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19年第1期

摘要: 第一期遗产保护理论:考古学与世界文化遗产从考古遗址到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的价值认定与保护利用刘 斌 王宁远 陈明辉内容提要: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 ...
 

第一期




遗产保护理论:考古学与世界文化遗产
从考古遗址到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的价值认定与保护利用

刘 斌 王宁远 陈明辉

内容提要:良渚古城遗址八十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充分揭示了遗址的重要价值,证明它是良渚文明的都邑性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是规模庞大的世界级城址,遗址的价值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保护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以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良渚博物院展陈完成更新换代,良渚国家考古公园建设也已大体成型,良渚古城遗址已进入全面展示和利用的新时代。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考古阐释与文化解读

林留根

内容提要:中国大运河申遗前后的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范式,即“中国大运河范式”。在申遗过程中,考古工作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沿革、遗产构成、工程技术及其核心价值,以及大运河衍生的各类文化遗存,充分诠释了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及突出普遍价值,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后申遗时代”,考古工作将在大运河的保护、遗产利用、文化带建设、大中华文明标志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了继续对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作出阐释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沿线城市、文化作出更加系统、鲜活的考古解读。



考古发掘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以明孝陵为例

贺云翱 陈思妙

内容提要:科学深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有助于揭示遗产对象的真实面貌、历史细节、年代特征、独特内涵和演变过程,进而提炼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助力申遗行动,也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明孝陵这一案例说明了考古发掘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及其保护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申遗成功后,考古发掘及遗产研究、遗产教育等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价值凝练与价值呈现:从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看考古学理论方法新变化

郭伟民

内容提要: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是考古学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成功尝试。世界遗产视角下的考古工作,从田野发掘操作到文物保护与展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古学在此过程中的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实践证明,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考古探索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2年试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泗洪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2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韩井遗址试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顺山集文化一、二期遗存。清理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灰坑、灰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石器,另有较多用骨、牙、角制成的工具。本次考古发现的成果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资料。 



山东滕州官桥村南遗址北辛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内容提要:2015—2016年,山东大学与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共同发掘了位于滕州市薛河流域下游的官桥村南汉墓群内的北辛文化遗存。共清理了17座形制为椭圆形或圆形的灰坑,出土遗物种类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动植物遗存等。陶器主要有鼎、钵、小口双耳罐等,石器有石铲、石锛、磨棒等,骨器有骨锥。动物遗存和炭化植物遗存种类丰富。 



江苏金坛茅东村牯牛墩土墩墓发掘报告

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馆 金坛区博物馆

内容提要:江苏金坛茅东村牯牛墩土墩墓为一大型馒首形土墩,时代为西周晚期。土墩内部发现小墩子3个,墓葬、器物坑和灰坑各1座,是典型的“一墩一墓”式土墩墓。墓葬为“人”字形木架结构,墓室外围剥离出多根尚未完全腐朽的炭化木柱,墓道内也残留多处柱洞痕迹,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夹砂陶和泥质陶器等。土墩墓封土呈现向心形辐射状分区堆筑现象,封土里还发现“草包泥”遗迹。 



地域文明

江苏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遗存出土陶片的制陶工艺研究

杨雅琼 薛玲玲

内容提要: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试析宁镇地区后良渚阶段遗存及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白国柱 余 飞 刘海峰

内容提要:一直以来,学界对宁镇地区后良渚阶段遗存认知较为模糊,概因处于该时间段的遗址虽为数不少,但文化层却多单薄,资料也零碎。但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可知,宁镇地区自良渚文化后至点将台文化之间并非空白。近年来,安徽当涂船里山、江苏镇江马迹山等遗址均发现有后良渚阶段遗存的地层堆积或遗迹,遗物也较丰富。结合以前的发掘和调查资料,可以发现这类遗存不仅与以太湖流域为分布中心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关系紧密,而且与淮河流域、滁河流域甚至海岱地区的龙山时期诸考古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岳石文化农业经济的植物考古新证

郭荣臻 靳桂云

内容提要:新近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岳石文化农作物的比重高于非农作物,种类有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等,不同区域、环境、等级的聚落在农作物构成、生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看,岳石文化农业经济在海岱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惟稻的出土概率在多数聚落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地区稻作的弱势,与之相应,粟黍等旱作方式在多数聚落农业生产活动中得以强化。 


安徽寿县苍陵城出土商代青铜器年代及相关问题

朱华东 王建国

内容提要:安徽寿县苍陵城组青铜器以铙、大刀、钺为代表,至少属于中等贵族墓葬的规格。该墓出土铜器组年代较一致,属于殷墟二期晚段至三期早段,其年代填补了安徽沿淮河地区商代青铜器编年的空白,对探讨商文化在沿淮地区影响力的变迁以及安徽商代青铜文化的内涵等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博物馆新论

国际性临时展览的跨文化阐释方法初探

李 林 陈钰彬

内容提要:在文化复兴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国际性临时展览自身具有特殊性,目前存在博物馆未能帮助观众构建背景知识、展览难以构建有利于观众认知的文化语境、展览呈现方式无法激励观众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因此应该通过系统的阐释方法将陌生的异域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效传播。博物馆跨文化阐释有三种方法:思维转化、语境构建与互动交流。同时,跨文化阐释在帮助公众构建新的认知模式、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以及增强公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多屏时代下交互设计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唐 艺

内容提要:博物馆结合了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从最初的单一传播到互联网时代下的泛众传播,无线网络正改变着当今世界上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无线网络覆盖率的增加以及无线设备的迅速发展让博物馆观众参与到博物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越来越多样化,颠覆了传统互联网的交互形式。目前多屏交互设计已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应用手段,在拓展化信息开展、数字化展示查询、多层面互动体验、远程型媒体传播方面为公众带来了博物馆文化的全新体验。未来多屏互动交互设计将缩短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引发观众思考,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代艺术在后战争记忆空间构建中的价值和作用

马 萍

内容提要: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下战争叙事的表达格外具有优势,它所具备的互动性、普适性、多元性、当代性和自我意识等本质特性都契合了后战争时代具有世界主义内涵的战争创伤记忆的叙事和表征。很多战争题材的博物馆都利用当代艺术展品去实现心灵抚慰和促进战争反思,以此丰富战争历史当代表达,拓展和平教育职能。当代艺术所具备的抽象性特质使其在介入体现普适性价值、为战争博物馆实现心灵抚慰记忆的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当代艺术是推动战争题材博物馆从“仪式性空间”向“反思性空间”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新方法。  




文化史论

郑振铎先生的文物行政学说(上)

孟宪民

内容提要:郑振铎先生曾领导全国文物工作九年,全力从事,辛勤策划,成绩巨大。先生留下文物行业管理的丰富学说,主要有:文物是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给予其应有地位;文物保护单位体制带有根本性;保护地面地下文物的主要目的是为遗产学习推陈出新和进行爱国爱乡教育;考古队伍要壮大,成为有关建设的先遣队;博物馆要加强科研,把握性质、任务及辩证关系;地方要组织专家负责的文物管理委员会。新时代提出新要求,先生的“文物行政学说”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今天的文物工作者急需学习这一理论并以之为基础探求创新之路。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