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0年第4期

摘要: 第四期遗产保护理论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实现过程与评估框架赵 云 赵 荣内容提要:价值研究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基础理论研究中最紧迫且具有全局性的学术问题。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共同构成其价值实现过程,公园区域文化整合是该过程的本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是其基本要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品牌价值的创建与实现是其理想状态。核心遗产 ...
 

第四期





遗产保护理论

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实现过程与评估框架

赵 云 赵 荣


内容提要:价值研究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基础理论研究中最紧迫且具有全局性的学术问题。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共同构成其价值实现过程,公园区域文化整合是该过程的本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是其基本要求,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品牌价值的创建与实现是其理想状态。核心遗产选择、公园区域界定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败具有制约作用,品牌价值目标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导向作用。涵盖建设和运营阶段、全流程、动态性的国家文化公园价值评估框架由核心遗产价值评估、公园整体价值评估、品牌价值评估三方面内容组成。 




价值导向下文物类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探析

郑建栋


内容提要: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体系的工业遗产因其近现代的时代特征、建筑功能的独特性、再利用要求的必然性,其保护利用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宜以价值为导向,在遵循文物保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较为灵活和适宜的保护利用策略,根据保护建筑的价值重要性合理确定文物本体。工业遗产作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具有很强的再利用属性,可以参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分类方式,对建筑分级保护,分类把握展示利用强度,统筹历史环境特征延续与景观提升,从而实现工业遗产价值传承与合理再利用相结合的目标。  



南朝陵墓石刻的整体性保护与多样化展示

徐晨希


内容提要:南朝陵墓石刻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长久以来一直是南京、镇江和江苏省文保部门讨论的话题。基于南朝陵墓石刻的现状,应尝试实施整体性保护与展示,诸如构建完整的阐释体系,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兼顾保护效果和美学因素,并采取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形式,展示陵墓原貌,更好地弘扬南朝石刻艺术。 




考古探索

浙江德清东汉上渚山窑址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德清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8年5—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上渚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清理东汉龙窑两处,出土了大量原始瓷和窑具:窑炉结构保存相对完整,窑具种类多样,器物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从造型艺术到装饰手法,均存在着印纹硬陶的明显烙印。该窑址的发掘丰富了东汉陶瓷考古的内涵,为研究东汉时期的窑炉结构、装烧方式、产品特征,尤其是原始瓷向成熟青瓷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材料。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侯庄组汉、晚唐至五代墓葬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侯庄组墓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乡,是一处沿用时间较长的古代墓地。此次发掘共发现10座汉代墓葬和160座晚唐五代墓葬。其中晚唐五代墓葬排布规律,具有公共墓地性质。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古代扬州城市规划、墓葬习俗、社会风貌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广东省陆丰市长浦仔墓地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陆丰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7—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陆丰市长浦仔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墓葬4座,其中隋至唐初时期墓葬3座,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墓葬1座。出土遗物有六系瓷罐、瓷碗、铁剪刀、铜钱等。本次发掘的墓葬在汕尾地区尚属首次,填补了该地区同时期考古学空白,为考古学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江苏苏州姑苏区福星小区两座唐代纪年墓发掘简报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苏州市姑苏区福星小区附近的两座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的两座唐墓出土有砖志,分别为“天宝十四载”和“贞元十九年”。虽然出土文物不多,但墓葬时代明确,是研究苏州地区唐代墓葬的重要资料。 



江苏灌云罗祖庙晚唐五代古墓葬发掘简报

连云港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9年6月,连云港市博物馆对灌云县小伊乡罗祖庙庄古墓葬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晚唐五代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了一些典型的晚唐五代陶瓷器,为研究灌云地区唐宋时期官河漕运、墓葬形制及丧葬礼俗提供了新的材料。 



浙江东阳吴越国中兴寺塔出土文物

魏祝挺 陈荣军


内容提要:浙江东阳中兴寺砖塔倒塌于1963年,出土文物二百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多达7件。2018年,东阳市博物馆组织对中兴寺塔出土文物全面整理。出土文物可分为石碑、石函、经卷、小塔、造像、玻璃器、金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钱币、建筑构件等12个种类,为研究五代吴越国时期的佛教史、佛塔营造及佛教文物提供了宝贵资料。 




地域文明

我国秦汉时期瓷器考古相关问题初探

张  潇 贺云翱


容提要:中国秦汉时期有无瓷器是一个颇存争议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新的田野考古和瓷器科技考古的发现,证明秦至东汉早期的瓷器与秦以前的原始瓷器并无本质区别,把这类瓷器称为“高温釉陶”“釉陶”甚至“陶器”与事实不符。秦汉时期原始瓷有着自身的演变规律,它们代表着东汉中晚期所出现的成熟瓷器的重要发展阶段。秦汉时期瓷器的生产地有江东、岭南、湘赣三个中心。 



汉代双层木椁墓研究

索德浩


内容提要:汉代双层木椁墓可分三型,每一型最早都出现于岭南地区,之后有各自流行地域和演变序列:A型流行于西汉时期的成都地区;B型流行于两汉的岭南地区,以广州地区发现最为密集;C型发现于西汉中晚期的湖北地区。木椁墓的双层结构来源于岭南越人的架棺墓,是越人架棺习俗与汉式椁墓融合的结果。双层木椁墓的形制还影响到了后来岭南地区的砖室墓。双层木椁墓进入蜀地,其路线很可能是经由夜郎道—僰道再进入成都地区,为岭南与蜀地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证据。 




试析南朝陵寝制度的两大取向

付龙腾


内容提要:南朝陵寝制度建设大致有师古与任己两大取向,这于不同方面均有表现。陵墓石刻方面,有明暗两条线索表明其对汉晋文明进行了延袭,同时也以之为基础进行改造。墓葬形制与随葬品方面,从前朝制度获取灵感,并依丧葬观念的改变做出调整。壁画装饰方面,在特殊政治文化背景下于南朝初形成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镶壁画,却因时代的发展而于南朝末衰落并最终被陵寝制度体系所扬弃。 




图冢师考

李 斌 


内容提要:浙江嵊县(今嵊州)浦口镇大塘岭嵊M95、M101出土的墓砖铭文为我们了解图冢师这一职业群体提供了实物资料。通过对嵊M101墓砖铭文的释读,以及汉魏六朝时期“师”字铭文的考察,可初步确认鲁潜墓志中的“师”为“图冢师”之省称。图冢师在丧葬活动中的主要职责在于登山相地,选择墓地所处,因而鲁潜墓志中的详细述地格式或为图冢师相地度量后,以刻铭书记的方式记录的遗留。六朝时期,儒学式微,在东汉中晚期以来“葬地兴旺说”的影响下,风水学说得以盛行,图冢师渐而兴起,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丧葬活动和丧葬习俗。 



博物馆新论

博物馆改革发展焦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李耀申 李 晨


内容提要:近十多年来,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扶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热潮激励下,我国博物馆业已并仍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一方面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体系日趋完备,社会作用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体制的僵化与活力的缺乏,政策措施的不健全与整体效能的低下等问题,不仅困扰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也制约了博物馆行业总体运行水平和社会贡献率的提高。新时代的博物馆亟需以转换机制、激发活力为着力点,在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价值和作用。 



基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改革发展若干思考

何晓雷


内容提要:博物馆承担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我国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参观人数急剧增加,公众对博物馆更加关注、需求不断提升,成为促进自身不断变革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因。但目前博物馆发展中体制机制还存在障碍,藏品利用不够充分,展览质量不高,教育供给不足。未来我国博物馆应推进博物馆理论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进部门协作;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提升发展质量;扩大资源开放与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评价;引入社会力量,拓展多元化发展途径,促进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 




公共产品视角下文物博物馆产品属性划分及供给模式

郭春媛


内容提要:传统的文物博物馆事业依据单位属性将不同的文物部门划分为国有与非国有两种类型,并据此界定经费投入方式。虽然两者都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但国有文物博物馆单位全部由政府作为经费供给主体全额投入,非国有单位以自筹资金为主,政府鲜有投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物博物馆事业经营主体的多样性趋势,这种以单位属性划分经费供给模式的标准应逐步转向社会供给的文化产品类型区别经费供给模式,突破体制限制。公共产品视角下,文物博物馆事业供给模式的探索,应着眼于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论依据,为非国有文物博物馆单位获得财政投入寻求可能,从而缓解供需矛盾,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供给质量,亦为提升文化遗产行业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促进文物“活起来”发挥积极作用。




网格化理念在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实践

孙 虎


内容提要:博物馆收藏大量珍贵文物,参观人流密集,馆舍建筑也比较独特,消防安全始终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博物馆可借助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平台和技术,积极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从工作环境、消防设施、操作人员等方面主动排除隐患;明晰领导班子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部门安全员责任等岗位责任;建立职工培训制度、日常巡查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从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守住博物馆安全的底线和红线。 



新技术影像与博物馆集体记忆的多重建构

于莉莉


内容提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影像、全息投影、AR影像、VR影像等新技术影像成为博物馆中集体记忆新的内容载体和传播媒介。新技术影像以其交互、增强、沉浸的视觉特征,对集体记忆表现出的历史时空以及集体记忆的传播方式带来了诸多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记忆的客体通过多维的视觉重构与原真性再现被进一步“活化”,记忆的主体由对物的记忆转变为对生活方式的记忆。博物馆的新技术实践使集体记忆在“延续”的表象之下也有着隐蔽的“断裂”,并且还存在被逐步异化的危机。集体记忆变得复杂而多元,为多重建构提供诸多可能。 




博物馆解说牌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范陆薇 胡 波 李富强 隋吉祥


内容提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可视化作为信息传播活动的主流输出途径,是近年来博物馆解说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美学表达。然而,我国博物馆解说牌存在可视化信息的个元选取求泛而不求精、忽略可视化加工技术与加工对象的相互匹配、缺乏对展览信息的逐级解码、互动性和参与感不强等现象。根据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加工的“简单、相似、连续、一致、关系”的原则,博物馆解说牌信息可视化设计可按照信息采集—信息架构—视觉转化—符号传达的建构流程,以使博物馆解说牌的设计更加个性化、人性化。 



博物馆数据可视化平台初探——以南京博物院特展为例

张莅坤 张立红


内容提要:大数据可视化有助于推动博物馆内部管理的优化、文物展品的保护、文创产品的升级、公众服务的提升,具备较好的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与通用性。南京博物院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展”中尝试通过博物馆展览可视化运营统计监测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行业的前沿技术,对展览、公众服务等方面实时监测分析,达到管理智能化、服务智慧化,是博物馆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好陈列展览以及公共服务的初步探讨,也是文博场馆智慧工作的创新尝试。 



基于聚合媒体的博物馆线上服务创新与实践——以苏州博物馆“再造·云课堂”为例

茅 艳


内容提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遣方式和消费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催生了自媒体、聚媒体、短视频等资讯与社交平台。从“云展览”、直播看展到直播文创销售,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线上服务。苏州博物馆通过聚合媒体、智能推送等先进技术,推出了博物馆“再造·云课堂”线上平台;通过线上“云苏博”、线上直播等形式,全方位打造线上聚合媒体矩阵,以馆藏精品文物为基础内容,以重点临展、特展、讲座和论坛成果为主要素材,构建趣味性强、易于传播、全民参与的“动手、动眼、动听、动心”线上数字美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培养提升公众零距离接触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数据驱动下博物馆运营生态的重构 ——西方博物馆的创新实践

杨 扬 张 虹 张学骞


内容提要:日新月异的数字信息技术推动着博物馆不断更新其技术设施和整体运营策略。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博物馆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需求探索,在动线规划、展品配置、营销推广、品牌升级等方面实现精准定位,进而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目前西方博物馆在大数据技术驱动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包括数据描绘行为、数据导向评测、数据升级参展、数据推动营销等,为大数据时代博物馆的运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