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18年第6期

摘要: 第六期遗产保护理论“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吕 静 薄小钧内容提要: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 ...
 

第六期




遗产保护理论
“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

吕 静 薄小钧

内容提要: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李一丁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场”“类”“度”视域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刘 容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考古探索

安徽淮北相山渠沟墓群M50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 淮北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6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淮北市渠沟墓群展开抢救性发掘,实际清理墓葬85座。其中M50为带墓道的单室砖墓,可能是一男二女妻妾合葬墓。M50规模较大,出土大量的模型明器和祭祀类器物。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50的年代当在东汉前期。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两汉之际该地区乃至整个江淮流域之间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安徽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发掘简报

马鞍山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0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马鞍山雨山银塘东晋墓。该墓是一座带甬道的单室砖墓,已严重破坏,但二十多件随葬品时代特征明显。出土的陶俑佐证了六朝时期男女衣著没有严格界限区分的特点,棺床和祭台构筑形式为研究长江下游东晋“凸”字形砖室墓形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江苏金坛高庄土墩墓D1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金坛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612月—20175月,镇江博物馆为配合265省道拓宽改线工程,对金坛高庄土墩墓群中的D1进行了发掘。该土墩墓保存较为完整,墩内发现周代墓葬9座、器物群5处以及较多遗物。遗物主要有硬陶坛、硬陶罐、硬陶瓿、原始瓷豆、原始瓷碗等,时代为春秋早期到春秋中期。此次发掘为江南土墩墓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江苏淮安如意里唐井发掘简报

淮安市楚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2009年4月,楚州博物馆在淮安如意里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口唐代砖井(编号J1),共出土可复原器物63件,包括大量瓷器、带“汲”字铭文的铜壶以及刀、钩、矛等铁质兵器。该井结构奇特,腹径巨大,在淮安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地域文明

秦汉时期岭南联体陶器研究——以五联罐为主

周繁文

内容提要: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墓葬中大量出土各种类型的联体陶器,被普遍认为是当地考古学文化的特色。这些联体陶器的分布、形制、共出陶器和墓葬背景呈现如下特点:它们在岭南地区呈现以秦汉郡治为中心的多点辐射式分布,数量和类型呈现“故王都—郡治—一般县城”的层级落差,近海较内地数量多、类型丰富;在发展脉络上,从多种类型到比较单一的五联罐再到急骤消失;联体陶器应该是一种南越国时期在外地工艺冲击下出现的本土化产品,与“边地半月形地带”和环地中海地区的kernos/pseudokernos可能存在渊源关系。 


汉代画像石“献食进浆”图像探讨

原 媛 张 媛

内容提要:“献食进浆”图像由“正中端坐者”“执串珠状物者”和“进浆者”组成。通过对这一画像组合的分类探讨,可以推知“正中端坐者”为西王母/东王公,“执串珠状物者”“进浆者”为西王母的侍从,“串珠状物”为烤肉串,“浆”为酒;A类画像组合描述的应是西王母仙境的生活状态,而B类则是西王母“允人升仙”的场景。 


江苏扬州双山汉墓墓主身份探讨

余国江

内容提要:双山汉墓即甘泉一号墓、二号墓,是扬州地区发现的两座东汉时期高等级墓葬。关于其墓主身份,学界有不同看法:一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广陵王刘荆家族中的某个成员,或认为是刘荆的王后;二号墓墓主,或认为是刘荆,或认为是东汉晚期的某一代广陵王。通过对两墓形制、器物的比对,可以确认这是两座东汉早期广陵王侯之墓;再结合文献记载和墓葬形制的细微区别来推测,一号墓、二号墓墓主分别应该是广陵侯刘元寿、广陵王刘荆与王后。  


江苏镇江东晋画像砖墓的渊源和意义补论

韦 正 朴南巡

内容提要:江苏镇江东晋画像砖发掘简报曾从历史背景出发,简略指出镇江东晋墓兼具山东和先秦楚文化特点。在简报认识的基础上,再补充若干重要实例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六朝时期今镇江地区自成文化圈,镇江东晋画像砖墓是观察汉晋文化嬗变之迹的典型材料。


管窥9—10世纪我国陶瓷贸易的域外中转港现象——以东南亚地区为焦点

项坤鹏

内容提要:9-10世纪时,我国海上对外贸易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标志之一就是瓷器的大规模外销。其路线大致可分为两条:一条自东海、黄海至高丽、日本等国,另一条自南海至东南亚、印度及阿拉伯地区等处。关于后者,东南亚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当时在东南亚地区是否存在中国瓷器外销的中转港,学界众说纷纭。从爪哇海发现的黑石号、印坦和井里汶三条沉船出发,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及考古材料,可以认为9世纪前中期在东南亚可能并不存在中转港;9世纪末,在黄巢攻掠广州之后,中转港才得以逐渐形成,其地点很可能是文献记载的“箇罗国”。 


广东东莞南汉经幢相关问题辨析

张平凤

内容提要:清嘉庆以来广东及东莞地方志中有关于东莞南汉经幢的多种录文,近来又有旧拓公布。通过比对现有资料并对该经幢石刻第一面铭文重新录文,对与该经幢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其一,这一石刻并不是塔,而是经幢,当时除建有这一经幢外,另建有五层砖塔(或石塔);其二,此幢建造之目的,是为了超度被杀之象,而非镇象。 


北宋中期越窑瓷业技术传播及相关问题研究——兼论核心区越窑瓷业衰落原因

谢西营

内容提要:北宋中期,以浙江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瓷业核心区窑址数量急剧减少,窑场规模缩小。与之相对,浙江其他地区却发现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窑业遗存。研究显示,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北宋中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核心产区不再适宜大规模的瓷业生产,而这直接迫使制瓷工匠作出选择,或许其中一部分工匠开始另辟他地继续从事窑业生产,从而在浙江范围内出现了众多这一时期的窑址。此外,在瓷业技术的传入过程中,制瓷工匠也结合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创新。



博物馆新论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关 昕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从“良渚全考古”到“良博全展示”——以良渚博物院2018年改陈策展为例

高蒙河 宋雨晗

内容提要:良渚考古工作历经八十余年,考古内涵不断丰富,考古价值不断提升,已进入到“良渚全考古”时代,是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模式。2018年良渚博物院改陈,进入“良博全展示”阶段。现有的展览全面展示良渚考古成果,全面呈现良渚文化内涵,全面阐释良渚文明价值,全面解读良渚遗存信息。良渚的展示除了依靠文物本身或图文所呈现和传递的信息,还采用过程性展示、功能性展示、复原性展示、对比性展示、演变性展示、场景性展示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和展示遗物,力图将良渚文物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博物馆展览传播质量观察维度的思考

严建强 许 捷

内容提要:对展览传播质量作出中肯判断并作相应的调整与改善,是博物馆履行使命的重要环节。除了专业的展览评估外,博物馆也可以采用相对简易可行的观察来判断展览传播质量及观众受益情况:从空间维度(观众参观动线的吻合度)和时间维度(单位参观耗时变化)观察观众在展厅内的行为,大致可判断展览的传播质量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改善提升展览的传播质量提供依据。 



如何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论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体系建设

陆建松

内容提要:“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我国文物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第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这是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编剧,“内容为王”;第三要开拓平台,不断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只有这样,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