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0年第3期

摘要: 第三期东南论坛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一体化还是强制分离?陆建松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体化”和“强制分离”:前者通过展览概念设计招标,选择一家展览设计制作机构进行深化设计(施工设计)、展品展项设计、制作和布展;后者先进行展览设计招标,选择一家展览设计机构进行展览深化设计(施工设计 ...
 

第三期





东南论坛

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一体化还是强制分离?


陆建松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博物馆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体化”和“强制分离”:前者通过展览概念设计招标,选择一家展览设计制作机构进行深化设计(施工设计)、展品展项设计、制作和布展;后者先进行展览设计招标,选择一家展览设计机构进行展览深化设计(施工设计)和展品展项设计,然后根据深化设计方案再进行展览制作和布展的招标和实施。两者各有利弊,业界也各执一词。理想的运作模式是全过程管理下的“设计与制作布展分离”,但目前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现阶段可以推行新的“展览设计与制作布展一体化”运作模式——在“一体化”的前提下分展览设计、制作布展两个阶段操作,可以有效避免现行“一体化”和“强制分离”的弊端。 





遗产保护理论

生态文明视角下历史文物在现代社会的再脉络化——兼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有关问题

曹兵武


内容提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中国的文物工作要从大历史观和全球视野出发,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以及文物与时代、社会、公众之间的新型合理关系。要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在现实生产生活与未来发展中的再脉络化,建立中国特色的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系统,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文物与人的新型关系。考古、博物馆、文物保护要形成合力,切实做好文物价值评估、文物移交管理、文物登录、信息公开、预防性保护等行业基础工作。设计符合国情的保用之路,要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建立综合性全覆盖的文物保用管责任体系并使其真正落地。文物事业责任重大,应紧紧围绕中央对文物资源和文物工作的战略定位,构建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 



理论 方法 定位:土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的理性三问

吴卫红


内容提要:土遗址是较少受到公众关注的文化遗产类型,也是数十年来遗址保护的难点。“合理利用”是中国遗址保护几十年经验的总结,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建设遗址公园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改变理念是土遗址保护的关键所在,关于遗址公园的建设,我们需厘清建与不建、拆与不拆、定位是遗址还是公园这三个问题。建设遗址公园不再只是为了保护遗址,同时也传承优秀文化,满足公众的文化和休憩需求,应采纳“合理利用”的方式,同时“加强管理”,达到宏观控制,兼顾惠及民众与价值呈现两个目的。在强化保护原则的前提下,部分土遗址如果能建成遗址公园,则是在满足科研、历史记忆功能之后一次重要的功能提升。 



老龄化社会拓展文化遗产虚拟空间的路径探索 ——以电子游戏形式为中心

曹辰星


内容提要:在“数字时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文化养老”和老年人数字融入成为重要课题。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功能,但其数字化进程却未提升对老年人的友好度。鉴于老年人融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现状与潜力,文博单位可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造就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模糊化,结合老年人熟悉的传统媒介和历史文化内容,探索文化遗产以电子游戏形式进入老年人家庭空间的路径,发挥家庭内数字反哺的作用,为老年人打造友好的文化遗产虚拟空间,达到终身学习、文化养老的目的。 



我国高校文博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张 昱


内容提要: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创新实践人才。但是,目前文博人才缺口巨大,专业化水平较低,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培养成为文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高校是该项工作的重镇和根基。当前国内已有九十余所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考古文博专业,另有三十余所高校在美术史、科学技术史、建筑学等专业中设相关培养方向。尽管如此,高校文博教育仍面临专业数量少、学科地位低下和理论研究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质量社会实践薄弱、校外导师聘用困难、经费不足、跨学科融合有待强化、职业培训服务有限等问题,导致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脱节。高校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考古探索

过程考古学的再思考:考古学理论建设的问题

陈胜前 王红博


内容提要:过程考古学高度强调发展考古学理论,理论构建是它的核心要义。过程考古学有四点核心理论主张:探究文化适应机制、发展理论研究、澄清理论前提、规范科学推理。比较过程考古与文化历史考古,可以发现过程考古学突破了文化历史考古单纯依赖归纳逻辑的理论建设路径,同时加入演绎与类比两种逻辑,尤其是在基于类比的中程理论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过程考古学以科学推理为中心、综合运用三种推理逻辑的理论建设思路可以为中国考古学所借鉴。 




考古学的中国力度:张忠培先生的社会发展论

段天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张忠培考古学思想的理论起点。张忠培先生探讨了史前时期的埋葬制度及其反映的社会,成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经典范例。他以多样的视角考察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考古学求证了中国从村落到王国的道路。他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课题的基本概念、判断标准、演进模式、发展道路等问题。 



安徽萧县金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区2016年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金寨遗址位于安徽宿州萧县金寨村,2016年9—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县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016年西区发掘中,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壕沟、墓葬和大型红烧土沟等。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骨器。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4900年左右,文化面貌复杂,兼具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因素。 



安徽萧县金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区2017年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金寨遗址位于安徽宿州萧县金寨村,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县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在2017年北区发掘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墓葬、灰坑等。房址为排房基址,仅存基槽,填土为红烧土,底部垫土为灰白土。墓葬有土坑葬和瓮棺葬。北区的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至晚期,距今约5200—4800年,文化面貌与汶泗流域大汶口文化一致。 



广东普宁葫芦山遗址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葫芦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广太镇政府北侧的平宝山南麓。2013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灰坑13个、唐代墓葬1座。该遗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虎头埔文化的陶片和石器,可复原陶器有罐、器座、纺轮;石器有石镞、石锛、石锤、砺石等。本次发掘还首次在虎头埔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彩绘陶片。 



安徽宁国灰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2年4—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现的36个周代土墩进行了抢救发掘。该土墩墓群有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和空墩三种形制。其中D2为一墩三墓,M1、M2、M3皆为竖穴浅坑式,M3墓底铺有石棺床。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原始瓷碗、夹砂陶鼎等。D2墓葬年代为春秋早中期,这也是灰山土墩墓群的主体年代。此次发掘为皖南土墩墓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地域文明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2017)动物遗存分析

宋艳波 乙海琳 张小雷


内容提要: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动物遗存1570件,全部为哺乳动物,可鉴定属种包括猪、梅花鹿、狗、牛和兔。猪和狗是先民饲养的家畜。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构成都显示出猪是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遗址猪群以家猪为主,死亡年龄结构显示出家猪饲养水平较高。家猪除了可以为先民提供肉食外,可能还具有其他特殊意义。先民依靠饲养家猪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也狩猎少量野生动物来补充肉食资源。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7)植物遗存分析

杨 凡 段绮梦 张小雷 靳桂云


内容提要:金寨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该遗址2017年的浮选和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粟是金寨聚落主要的农作物,其次是水稻,这与淮河中游其他遗址的情况一致。淮河流域从东南向西北稻的比重逐渐降低,可能是受到气候条件限制或稻作农业传播速率的影响。植物遗存的空间分布显示金寨聚落的水稻在东区加工、北区消费,粟黍的加工和消费都集中在东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区域的居民具有不同的食物偏好或等级差别。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较少,可能和该时期聚落居住区的迁移有关。 




器物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分化——以新岗崧泽文化聚落为例

穆东旭


内容提要:常州新岗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聚落存在两种社会组织形式: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群体;二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生产分工为基础的性别、生产群体。新岗遗址作为一个低等级聚落,玉器资源十分匮乏,玉钺的出现表明聚落权力的分化,同时这种权力正以稀有资源作为载体加以展现。 




花厅墓地玉器再认识——兼论中国史前时期海岱系玉器文化的形成

栾丰实 袁波文


内容提要: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山东临淄两醇墓地的性别考古研究

李首龙 井中伟


内容提要:东周时期齐国平民两性墓葬在使用壁龛、器物底箱、陶纺轮、铜带钩、铜兵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与当时的文化观念、社会分工、社会财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墓葬面积、棺椁重数、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使用仿铜陶礼器等多种因素表明,男性的社会财富与地位整体高于女性。家族形态的变化对两性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族内部的亲缘关系逐渐淡化,而婚姻关系逐步增强。 



博物馆新论

让文物“活起来”:策展再塑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


许潇笑


内容提要: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强调文化遗产的社会利用,是新博物馆学在中国博物馆的本地化实践之一,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值得审视与反思的问题。“活起来”的内涵其实是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近代博物馆需要向现代博物馆转型,在“知识性”“公共性”与“体验性”三个维度上与社会构建一种新的互动关系。这种新关系的构建在展览实践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四种策展思维方式的转变来改变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包括以“文化诠释”为视角丰富展览的叙事性、以“空间经验”为中心充盈展览的体验性、关注“复数性”激发公众的主体性以及联系“当代经验”构建展览的现实意义。 




历史类展览中的叙事: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反思

胡宇哲


内容提要:叙事是当代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尤其关注过去如何被表现出来并为大众所理解。近年来博物馆学也在进行某种“叙事转向”,博物馆的历史类展览可被视为一种叙事,同样为大众提供理解过去的途径。但历史类展览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当代史学理论可为之提供思路。由此出发,不仅要重视展览本身,也要重视博物馆作为一个空间的配合作用,将展览和博物馆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在设计历史类展览时,不能仅将藏品展示出来,更应该思考通过藏品形成怎样的历史叙事,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历史叙事。 




外向化:博物馆物的嬗变与知识生产 ——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例

王艳秋


内容提要:博物馆的“外向化”体现在“物”与知识两个层面。“物”的嬗变与展览叙事紧密相关。从独立的“物件”到组合的“物证”,观众对叙事的接受情况也在改变。为了更好地传播“物”的文化意义,加强双向互动,展览中的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此时“技术物”就出现了。“技术物”是一种与空间要素紧密融合的媒介景观,它与物件和物证不同,既不直接展示客观物理信息,也不简单地印证知识。在外向化进程中,景观叙事或许是一条新的知识生产路径,帮助博物馆突破封闭的内部循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社会的智力资源。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的综合观察

陶阳


内容提要:2016年8月,南京博物院、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展览在叙事、表达和服务延伸等方面都有创新探索。在展览叙事方面,展览通过区域文明的比较讲述了两种文明在不朽、生活、权力和生灵等方面的故事。在展览表达方面,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都采用对比表达,空间布局讲求对称之美,展示空间融合红、蓝两色形成视觉冲击,照明设计合理运用光与影,以及墙面装饰采用实用性与装饰性俱佳的吸音板,这些不仅突出了展品,也烘托出展示气氛。在展览延伸服务方面,展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紧扣主题的文创产品和宣传推广等尽可能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体验提供给公众。 




博物馆展示环境对观众体验的影响研究——以“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为例

薛颖 文宜鑫


内容提要:S-O-R模式主要描述环境与人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环境刺激会通过影响人的情绪来影响其行为。以S-O-R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线上调研问卷和非干预式观察研究,可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博物馆的展示方式、陈列密度和装饰要素三个展示环境因素对观众体验的影响。展示方式对观众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影响最大,其中观众的情绪与行为对于场景展示反应最积极。陈列密度变化对观众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影响较低。展示环境中呼应展示主题、还原历史场景的装饰元素越多,观众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探析 ——以常州博物馆为例

朱敏


内容提要:近年来各博物馆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积极开展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江苏常州博物馆着重从数字化保护、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三方面入手,整体谋划,分步实施,以有限的资金和精细化管理的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为中小型博物馆提供了有益经验。目前常州博物馆建成了以信息数据为基础、以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未来中小型博物馆应充分利用文物数字资源、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智慧服务功能,建设更高质量的数字化博物馆。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