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1年第3期

摘要: 第三期遗产保护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苑 利 顾 军内容提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渐入学界视野。非遗保护应该“原汁原味”,又要“活态传承”。中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而既有学科又无法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作为一门新学,非遗学不仅具有百年以上的学术积淀、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而且还具有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 ...
 

第三期




遗产保护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苑 利  顾 军


内容提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渐入学界视野。非遗保护应该“原汁原味”,又要“活态传承”。中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而既有学科又无法为非遗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作为一门新学,非遗学不仅具有百年以上的学术积淀、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而且还具有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学术视角与视野以及独特而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切,都为非遗学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考古探索

人类骨骼考古中的行为重建

张晓雯 赵永生 王 芬


内容提要:人类行为重建在探讨古代社会劳动分工、社会等级差异、经济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骨重塑理论和磨损理论,目前可使用3种手段对古人行为进行重建,分别是起止点改变、骨骼测量和古病理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江苏东台开庄遗址2018—2019年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东台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东台开庄遗址2018—2019年度的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51个(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和骨角牙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另发现大量有加工痕迹的动物骨角料。开庄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存直接叠压良渚文化晚期的层位,这一叠压关系在江淮东部地区是首次发现,提供了江淮东部龙山时期遗存与良渚文化早晚关系的直接证据,并为讨论二者的文化关系提供了可能。




浙江海宁朱家兜遗址发掘简报

海宁市文物保护所


内容提要:海宁市朱家兜遗址是一处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聚落。2014年,在遗址保护范围外清理了19座墓葬,随葬品141件(组)。从墓葬的形制和器物组合与形态的演变看,朱家兜遗址的先民生产活动频繁,时间跨度较长。朱家兜遗址保存良好,为这一带的史前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安徽庐江三板桥周代遗址发掘简报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三板桥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申山村,是一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台型遗址。2018年7—12月,厦门大学历史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壕沟1条、房址3座、灰坑29个、灰沟2条。出土了陶、石器等众多遗物,还发现了大量动植物遗存。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庐江县周代遗址发掘的空白,为研究安徽江淮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地域文明
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生计个案分析——以东台开庄遗址为例

吴文婉 甘恢元 许晶晶


内容提要:东台开庄为江淮东部一处内涵明确的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兼有少量良渚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开展的浮选获得了水稻和粟等农作物,狗尾草和藜属等杂草类种子,芡实、菱角、栎果等其他可食遗存。稻作是开庄遗址良渚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最重要的农耕生产内容。农业在聚落生业中不占绝对优势,先民采集狩猎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另外还种植瓜果作为补充。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末期稻作农业未表现出持续强化的发展态势。 




江苏东台开庄遗址动物遗存研究报告

乙海琳 甘恢元 许晶晶


内容提要:开庄遗址2018-2019年的发掘工作中收获了丰富的动物遗存,包含龟科、大雁、狗、熊、猪、梅花鹿、水鹿、麂、獐、麋鹿、水牛等,尤其以麋鹿等野生动物种类占优。对H13性质的分析及麋鹿各部位出现频率的讨论显示出开庄遗址和其他遗址之间可能存在搬运行为或其他联系。生业经济方面,开庄遗址良渚晚期是以饲养家猪和狩猎野生动物相结合的模式,而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则迅速转变为大量采集狩猎的资源获取模式。 




江苏东台开庄遗址制骨手工业试析

许晶晶 周金波 乙海琳


内容提要:开庄遗址出土了较多带有加工痕迹的骨角料,对这些骨角料进行的分析可以复原开庄遗址的制骨手工业。开庄的制骨手工业具备了专业化生产的基本特征,但是其专业化程度较低。尽管如此,其与聚落的对应关系表明,制骨手工业在史前开庄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制骨作坊,开庄遗址的骨角器加工更像是整个村落或氏族统一组织管理的小规模低水平手工业生产活动。 




闽台岩刻风格比较研究

黄亚琪


内容提要:闽台地区是我国联系太平洋岛屿的重要纽带,这里发现的岩刻不但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经分析比较闽台岩刻风格,可发现其多有相似之处,且基本符合南岛语族岩刻风格标准,这一方面显示了闽台地区可能与南岛语族岩刻风格的起源有关;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海峡两岸乃至中国与南岛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试论两周时期的武舞类舞器随葬制度

杨广帅


内容提要:《周礼·春官》有司干将舞器藏入墓室的相关记载,可见周代墓葬当有随葬舞器之俗,商周时期墓葬出土的戈、盾、钺等兵器或可与武舞类舞器联系起来。分析部分周代墓葬中戈、钖、戚和钺等器物的出土情境可知,诸侯和部分高等级卿大夫墓可随葬成套的大武舞道具——戈、盾(或盾钖)和戚(或钺);士和低等级大夫的墓葬随葬品则不见戚和钺,只有作为干舞道具的戈和盾(或盾钖)。 




专题研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定位和发展要求

龚 良


内容提要: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动脉,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体现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阐释运河文化和生动展现美好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博物馆定位为展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其展览以大运河历史变迁为时间轴,空间涵盖大运河全流域,适当突出江苏段特质,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民众的美好生活。未来博物馆将发挥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大运河遗产价值、文化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旅游贡献度,推动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特质的创新性表达,彰显文化自信。 




“零展品”博物馆展品体系构建——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品征集为例  

李 竹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新建博物馆数量激增,但新馆藏品较难助力其发挥功能,征集工作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集多年征集工作经验,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转变思路、创新理念、探索方法,建立征集、策展联动机制,秉承综合性、特色化、前瞻性等征集原则,从无到有地为相关展览构建展品体系,确保博物馆从零展品到顺利开放,为我国博物馆征集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了一条路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

田 甜


内容提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体系架构自策划初期到落地实施,全方位围绕其定位和宗旨,力求创新展览理念与展示手段,在多重视角下架构展览体系:从文化传播视角全面阐释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从观众体验视角打造新时代博物馆参观的多元体验,从文旅融合视角尝试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综合休闲服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多重视角下的展览体系架构可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提供思考方向。 




历史、本体与象征:“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策展

林留根


内容提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全流域、全时空、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的风采的专题博物馆,“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陈列之一。展览以宏观叙事方式,结合数字技术和现代展示手段,通过反映大运河历史、运河价值、运河文化的各类文物、文献、展品,向公众讲述大运河的中国故事,展现大运河的魅力和文化风采。策展团队挖掘、选择合适的文物展品并根据展品和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以此来实现展览目的。科学、直观地揭示历史,同时生动、形象地解读运河文化,这样的策展理念和实现路径,可为我国大型线性遗产的展示提供借鉴。




运河流域非遗策展与运营探索 ——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例

陈述知


内容提要:运河流域非遗项目众多,生存发展业态多样,展示传播方式多元。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展览策划上,选择与运河相关、有区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以突出空间、过程、人的非遗属性为基调,以过程性静态展示和轮换式动态展演的方式提升观众的参与互动性,力求打造主线清晰、时空拓展、灵动多变的非遗展。基于非遗展的“活态”特性,提出以策划组织活态区的展示、展演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展览运营”的概念,以持续的人力和财力为保障,统筹利用其他展厅、公共空间,以期与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进行多维度碰撞,用文旅融合的视角探索非遗传播与传承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探索——以民国馆和“因运而生”展为例

钱 钰  戴 群


内容提要:南京博物院在民国馆策展中首次创新实践了“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并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中将这一模式延续与深化。“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是在复原的城市(镇)历史场景中由工作人员与观众共同展开真实的活动,并融入商业行为、互动体验、非遗展示,将知识和信息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转译出来。这种平易近人的体验互动模式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活态的展示模式对后期的管理和运营有较高要求。 




探索契合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张 乐


内容提要:公共空间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社会教育活动、休闲服务、艺术观赏的场所,也是展陈空间的衔接与延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两者在设计与功能上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整体形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设计打造每一处空间,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观众提供一流的参观体验。  




游戏型教育模式构建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探索——以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为例

郑 晶


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教育型游戏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博物馆也逐渐采用游戏型教育模式开展教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将中国大运河作为“百科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大运河线性、多元、活态的特征,将游戏型教育模式融入和贯穿教育空间、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设置角色扮演型的互动游戏,立体化、多方位拓展、探索和实现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同时借由可视化技术与沉浸式交互体验等媒介主导的创造性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知。以往鉴来,将游戏型教育植入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架构、设计与开发,能够深刻影响观众,并推动今后的持续沟通和互动。




合作·共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模式与活动策划

许 越


内容提要:加强馆校合作工作,无论是对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完善,还是对学生及教师个人的进步成长,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创新性地采用“一个联盟(大运河博物馆联盟)+一个平台(不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个人)”模式,由博物馆与学校共同明确需求,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设计出“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综合课程纲要”。这种模式对博物馆及学校师生的成长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合规性与实用性: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布展招标方式设计及实践

马根伟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博物馆布展项目招标方式常见有两种:设计和施工捆绑招标,即谁设计、谁施工;设计和施工分开招标,设计、施工是两家单位。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布展招投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审资格,评审投标方的过往业绩、专业能力、商务资质以及展览形式设计初步方案等,以此确定入围投标方;第二阶段是正式招标,评审入围投标方的形式设计深化和施工方案,确定中标方。高效、高质量的博物馆展览招标需要博物馆与财政、建设等行政职能部门加强前期沟通,重视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把握业务话语权,培养精通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工程管理、招标投标的人才队伍。




基于南京博物院后勤保障探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放运营

张小坚


内容提要:后勤工作在保障整个博物馆正常开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开放的后勤工作具有前瞻性、复杂性、技能性和细节性等特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借鉴了南京博物院的模式,采用独特的专业自行管理方式保障开放运营,在运营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提升专业技能,智能化管理以节能增效为目标,做好人性化、多元化的公众服务并优化开放环境,这样才能使博物馆公益主体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品质。 


编辑:张园媛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