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20年第2期

摘要: 第二期遗产保护理论标准化的多样性: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话语和“去地方化”进程燕海鸣 解 立内容提要: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实践是世界遗产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并且呼应“文化多样性”诉求的一个产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面体现出对应着“文化多样性”而表述的“哈尼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被统合进中华文明 ...
 

第二期





遗产保护理论

标准化的多样性: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话语和“去地方化”进程

燕海鸣 解 立


内容提要: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实践是世界遗产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并且呼应“文化多样性”诉求的一个产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于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方面体现出对应着“文化多样性”而表述的“哈尼性”特征,另一方面也被统合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国族话语”体系之中。同时,作为旨在保护“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对于哈尼梯田的价值阐述,又需要将其“哈尼性”“国族性”与世界遗产的普世性相勾连。尤其具有挑战性的,是这种国际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象征又不得不与中国当下的农村凋敝、人口流失、村落遗产衰落等“乡愁叙事”相纠葛。梳理哈尼梯田作为世界遗产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语境下的话语体系,有助于理解世界遗产所致力的文化多样性,去探索弥合国际话语和国内语境的巨大鸿沟,消解社会发展带来的“乡愁”。 


基于经济学思维的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探讨

徐进亮


内容提要: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政策,使得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成为保护学界关注的话题。实现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可持续性,要注意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前两者更为重要,但也要逐步将经济效益纳入到建筑遗产活化利用考虑范畴。文物利用必须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以清晰的产权机制为基础,引入更多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评估、规范管理;以经济学视野来研究分析,用经济技术手段来提出解决思路,探索更为合理的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方法。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现状、问题与长效机制研究

张伟明


内容提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文物保护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当前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在鼓励民众参与文物保护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还不足,相关上位法还不够健全,因此需要建立完善文物的用益物权制度,明确社会力量进入的途径和方式,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建立对价补偿机制,从而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广度和深度。 






考古探索

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碧桂园汉代墓葬M30发掘简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内容提要:201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六安市经济开发区碧桂园内的汉代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30为同穴合葬墓,棺椁部分保存,出土随葬品134件,主要有仿铜陶礼器、青铜器、玉器等。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判断M30的年代为西汉中期偏早阶段。 




江苏溧阳蒋笪里墓地汉墓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溧阳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8年2—7月,南京博物院和溧阳市博物馆对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蒋笪里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汉代墓葬25座,清理发掘23座。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和土坑墓两种,其中带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坑木椁墓有11座。发掘的汉墓均被盗扰,残存铜、铁、石、漆木、釉陶、陶等质地器物121件(组)。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排列布局、残存的车马器等推测,蒋笪里墓地应是汉代溧阳地区一处身份地位较高的家族墓地。蒋笪里汉代家族墓地的发掘,为溧阳地区的汉代考古研究及汉代文明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 



江苏扬州广陵区凯运天地商业广场唐代墓葬群发掘简报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江苏扬州凯运天地商业广场唐代墓葬计91座,其中竖穴土坑墓84座(木棺墓68座、丛葬墓16座),砖室墓7座。墓葬群整体分布不甚规则,局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墓向一致,分布集中,似为夫妇合葬墓或家族墓。出土器物种类有陶瓷器、铜器、银器、铁器、漆木器、石器等。以瓷器为大宗。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特征来看,这批墓葬时代多为中晚唐,砖室墓等级最高,土坑木棺墓次之,丛葬墓最低,推测墓主人身份依次为中低级官吏或富商大贾、具有一定经济地位的平民及底层平民。 



江苏洪泽长山村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洪泽湖博物馆


内容提要:长山村宋代壁画墓(M1)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仿木结构砖室券顶墓。墓葬结构小巧精致,不仅具有彩绘壁画,还兼有仿木结构砖雕,在江苏地区极为罕见。墓葬出土有青白瓷碗、渣斗、盒、黑釉盏等随葬品,时代为北宋末期。长山村壁画墓的发现为研究宋代淮安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及绘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江苏扬州邗江区经九路元墓M17发掘简报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8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邗江区经九路元墓M17。该墓为双室砖壁石顶墓,墓室曾遭盗掘,残存遗物以瓷器为主。这些瓷器显示了元代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为了解元代扬州与周边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和研究扬州地区元代墓葬形制、葬俗、社会生活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江苏淮安清江浦区拱辰佳苑小区明代家族墓发掘报告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6年1—3月间,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对清江浦区拱辰佳苑小区工地的四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各类器物149件(套)。经过整理分析出土器物,可知这四座墓葬属于明代一处小型家族墓地。M4出土了唯一一合墓志,志盖显示墓主人名杨仲康,志石大部分文字已漫灭不清,仅有的文字可简单了解墓主人及其家族的一些情况。这对于研究该家族墓地的时代、明代中晚期淮安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及文献记载的相关乡镇地域范围的进一步确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地域文明

南京狮子冲南朝墓出土散砖画像研究:以卤簿画像为切入点

张 今


内容提要:结合狮子冲M1、M2出土散砖铭文和丹阳仙塘湾墓、金家村墓出土完整卤簿画像,可以对刻划砖铭的含义展开讨论,并复原它们在完整画像中的位置,进而明确拼砌规则。借助这一方法,不难发现M1、M2散砖画像与金家村墓、吴家村墓的部分画像存在同一粉本现象,其来源可能是萧齐末代帝陵级墓葬拼砌砖画的剩砖,齐梁禅代后因无法继续参与画像拼砌,而被作为一般墓砖使用。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营造年代与形制来源考

徐永利


内容提要:通过分析栖霞山舍利塔营造者的官职升迁与权责,该塔的营建年代范围可以较精确地限定在公元961-964年之间。基于年代限定,该舍利塔形制的教派成分得到了梳理,并与南唐皇室、建造者以及栖霞寺的教派信仰变化做相关对照,最终将舍利塔形制主要来源集中到华严宗、禅宗等教派上。其他因素中,隋代舍利塔以及五代江南佛塔形制对南唐舍利塔的影响得到了着重分析,由此该舍利塔各部形制来源都得到了初步判定,其形制多元拼贴的特征得以揭示。 




宋元明铺钱葬俗研究

葛林杰


内容提要:铺钱葬俗盛行于宋元明时期,据放置方式及钱币数量,可分为散铺类、行列类、吉语类、北斗七星类、五星类、八卦洛书类。散铺类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元代中晚期至明代则以行列类、北斗七星类、五星类、吉语类等为主。各类铺钱分别具有辟除妖邪、安宁亡者、稳定墓穴风水、保佑子孙平安富贵等作用。由早及晚,行用者身份由下层官吏、平民向皇室成员及功臣后裔转变;铺钱的性质不断复杂化,逐渐成为道教信仰为主,兼具堪舆术及佛教因素的葬俗。 




再谈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

汪 勃 范东日


内容提要: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相关名称有堡寨、堡砦、堡砦西城、堡城、宝祐城、平山堂等,近来有学者就堡寨、宝祐城的位置范围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基于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通过再次探讨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可以认为传统观点就宝祐城位置范围的认识无误。南宋扬州蜀岗上城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外围有土垄,是一座独立、完整的城池,其使用下限要晚于东半部分;文献记载中,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沿革较为清楚,淳熙二年(1175年)郭棣“依古城旧基帮筑堡寨”,绍定三年(1230年)李全“布置筑围”围堡砦西城,宝祐三年(1255年)贾似道“复广陵堡城”改称宝祐城,景定元年(1260年)至咸淳五年(1269年)间李庭芝包平山堂;另外,明代墓志文中有“葬于堡城之原”。综合来看,堡寨包括蜀岗古城的东、西两半部分,其范围与唐子城的基本相同,蜀岗古城北城墙东段上南宋时期的遗迹或与之相关;堡砦与堡寨相同,堡砦西城系蜀岗上的西半部分城池;堡城是宝祐城前后乃至现在蜀岗古城西半部分的称谓;宝祐城在蜀岗古城的西半部分,不可能包括东半部分,与堡寨名实均异;平山堂通过蜀岗古城西半部分西门外的瓮城及其南侧向南的高地与该城池连结。 




博物馆新论

博物馆化的拓展:原因、进程与后果


严建强 毛若寒


内容提要:人类对一些物品产生特殊情感,源于在其中发现了价值与意义,即“博物馆性”。确定了博物馆性,通过博物馆化的行为将其与现实时空分离,“物”转化为“博物馆物”,这就是人类的收藏。随着人类的认知深化及收藏活动的社会化,人类在越来越多的物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性”,博物馆物的数量与类型出现持续扩张,这一过程就是“博物馆化的拓展”。持续的拓展导致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的诞生。随着物作为意义载体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机构性收藏成为主流,博物馆物被视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被赋予更高的传播使命,由此深刻改变了博物馆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相应地带来博物馆组织结构,展览建设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一系列变化。 



从机构到隐喻:批判博物馆学的路径

尹 凯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来自文化理论、国际组织和业界学者等多种声音形塑了博物馆世界的基本面貌,重新思考与探索博物馆的角色、定义、目的成为其时热议的话题。面对这样的社会变局和文化现象,博物馆世界出现了从实践博物馆学到批判博物馆学的转向:实践博物馆学从机构管理、组织结构、技术培训等应用层次规范博物馆的日常运作;批判博物馆学则从机构价值、展览制作、政治表征等学术层面诊断博物馆的传统活动。作为知识工具的批判博物馆学昭示着理解视野和研究路径的转向,即博物馆不再仅是一个建筑或机构,而是一种有效的社会隐喻或方法。在这一研究范式下,博物馆成为窥探当代社会处理现在与过去、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棱镜。 




何以定义:基于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学者的视角——从《博物馆学的历史:博物馆学理论核心作者》出发

王思怡


内容提要: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京都大会见证了博物馆定义的发布、阐释、讨论及搁浅的全过程。博物馆新定义为何难产?新定义有何创新和缺陷?也许可以从最近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出版的《博物馆学的历史:博物馆学理论核心作者》(A History of Museology: Key authors of museological theory)出发,从博物馆学者的视角回溯“新博物馆学”与“科学博物馆学”,追溯ICOFOM在博物馆学理论探索上的历程,而这一历程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各时期博物馆定义的修订。从“人”的角度来审视当代博物馆学的发展路径,一窥各博物馆学思潮的分野、对话、融合与创新。 




新时代博物馆定位与宗旨的实现

田 甜 王奇志


内容提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和文旅融合等多重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已从追求体量大、数量多进入到注重高服务品质、高文化效能和满足观众需求的转型新时代。随着博物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观众体验方式日渐多元,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应在规划初期全面思考博物馆的基本属性、目标愿景和实现手段,并正确定位;每座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从行业和个体双重视角思考定位和宗旨的准确性,深入挖掘本馆的独特资源;塑造符合宗旨表述的品牌形象,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营造更加优质的综合文化服务空间。




专题研究:博物馆书画展

学术、普及与雅俗共赏——故宫博物院2008—2019年书画展览概述与思考


曾  君


内容提要:故宫博物院2008—2019年举办的古代书画展可分为常设展和专题展两类。常设展题目确立的要点是发挥藏品优势,塑造品牌展览。专题展在策划上注重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平衡;主题阐释上重视多角度解读,以一件经典作品带动一个主题;部分展览采用阐明艺术家艺术渊源、本人艺术特点和成就、其艺术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之三段式展览结构。总体而言,书画展应以学术研究为前提,阐释方式应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在策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古代书画材质的特殊性和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尤其要考虑文物休眠期,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举办古代书画展的战略目标是雅俗共赏,在战术操作上可以雅俗分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从“藏·天下展”到“仰之弥高展”——南京博物院书画展策展思考

庞 鸥


内容提要:博物馆的书画展需要学术研究作为展览的支撑。以南京博物院“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为例,展前的学术研究保证了展览内容的学术性、普及性和适当的延续性,是展览成功的基础与保障;在展陈方式上,策展者也根据研究成果为观众设计了合理的参观导引路线,突出重点展品,通过说明牌的设计、合理的布局、零距离观展等方式加大对书画作品的导读,探索“全貌展陈”,收到良好的展陈效果。 




苏州博物馆学术型书画展览的剖析与探讨

许 洁 杨 艺


内容提要:苏州博物馆自2012年至今打造了一系列以古代书画为主的极具本馆个性与特色的展览。这些展览是根据苏州的城市精神与气质,结合苏博书画藏品状况而量身定制。扎实的学术研究是做好书画展览的基础。苏博实行展览项目制,由展览组、图书研讨会组、宣传教育组、文创组、多媒体开发组形成策展团队,策展团队从内容落地、展品选择、形式设计、教育宣传等方面将展览目的和主题以观众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成功的展览要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要努力让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共鸣。好的书画展览要重视新媒体的宣传。要展教结合,配合展览设计与内容相关的观众教育活动、科普读物等;同时,要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览,多层次的展览内容和多元化、多维度的手段能辅助观众更深入地参观、体验和学习。 





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使命下的绘画展强策展趋势——基于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对比研究

陈同乐


内容提要:在知识获取途径极其多样和便捷的今天,美术馆、博物馆的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使命对策展提出明显的新要求。美术馆和综合性博物馆的绘画展在朝各自擅长的领域进发并担任不同方向公共教育责任的同时,也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经受检验后向彼此学习。这类绘画展在保持自己独有气质的同时,发挥美育功能,并有意识地开拓文化挖掘和文化传播功能,形成“强策展”趋势。“强策展”理念对于当今绘画展策展的意义重大,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艺术专业素养要求。他们须同时是合格的艺术批评家、具有创新思想的创作者、艺术传播专家等。未来展览界将出现深具历史眼光和前瞻性的“展览的展览”以及专业中立、理性辩证的“展览批评”。





新书架

当代博物馆的治学寻绎——读《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


蔡静野


内容提要:2019年,沈辰著《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在博物馆人才培养求索阶段应际而生。所述既有“博物馆宗旨”“文化遗产之道”等形而上的思考,也有“curator”“策展、释展和评展”等具体问题的策略方案。该书作者认为,21世纪的博物馆首先应继承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核心精神,再去寻求改变。在“全球化”时空秩序下,博物馆要考量不同受众目标人群,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更智慧、更策略”地推进“博物馆走向社会之路”。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