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18年第1期

摘要: 第一期遗产保护理论我国王金华 陈嘉琦内容提要: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作综合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等三个阶段。目前石窟寺保护理 ...
 

第一期





遗产保护理论
我国

王金华 陈嘉琦

内容提要: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作综合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等三个阶段。目前石窟寺保护理念基本形成共识,加固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基本技术标准陆续编制,保护材料的研发和水害治理取得新成果,但依然面临水害、风化病害等威胁,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平衡、本体修复保护刚刚起步、具体个案的保护实践存在争议等现状。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重视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积极开展石窟寺窟檐保护研究和示范工程。 


砂岩类石窟寺保护新进展

 ——以云冈石窟保护研究新成果为例

黄继忠 王金华 高 峰 王逢睿 齐 扬 刘绍军

内容提要:石窟寺作为石质文物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普遍面临着洞窟及岩体失稳、各种水患、雕刻表面污染以及石雕风化等问题。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立项的“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为例,针对我国砂岩类石窟寺普遍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砂岩类石窟病害的机理,研发了监测、检测技术手段和装备以及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和工艺,提升了云冈石窟乃至我国砂岩类石窟文物保护的整体水平,研究成果已推广运用于同类石窟寺的保护工作。 


考古探索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泗洪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韩井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此次发掘解剖了环壕的北段,在残丘壕沟内发现了3个布满陶片、兽骨、烧土的活动面和1条用烧土颗粒铺垫的小路,收获了大量的陶、石、骨角器和动物骨骼。根据出土遗物判断,壕沟内的主体堆积是在顺山集文化第三期形成。此次发掘,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与淮河流域文化交流,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2015—2016年发掘简报

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泗洪县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5年3月和2016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对韩井遗址进行第二、三次勘探和发掘。通过发掘揭示出顺山集文化一期、二期的遗存,发现了顺山集一期由洼地和多条水沟组成的水稻田等遗迹,丰富了顺山集文化的内涵。尤其是水稻田的发现,很可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为研究顺山集文化的聚落形态和中国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中国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张小雷 张 伟 何钰婧

内容提要:为进一步探索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面貌,2012年春夏之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泗县进行了重点区域的调查。共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分别是于庄、唐圩、张集遗址。于庄遗址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文化面貌较为一致,距今约8000年;唐圩、张集遗址与蚌埠双墩遗存较类似,距今约7300—6700年。这三处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认识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线索。 


江苏邳州山头遗址发掘简报

徐州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

内容提要:山头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山头村西北,是中运河沿线一处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2008年2—5月,由江苏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对山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房址2座、灰坑51个,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角器等遗物,主要为大汶口文化和汉代文化遗存。


地域文明
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

燕生东

内容提要: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水稻驯化的植硅体证据及相关问题

邱振威 庄丽娜 林留根

内容提要:韩井遗址顺山集文化一期由洼地和水沟组成的水稻田,很可能是目前最早的与人类驯化水稻相关的遗迹,植硅体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论断给予支持。从顺山集文化一期到二期,韩井遗址均以水稻双峰型植硅体居多,而且其百分比和浓度(均值)均呈现增多的态势;水稻扇型和横排哑铃型植硅体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与同时期顺山集遗址相比,韩井遗址的水稻扇型植硅体尺寸偏小。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个数和水稻双峰型植硅体形态测量用于水稻驯化程度的判定上,表现出非协同性。陶胎中掺入破碎稻壳是韩井遗址水稻栽培与驯化实践的又一反映。 


论大汶口文化的拔牙和崇獐习俗

张 溯 王 绚

内容提要: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其他地区发现很少。这两种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较为兴盛,到龙山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可能源自大汶口先民对獐的图腾崇拜,拔掉上侧门齿以模仿獐的样子,生前随身携带獐牙制作的勾形器,死后随葬獐牙,均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多时相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的应用——以江苏孔塘遗址为例

吴 怡 朱晓汀 林留根 李 宁 杨 林

内容提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凭借快速、准确、无需接触文物表面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中。江苏句容孔塘遗址在发掘过程中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不断跟进扫描,全面真实记录发掘过程中的各类遗迹的空间数据。在顾及遗存特征的前提下,对多时相墓葬点云数据进行了空间匹配、分割和缺失数据拟合等后期处理,重建遗址三维场景,直观展示多期遗存的时空关系,为后期考古研究推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博物馆新论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法律意义

王云霞 胡姗辰

内容提要:一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对该行业秩序的发展及其法制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作为博物馆行业的最低道德标准和兼采各国经验总结而成的国际性道德准则,对博物馆行业国际秩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对于一国文物、博物馆法制的完善也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博物馆行业自律系统,现行法制也不能完全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为参照,完善博物馆行业治理体系,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要选择。 


博物馆的政治传播功能释读

刘 燕

内容提要:博物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展示政治意图、传播政治信息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维系和支撑权力运作的空间载体。从政治传播的视角来看,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通过内容设计、陈列展示、构建有效的政治符号等“再生产—解码”的方式来展示政治意图,当观众与现代语境下的展品价值发生接触时,展品就完成了政治文化信息的更新发展,从过去时变成现在进行时,成为观众学习的介质,从而实现政治传播的政治意义。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标准的完善

吕 军 郝 静 马 苗

内容提要:1997年启动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变革期四个发展时期,先后实行了三种评选办法。这期间评选标准不断完善,越来越具有包容性与开阔的视野。为构建更合理的评选体系,可从简化活动名称、完善评选流程、公开评选标准细则、深化入选标准等方面着手,以推动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跨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

 ——以“云泽芳韵土布展”为例

方 云

内容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又一重要体现。如何做好非遗事项的展陈,如何通过有形、静态的“物品”呈现非遗无形、活态的“信息”,这是博物馆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与趋势。“云泽芳韵土布展”通过两位女性非遗传承人的手工织布作品来讲述其个人生命故事,更好地呈现“物”与“人”的关联,使观众于观展过程中,不仅能了解非遗技艺,提升非遗保护意识,更能通过对他人生命故事的解读,完成自我生命的观照与思考。此案例可以为更多的博物馆非遗类展陈提供参考。 


相关性 共鸣度 同理心

  ——博物馆企及观众的关键所

郑 奕

内容提要:“保持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理应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要义。展览、教育等惟有搭建在“相关性”的基础之上,吸引观众关注,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发他们共鸣,促使其感动、铭记,并最终激励他们的同理心,改变其思维和行为。这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一体化进程,以达求博物馆传播的良性循环,真正企及观众。对博物馆如何通过展览、教育以达求“相关性”“共鸣度”“同理心”等企及观众的核心要义进行探讨,将促使博物馆真正讲好当下的故事,同时走近观众,进驻他们的心灵。 


博物馆经典藏品资源的文创产品开发

  ——以曾侯乙编钟文创系列产品的开发为例

杨 蕾

内容提要:对博物馆经典藏品进行复制,或者萃取其文化元素开发衍生产品,一直为博物馆所重视。这类复制品从传播效应、经济效应、市场价值、文化价值和创意内涵诸方面都体现出“文创产品”的性质,应该纳入“文创产品”市场予以定位、规划。湖北省博物馆对馆藏经典藏品曾侯乙编钟开发了七大类百余个品种的文创系列产品,它们既体现了藏品原型的价值和精髓,也具有保护、研究和实用价值。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事业还需要在经典藏品资源的研究、市场研发人才的培养、衍生品系列的完善、跨界同质资源的整合以及复制品制作单位资质的把控等方面加大推进的步伐。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