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

摘要: 第三期遗产保护理论国际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现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16年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李佳佳 张秉坚内容提要: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文物保护材料和相关技术研究领域在2000-2016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文物保护工作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国际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现状。通过NoteExpress软件,可以较便利地对期刊论文的 ...
 

第三期





遗产保护理论
国际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现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0—2016年期刊论文的定量分析

李佳佳 张秉坚

内容提要: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对文物保护材料和相关技术研究领域在2000-2016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文物保护工作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国际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现状。通过NoteExpress软件,可以较便利地对期刊论文的年份、作者、发表期刊、被引数、影响因子以及涉及的文物类型、保护材料种类等进行梳理统计,统计所显示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其了解国际相关研究动态、比较国内国外研究差距、查询各国保护材料和技术的研究热点,特别是传统胶凝材料和现代合成胶凝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情况,从而由此推测文物保护研究的发展趋势。


南京高校民国建筑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更新

赵树望

内容提要:南京高校民国建筑是民国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大多数为建筑艺术之精品,且蕴含着深厚的校园历史价值。随着南京高校校园更新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民国建筑的空间形态及历史风貌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护民国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开展好校园更新活动,必须做深入研究论证。《威尼斯宪章》界定了保护更新的内涵与外延,南京高校民国建筑的保护更新活动应在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划分保护区、制定详细计划及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等手段拓展保护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考古探索
石制品后埋藏微痕的实验研究述评

杨 霞 陈 虹

内容提要:石制品经使用废弃后会经历漫长的后埋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石制品表面可能会产生和人类使用相似的微痕。关于石制品表面的后埋藏微痕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模拟石制品的埋藏环境与过程,观察石制品表面因此而产生的后埋藏微痕,将之与使用微痕对比,从而更好地区分二者。当前有关石制品埋藏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埋藏及扰动、水流搬运活动和踩踏行为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后埋藏实验研究对于提高石器微痕分析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浙江海宁姚家浜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海宁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姚家浜遗址位于浙江省海宁市海昌街道勤民村南部和西部,是一处典型的台地型遗址,时代从良渚文化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2014年的发掘主要位于遗址的南部,发现了一批比较丰富的良渚文化遗存,为了解杭嘉湖地区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和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


江苏丹阳马家双墩D1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内容提要:为配合镇丹高速的修建,镇江博物馆于2015年对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集镇的马家双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号墩(即D1)中有墓葬一座M1,其整个墩体底部扇形堆筑形式以及墓室采用片状石块堆筑成“石椁”的形式,尚属首次发现。M1内出土原始瓷豆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土墩及墓葬形成年代约为西周晚期偏早。


江苏句容姊妹桥村东山土墩墓发掘简报

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句容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2014410月,镇江博物馆对句容市边城镇姊妹桥村东山土墩墓进行发掘,发现一座商周时期墓葬(M4)及相邻器物群(Q1)。M4的形制比较特殊,填土围坑、坑内层层压实土作棺床,棺床四周挖浅基槽置放木炭,木炭层外挖柱洞建造墓上建筑。土墩墓中类似M4这种形制的墓葬,在宁镇地区尚属首见。根据出土器物形制特点可断定东山土墩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





地域文明
骆驼墩文化简析  

赵宾福 郭梦雨

内容提要:骆驼墩文化是指分布于太湖西部以平底釜为典型陶器的一类遗存。主要遗址有江苏宜兴骆驼墩、宜兴西溪、溧阳神墩、江阴祁头山、锡山彭祖墩、高淳薛城、浙江余杭吴家埠、吴兴邱城等。通过分析目前已发表资料的各遗址,可以将骆驼墩文化统一划分为三期五段,并得出如下观点:骆驼墩文化早期年代应大体与马家浜文化早期、繁昌缪墩类遗存相当,晚期大致与马家浜文化的最晚阶段和以侯家寨上层为代表的侯家寨文化同期,同时对骆驼墩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文化格局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

赵永生 曾 雯 魏成敏 张馨月 吕 凯

内容提要:枕部变形主要表现为头骨后部的不自然扁平化,自顶骨顶孔区开始向后下转折一直延续到枕外隆突处,使两侧顶骨后部和枕骨上部形成一个几与法兰克福平面相垂直的平坦面。古代遗址中以大汶口文化居民最为流行枕部变形,俨然成为其重要的风俗习惯,此变形方式应为刻意保持婴儿仰睡在硬质枕具上,从而形成枕部扁平,应为有意识的行为,不过其最开始的起源也许并不是有意识的,可能是偶然形成,因其符合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审美从而得以流传下来。满族的睡扁头亦是针对枕部的变形,与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情况相似,不过因时代断层以及枕部变形方式较简单等因素,两者应是各自起源,并无直接传承关系。


简论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之交海岱地区文化因素的南下  

王清刚

内容提要: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之交是海岱地区文化因素南下的重要时间节点。该阶段皖中腹地、皖西南、皖东、宁镇—太湖、皖南等地区都受到了海岱地区文化的影响,发掘中出土的主要器物有篮纹鼎、罐、高柄杯、豆、大口缸、鬶等。这些区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直接辐射区、次级辐射区、末级辐射区。海岱文化因素南下很可能主要通过水路在中心聚落间的层层传递来实现,这一过程加速了中国东部史前文化的融合。


史前玉、石钺的安柲方法探析

仲召兵 郎爱萍

内容提要:关于史前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多数学者认为是V形末端直接延伸绑缚于柲上。通过对浙江桐庐小青龙良渚文化遗址M102出土玉钺上彩痕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的绑缚方法,由此可以判断玉、石钺的安柲绑缚方法是多样的。钺上的V形彩痕由绑缚沾染和有意绘画两种方式造成。 


东南地区“人”字顶木构葬具刍论

付 琳

内容提要: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专题研究:博物馆公共服务
职业道德语境下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

安来顺

内容提要: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无疑是所有现代意义博物馆的天职,其对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博物馆公众服务功能的发挥需要多维度的考虑,既有诸如《博物馆条例》等制度性设计作为保障,更要有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自律与约束,而后者是衡量博物馆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在博物馆界,《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被公认为博物馆及其从业者的最低标准,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它的相关原则在博物馆公众服务领域的引入,不仅约定了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弥补了博物馆法律工具的滞后性,而且帮助博物馆在利益博弈中做出正确判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博物馆在引入上述职业道德准则的过程中,如何制定资助和创收政策,如何解读和展示敏感文化物品,如何尊重所处或所服务的社区,如何对待非传统服务对象等,仍需要业界理性面对、深入讨论。


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理念、路径与措施

陆建松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又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种类不丰富的现象。为此,我国博物馆应转变观念,确立以知识文化传播(教育)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提升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特展活动,推动展教一体化;建立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博物馆经营绩效评估制度及年度汇报制度,多措并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从社会教育到社会服务——南京博物院提升公共服务的实践与启示

龚 良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博物馆正处于事业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既关系到公众文化权益的实现,也是博物馆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南京博物院率先转变观念,将“社会教育部”更名为“社会服务部”,在一院六馆的格局下结合公众需求,重视展览配置,强化个性特色,确定分众自愿的教育定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服务范围延伸到院外,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域外广角
日本博物馆的现状与课题

〔日〕半田昌之(著) 〔中〕邵晨卉(译)

内容提要:日本博物馆诞生于明治维新所推行的近代化政策,成为政府用于完善社会教育的常设机构。自1951年日本《博物馆法》颁布后,日本博物馆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高峰期,随后受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动而面临严峻的运营危机,陷入“博物馆的寒冬时代”。在此期间,日本博物馆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文部科学省的年度社会教育调查和日本博物馆协会的综合调查结果,日本博物馆一方面面临财政严峻、预算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展新的活动传承历史文化。


学术动态
探索中国的参与式博物馆原则

〔荷〕Riemer Knoop   Marjelle van Hoorn(著) 〔中〕张 晖(译)

内容提要:“参与式博物馆:机遇、挑战与问题”工作坊每一周都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第一周熟悉主题,接下来是参与式展示、参与式征集、参与式研究,最后进行工作坊成果总结与思考。博物馆1.0传统模式是博物馆自己制作展览、自己发布内容和信息,观众只需要被动接受。而现在的博物馆2.0模式应该是由观众创作和生成内容,并与其他观众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分享和交流的一个平台。参与式博物馆是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其核心应该是创造、分享、互动、交流,博物馆是一个观众能够围绕博物馆的内容进行创作、分享并成为与他人交流的场所。

博物馆观众:积极发言的行动者——2017“浙江大学博物馆认知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胡凯云

内容提要:2017年4月10日至11日, “浙江大学博物馆认知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近40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以及博物馆从业人员进行了口陈报告,从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博物馆传播理论、博物馆策展与设计实践、观众研究与评估和新社会形势下的博物馆使命五个面向,就“博物馆认知与传播”问题展开解析。博物馆传播的核心是观众,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多地关注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传播方式与策略,让观众真正加入到传播的过程当中来,成为博物馆的合作者、积极发言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浙江大学博物馆认知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日后的博物馆发展提供了些许方向,希望能够促进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