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南京佛教通史

摘要: 南京佛教通史赖永海总主编商务印书馆 \ 2022.11ISBN 9787100211352 \ ¥998.00赖永海,1949年生,福建漳州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5届、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


南京佛教通史

赖永海 总主编

商务印书馆 \ 2022.11

ISBN 9787100211352 \ ¥998.00


赖永海,1949年生,福建漳州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5届、第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7届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第8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2018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社科名家”称号。出版有《中国佛性论》《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等著作20余部,主编中国大陆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主编全球首部《中国佛教通史》。其中,《中国佛性论》2017年获“百部优秀中国图书输出奖”;《中国佛教通史》获第4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第6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3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总   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形象描绘了六朝佛教的繁盛景象;而作为“六代帝王都”的建康城,在佛法东传中土的最初几百年里,一直是包括魏晋般若学在内的几大佛学思潮的重镇;加之,梁武帝在中国佛教制度上的诸多首创,以及活跃于建康的“六朝四大家”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都从不同侧面彰显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位。

佛教在南京的传播,最早可溯至东吴黄龙元年(229)支谦在建业翻译佛经、传授佛教。东吴赤乌十年(247),孙权为康僧会建造有“江南第一寺”之称的建初寺。东晋义熙九年(413),法显西行取经归来,抵达建康,写成《佛国记》一书。宋泰始年间,明僧绍于摄山结庐念佛,取名“栖霞精舍”。刘宋末年,僧绍舍宅为寺,以奉来自北燕黄龙之法度禅师,遂有“栖霞寺”。此外,梁武帝于南朝梁天监十二年(513)撰《断酒肉文》,并先后四次下诏,强令僧尼一律遵守,由此形成僧侣素食的传统。梁大同四年(538),梁武帝设盂兰盆会,后逐渐形成汉传佛教重要之礼仪风俗。梁武帝与达摩祖师因“功德”之论,话不投机,遂一苇渡江至长芦寺、定山寺,后驻锡定山寺,定山寺遂成“达摩第一道场”。在谈论中国佛教史时绕不过去的这些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建业、建康。说六朝时的南京是全国佛教的中心,诚非过言。

中国佛教史上曾有“南义北禅”一说,即南方注重义理,北方强调禅定。而佛学“义理”之重镇或中心,则非南京莫属。作为佛教义理两大流派之“中观学”与“涅槃学”,都曾经以建康为舞台,上演了一场堪称波澜壮阔的论辩与弘阐。齐永明七年(489),僧朗法师自辽东来,大弘“三论”,世称江南三论之祖;僧诠、法朗诸师继之,其学益盛,遂成“三论宗”之祖庭。涅槃师依据《大般涅槃经》,阐发弘扬涅槃佛性论,至竺道生倡“众生有性”和“顿悟成佛”而达到一个新高潮。其中尤以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论对于整个中国佛教往后发展的影响至深至巨。隋唐佛教的几大宗派(尤其是天台、华严与禅宗)之所以均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顿悟为极致,都与竺道生的佛性理论有密切的关联。另外,六朝的成实学派、毗昙学派也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因此,赵朴初先生曾有“在中国成立的大小乘各宗派无不和南京有关”一说。

创建于陈隋之际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宗派。它的实际创始人是“智者大师”。陈光大元年(567)智顗赴建康讲经说法、弘扬教观,受到了朝野僧俗的欢迎与敬重。太建元年(569),智者大师被朝廷迎请住进瓦官寺,前后长达八年。在瓦官寺,智顗讲经说法,标立宗义,判释经教,为天台宗的创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南北割据的结束和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南北文化的交融汇合造成中国佛教思想文化亦呈融合发展之大趋势,天台宗始倡统合南北禅观的“定慧双修”。而佛教般若学由于栖霞三论宗的弘扬再次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李唐盛世的中国佛教诸宗并起。有“东夏达摩”之称的法融禅师,在金陵牛首山创立了以“虚空为道本”的牛头宗。牛头宗因其浓厚的老庄化、玄学化特色,曾被印顺长老誉为“中华禅的代表”。后期禅宗在金陵清凉山另开一叶,创立了“法眼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禅师被中主迎至金陵讲经说法,后被谥为“大法眼禅师”。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是最后成立的一个宗派,也是思想最具融合性的宗派。

唐五代之后,禅宗一改六祖慧能以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传统,而大兴“公案”“灯录”甚而“颂古”“评唱”,出现了文字禅;之后,随着大慧宗皋焚毁刻板,提倡“看话禅”,禅门又重新走上了“须是悟得”的道路。在禅教关系上,宋元佛教逐渐走上禅教一致、禅净合流的道路。不论是“一枝独秀”的禅宗,还是成为时代潮流的禅教融合,宋元时期的南京佛教,都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大德、禅师,他们或于提倡禅教并重方面多有建树,或在延续禅门慧灯方面屡放新光,如圆通法秀、长芦宗赜之于禅净双修,圆悟克勤之于文字禅,云峰妙高、中峰明本之于“看话禅”,宏智正觉之于默照禅,凡此等等,都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加之开国皇帝朱元璋与佛教的诸多因缘,决定了大明王朝与明代佛教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明代诸帝所制定的一系列佛教政策,对于明代及明之后中国佛教的影响至为深远。明代几部大藏经的编纂与刊刻,在汉藏大藏经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从“国初第一高僧”楚石梵琦的“禅净并弘”,到雪浪洪恩对华严的阐发弘扬;从宋濂的三教融通,到阳明学的儒释交融;全室宗泐天台华严融通并弘,古心如馨则中兴南山律宗;复兴晚明佛教的四大高僧,均主禅净融通,又多以净土为归趣。朱明一代的中国佛教从总体上讲虽然已成衰颓之势,但在南京地区却仍不乏扬名于佛教史的大德高僧。而且修建于永乐年间成为“全国第一大寺”的大报恩寺,及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报恩寺塔,更是当时南京作为全国佛教中心的一个象征。

清代佛教的一大特点,是喇嘛教的兴盛。相形之下,汉传佛教则着实有点“乏善可陈”。其中的一个“亮点”,是居士佛教的崛起,遂至于在“三宝”之外,有“四宝”之说。杨仁山创设的金陵刻经处,当是近代佛教复兴所露出的一缕曙光,由金陵刻经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支那内学院,汇集了诸如欧阳竟无、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一大批教内外的时代精英,使南京不仅成为当时汉传佛教的中心,甚而成为时代启蒙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民国初期,中国佛教协进会等全国性佛教机构在南京的建立,使得南京成为当时汉传佛教的大本营。20世纪上半叶,太虚大师等一大批佛教思想家在南京等地所倡导的“人生佛教”,揭开了现当代佛教改革的序幕。近几十年内,由“人生佛教”进一步演化而成的“人间佛教”,已发展成为整个汉传佛教的主流。

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南京佛教通史》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也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史》按三个发展时期(即东吴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佛教讲因缘,《南京佛教通史》的编撰也是“众缘和合”的产物。始倡者是南京市宗教局,复有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的发心资助,之后又列入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最终由一批长期致力于南京佛教研究的专家学者,经过近五年的通力合作,遂有此三卷四册,总二百余万字,始自东吴,讫于20世纪40年代之《南京佛教通史》的编撰。值此《通史》付梓之际,由衷感谢上述有关单位的鼎力加持!并向所有参加《通史》编写的学者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通史》是个集体攻关项目,由于各编写者学术专长的差异和写作风格的不尽相同,全书在体例和风格上很难整齐划一,虽经统稿的多次磨合与修润,但其中之印痕仍在所难免。就主编而言,因时间、精力和学识所限,现在提供给读者的这部《通史》,肯定还存在着不少疏漏和错讹,对此,我除竭诚期待着方家大德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外,今后仍会将《通史》的修订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以期《通史》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

赖永海

2019年秋于南京大学

总  目

《南京佛教通史》(六朝卷)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吴地的建业佛教

第一节 东吴政权下吴地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佛教概况

第二节 支谦在建业的译经

第三节 康僧会与江南第一寺

第二章 两晋时期的建康佛教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建邺(建康)佛教

第二节 东晋时期的建康佛教

第三节 东晋时期建康的佛教译经

第四节 法显在建康

第三章 南朝帝王与佛教

第一节 刘宋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 南齐帝王与佛教

第三节 南梁帝王与佛教

第四节 南陈帝王与佛教

第四章 南朝建康佛教的译经

第一节 刘宋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二节 萧齐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三节 梁、陈时期的佛典翻译

第五章 建康涅槃学派

第一节 《涅槃经》的传译与修治

第二节 涅槃学派概说

第三节 竺道生的建康涅槃学

第四节 慧观的建康涅槃学

第五节 东阿慧静与建康涅槃学

第六节 建康涅槃学派的思想

第六章 摄山三论学派

第一节 三论学派概述:宗经与三论学第一阶段

第二节 摄山三论三师

第三节 建康居士的三论学

第七章 建康

第七章 建康成实学派

第一节 成实学派概说

第二节 三大师与建康成实学派

第三节 建康成实学派的思想

第八章 建康吡昙学派

第一节 毗县学派概说

第二节 慧集与建康毗县学派

第三节 毗县学派与六朝思想

第九章 南朝建康禅学

第一节 《楞伽经》的译出与楞伽师资

第二节 菩提达摩及其思想

第三节 佛陀跋陀罗与建康禅学

第四节 昙摩密多、畺良耶舍与建康禅学

第五节 宝志与傅大士的禅法

第十章 南朝建康律学

第一节 建康译出的小本戒律学文献

第二节 两种律藏的翻译

第三节 建康的律师及其律学撰述

第十一章 南朝建康佛教中的天台和华严渊源

第一节 智者大师与建康的因缘

第二节 六十《华严》道场寺的翻译

第十二章 东晋南朝建康僧人的佛教史著

第一节 僧祐及其撰述

第二节 其他建康版经录和僧传

第三节 法显的《佛国记》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的佛教制度

第一节 僧官制度

第二节 度僧制度

第三节 寺职制度

第十四章 东晋南朝建康佛教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寺院经济的起因与寺僧的供给模式

第二节 寺院的土地经营活动

第三节 寺院的经济活动及其效应

第十五章 东晋南朝时期以南京为中心的三教论争

第一节 儒佛报应观之争

第三节 佛道夷夏论之争

第三节 儒佛礼仪观之争

第十六章 东晋南朝建康佛教徒的信仰与生活

第一节 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

第二节 建康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

第三节 南朝的药师佛信仰与观音信仰

第十七章 六朝建康佛教寺院

第一节 六朝建康佛寺的创建

第二节 六朝建康佛寺的分布

第三节 六朝建康的重要佛寺

第四节 六朝时期建康的佛舍利

第十八章 六朝建康佛教文学艺术

第一节 两晋南朝建康佛教文学

第二节 两晋南朝建康佛教艺术

参考文献


《南京佛教通史》(隋唐宋元卷)目录


第一章 隋唐五代社会与金陵佛教

第一节 金陵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文化图景

第二节 政治中心北移与北学南下

第三节 南北交融与江南佛教

第四芀 讲经义学与金陵学风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金陵佛教

第一节 三论宗在金陵的弘传

第二节 隋唐五代金陵地区的华严学

第三节 禅宗的南北交融与金陵禅风

第三章 牛头宗的创立及牛头禅的思想

第一节 南朝佛教的发展及其对牛头宗创立的影响

第二节 牛头宗的创立、传承及发展

第三节 牛头神思想的内涵要义

第四节 牛头禅思想的圆融特征

第五节 牛头禅的流向及其影响

第四章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与法眼宗

第一节 禅传江南与“一花开五叶”

第二节 文益禅师的悟道与弘法金陵

第三节 文益禅师“禅门革新”与法眼宗创立

第四节 法眼宗的地域性传播与宗派系谱

第五章 南唐帝王与佛教

第一节 烈祖李昇与佛教

第二节 元宗李璟与佛教

第三节 后主李煜与佛教

第六章 宋元社会与南京佛教

第一节 宋元社会与佛教新格局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南京城暨南京佛教

第七章 宋元南京禅宗

第一节 北宋南京云门宗的兴起

第二节 宋元南京临济宗

第三节 宋元南京曹洞宗

第八章 宋元文士与南京佛教

第一节 宋元南京文士佛教的兴盛

第二节 王安石与南京佛教

第三节 苏轼与南京佛教

第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南京佛教寺院

第一节 隋唐五代南京佛寺之兴废

第二节 隋唐五代金陵佛寺分布及数量

第三节 隋唐五代金陵重要佛寺及人物

第四节 寺院制度

第十章 两宋时期的金陵佛寺

第一节 两宋金陵佛寺的兴废

第二节 两宋金陵佛寺的分布

第三节 两宋金陵重要佛寺

第十一章 元代的南京佛寺

第一节 元代南京佛寺的兴废

第二节 元代南京佛寺的分布

第三节 元代南京重要佛寺

第四节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金陵佛寺的舍利

第十二章 隋唐宋元南京佛教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隋唐宋元南京佛教文学

第二节 隋唐宋元南京佛教艺术

参考文献


《南京佛教通史》(明清民国卷上)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代南京佛教与社会

第一节 元明鼎革之世:由乱而治

第二节 明代南京的崛起与变迁:从首都到留都

第三节 明代南京佛教的分期

第二章 明初帝王与南京佛教

第一节 洪武帝与佛教

第二节 建文帝与佛教

第三节 永乐帝与佛教

第三章 明初江南高僧群的崛起

第一节 明初应召入京的高僧

第二节 明初应召的儒僧与僧官

第三节 江南高僧群崛起成因及悲剧

第四章 明代南京佛教诸宗演化

第一节 诸宗传承及其特点

第二节 “国初第一宗师”楚石梵琦

第三节 云谷法会与江南禅道中兴

第四节 雪浪洪恩弘扬华严兼唯识

第五节 古心如馨中兴南山律宗

第五章 明代南京士绅社会与三教融合

第一节 开国文臣宋濂与明初儒佛关系

第二节 阳明心学与儒释融合

第三节 金陵状元焦竑与泰州学派后劲

第六章 晚明佛教复兴及影响

第一节 憨山德清与晚明佛教复兴

第二节 紫柏真可与晚明佛教中兴

第三节 蕅益智旭:晚明佛教复兴殿军

第四节 晚明江南居土佛教群

第七章 明代南京的佛教寺院

第一节 明代南京佛寺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明代的僧官制度与寺院经济

第三节 明代南京的佛舍利



《南京佛教通史》(明清民国卷下)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清初帝王的佛教理念与政策

第一节 顺洽帝与佛教

第二节 康熙帝与佛教

第三节 雍正帝与佛教

第四节 乾隆帝与佛教

第二章 清初禅宗与遗民逃禅

第一节 清代禅宗法系传承

第二节 清初遗民逃禅之风

第三节 金陵天界觉浪道盛:“烈火禅”与集大成

第四节 觉浪门下:无可大智坐集千古智

第三章 清代佛教的衰落与晚清佛教的振兴

第一节 清代佛教的衰落

第二节 杨文会振兴佛教的理念和事业

第三节 杨文会开近代佛学思想先河

第四节 杨文会:中国近代佛教复兴的巨擘

第四章 民国时期南京佛教与社会

第一节 民国时期南京佛教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京政府佛教政策的演变

第五章 民国佛教的革新和改良运动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南京佛教复兴

第二节 民国佛教的整理改良活动

第三节 抗战时期的佛教界

第六章 太虚与中国近现代人间佛教

第一节 太虚生平及佛教革新思想

第二节 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第三节 建立现代中国佛教的学理和制度

第七章 欧阳渐与民国时期南京佛教义学复兴

第一节 民国时期南京佛教慧命的薪火相传

第二节 欧阳渐中兴唯识学的思想理念

第三节 欧阳渐的法相、唯识分宗之说

第四节 民国时期佛教义学研究之重镇

第八章 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南京佛教寺院

第一节 清代南京佛寺的兴废

第二节 清代南京佛寺的分布

第三节 清代南京重要佛寺综述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南京寺院

第九章 清代以来江南佛教的寺院经济

第一节 清代前期佛教寺院经济

第二节 江南山林寺院斋田和山地捐赠实例

第三节 清代寺田租赋与斋田保护

第四节 清末民国时期江南佛教寺院经济

第十章 明清民国南京佛教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明清民国南京佛教文学

第二节 明清民国南京佛教艺术

参考文献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