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摘要: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作者:孟国栋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23-9页数: 400定价: 98.00元装帧: 平装ISBN: 9787308242950内容简介六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发展的重要时段,但与文章创作关系较为密切的不少因素在传世典籍中都已失传。二十世纪以来,大量掩埋于地下的墓志铭陆续出土和刊布,其中包含了许多前人措意较少,但又关乎六朝隋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作者:孟国栋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9
页数: 400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8242950
内容简介
六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发展的重要时段,但与文章创作关系较为密切的不少因素在传世典籍中都已失传。二十世纪以来,大量掩埋于地下的墓志铭陆续出土和刊布,其中包含了许多前人措意较少,但又关乎六朝隋唐文章学生成与演进的新材料。本书在将新出土墓志铭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勘的前提下,对墓志铭创作过程中诸多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及其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梳理,包括墓志铭的生成背景、地域因缘、创作模式、合撰方式、文体演进、刻石流传等,全面揭示传世文献已经缺失但新出石刻尚存的文章学创作因子,凸显藉由石刻文献的新出方能展现的唐文从生成到创作再到流传的原始形态。
作者简介
孟国栋,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六朝隋唐文学研究,兼及明清书画与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多项,在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科研成果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多种科研奖励。
目录



序 一(陳尚君)

序 二(胡可先)

緒論 二十世紀以來六朝隋唐墓誌出土與研究現狀

第一章 墓誌的起源與墓誌文體的成立

第一節 中國古代墓誌的起源

第二節 墓誌文體的成立

第三節 墓誌文體的早期演進

第二章 碑誌一體論與誌銘相似論考辨

第一節 墓碑與墓誌的體性異同

第二節 誌文與銘文的功用特質

第三章 唐代墓誌生成的地域因緣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節 唐代墓誌的地域差異

第二節 浙江出土瓷墓誌生成的地域因緣與文化内涵

第四章 唐代墓誌銘題署的形成及演進

第一節 古代石刻題署風氣的生成

第二節 唐代墓誌銘題署的形式

第三節 唐代墓誌銘題署的内容

第四節 唐代墓誌銘題署的價值

第五章 唐代墓誌銘的合作撰文方式

第一節 誌銘分離與合撰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新出墓誌銘與唐文合撰現象

第三節 唐人合作撰文的協作形式

第六章 唐代墓誌銘創作的程式化現象

第一節 唐代墓誌銘創作的程式化模式

第二節 銘文中的程式化現象

第三節 唐代墓誌銘程式化創作模式的意義

第七章 唐代墓誌銘的文體新變

第一節 騷體滲入與唐代前期墓誌銘創作的轉軌

第二節 古文運動的興起與唐代中期墓誌銘創作的遷革

第三節 駢文復興與唐代後期墓誌銘創作的復古

第八章 唐代墓誌銘的刻石流佈與石本的校勘價值

第一節 唐代墓誌銘的撰寫、刻石與流傳

第二節 集本與石本異文的考察

第三節 石刻文獻的優勢與缺陷

結 語

徵引文獻

圖版目録

後 記



序言一(节选) 



陈尚君

我在對博論(編者注:本書基於作者孟國棟教授的博士論文)的基本評價中寫道:“最近百年唐代墓誌出土數量鉅大,引起中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從文學立場上來進行研究也已多有所見。本文特别關注新出墓誌與文學創作的研究,且努力在前人研究範圍外拓展新的論題。論題較有學術意義,所分六個章節也基本覆蓋了唐代墓誌文創作的重要方面,達到較好的學術水平。”現在全書增加到八章,書名的改换也使全稿增加了更强烈的學術前沿色彩。“墓誌的生成”是一個大題目,即其中包含文本、書法、採石、摹刻以及與喪葬有關的家族、儀禮等衆多問題。我曾長期感到困惑,熱於北魏而盛於隋唐的埋銘習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圍繞埋銘究竟形成了怎樣的社會産業鏈。我們現在讀到的墓誌銘是據歷代典籍保存,以及考古或盗墓所得,就當年來説,則是以喪家爲中心,是喪儀活動中一項核心的準備,其中包含撰文者、書丹者以及鎸刻者,更前期一些則有誌石的採運與磨礱,以及與此關聯的商業與手工業生産。國棟在本書中解讀了與文學部分相關的生成過程,其他部分我想他也希望展開論述,可惜有關記載實在太少。這讓我想到一個特殊的案例。三峽航運是漢唐以來中國經濟的命脈,有關記載不可謂不多,沿江東下當然可以體會“輕舟直下”的痛快,但上航的船是需要無數縴夫一步一步拖上去,没有任何文獻關注縴夫的生活。在三峽大壩堵水以前,有好事者駕小船沿江一一記録千年航運留下來的縴樁,纔讓我們看到史家長期忽略的下層民間的真相。國棟提出了很好的課題,出色完成了其中一部分,我希望有關研究還能繼續下去。
關於博論創新部分的評價,我當年寫了一大段話,也全録於下:“本論文有許多創新見解,因爲曾廣泛閲讀墓誌文本,故結論大多翔實可信。我以爲可以特别指出以下諸點:一:關於碑誌之體性異同,從外在表現、功用差别和行文方式三方面説明,尤其關注在行文語言和事件記載方面的區别。二、關於墓誌銘中誌序和銘文相互關係的具體考察,顧及其行文特點和彼此照應關係,並舉出一些特例。三、關於合撰研究,本節曾刊於《唐研究》近期,對六朝以來的碑誌合撰現象有較詳盡的考察,有關作者協作方式的論述也較細緻。四、關於墓誌銘的題署情况,雖然屬於墓誌銘的外在形式,但當代史學很重視文本的程式化研究,並在具體解讀中揭示其價值。論文在這部分鋪排雖然略顯枝蔓,論證方式也不算複雜,但結論還是可靠的。五、關於石刻文本創作程式化的研究,我認爲是整部論文中最好的部分,能夠注意到墓誌文本雷同化的情况,在文本上做了充分的比較,並説明在唐詩寫作中也有類似現象。這一發明很重要,我特别建議今後更多地積累有關案例,以便能就此形成專著。六、關於石刻與唐文創作中駢散化趨勢的比較研究,十年前我曾撰《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研究》一文加以論列。看到本文對此有詳細叙述,並從古文衰落和駢文復興的立場看唐後期墓誌的狀况。七、關於集本與石本的關係問題,以前劉真倫教授撰《韓文石本考》,考述尤細。本文分析了許多個案,説明石本的價值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可謂妥當而深入的見解。”十多年後重新閲讀當年的評價,雖然没有考慮到會發表,表彰的分寸拿捏還算妥當。現在的書稿又經過反覆打磨提高,我當年稍含批評的贊譽與現在的書稿已很難對應。我稍作翻檢,覺得在在處處都有新允的見解,對墓誌銘的涉獵及對古今人論著的參考商榷也更爲充分而平和。比方第一章討論墓誌起源與文體的成立,前提是界定何爲墓?秦刑徒磚雖然很早,但僅記姓名,間載里貫,當然還不能算。東漢中期的墓記載及死者的職官、姓名和葬年,具備了成熟墓誌的雛形,但還没形成固定的文法。國棟認爲徐州出土的元嘉元年(151)《繆宇墓誌》“對誌主姓名、職官和卒葬情形的記載更爲詳細,而且增加了對繆宇生平事迹的介紹,個别地方還使用了略帶修飾性的語句”,“完全具備了墓誌在功用和形式方面的要求,可以看作墓誌起源的標誌”。這樣的結論是有説服力的。談神道碑與墓誌之不同功用,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一般人認識都局限在高官方可於神道立碑,國棟更關心二者的體性差異,包括外在表現、具體功用和行文方式上的差異,更選取各有神道碑和墓誌存世的特殊人物的例子來加以探討,就顯示出彼此的分工不同。第三章從墓誌的生成地域談不同墓誌的文化内涵,包括吐魯番的磚誌、江南的瓷墓誌,以及晋東南出土墓誌蓋上的題詩等,都是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案例。我還可以補充説明的是,就我所見,陝西最北端統萬城遺址出土的墓誌,似乎都由石面很粗糙的沙石刻鏤而成;河北三鎮出土的墓誌,喜用行書,且墓誌形制及叙事風格也多與中原有别。而墓誌蓋題詩,目前得見者皆出澤潞地區,大約從唐文宗、武宗以後,延續到宋真宗時期,我所見詩已經達到六七十首,其中引用最多的是于鵠的一首挽歌詞,所見已有三四十首,文本也極盡各種變化,可以相信在兩百多年時間内,這個地區的墓誌製作是按照這樣的範式在運作,但没有影響到他地,自身也執著不移地傳承了七八代人,是很特殊的文化現象。
其他各章也多有新見,這裏不一一叙述。


后记 



2012年6月,筆者憑本書的前身《新出石刻與唐文創作研究》於浙江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迄今已十年有餘,前人常説十年磨一劍,但對我而言,這十年堪稱是“鏽劍”的十年。

博士畢業後,我隨即進入復旦大學隨陳尚君教授進行博士後研究,陳師希望我能夠延續朱東潤先生的路數,嘗試傳記文學方面的研究,此後一段時間我便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史傳文學領域,後來又將研究興趣下延至明清時期的唐詩接受史,博士論文的修訂與出版一直未能提上日程。2016年,在浙江大學出版社的邀請下,筆者申報了當年度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方著手對博士論文進行修改。但當時筆者尚承擔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國學單列課題、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一系列課題。有些課題從立項到結項的時間很短,本書稿的進程又被拖延了下來。直到2020年6月才提交結項材料,加之疫情困擾、本人工作單位變動以及屢屢收到質疑墓誌銘真僞問題的郵件,更是使我提不起出版的興致。這不僅與當下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考評機制背道而馳,也辜負了很多師友的期待,在此一併致歉。友人曾笑謂:畢業十年了,博士論文再不出版就用處不大了,信然。

自博士畢業以來,我在論文中探討的一些問題,陸續得到了學界的響應。雖然本書的體量較博士論文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充,但很多問題還基本停留在博士階段的思考上,未作進一步深化,的確令人有“鏽劍”之感,也希望能夠得到讀者的諒解。

從讀書至今,得到過師長們太多的關懷,無法一一羅列,在此僅能做掛一漏萬式的致謝。從博士論文選題的確定到具體章節的安排,一直得到業師胡可先教授的指導,陶然教授也曾以其敏捷的思維對本書的寫作思路予以點撥。感謝陳尚君、劉石、朱玉麒等博士論文匿名審稿人(五位審稿人至今僅知其三)給予的好評與鼓勵,也感謝課題立項和結項時評審專家們的支持及建議。本書第五章中的部分内容曾提交2011年4月在南開大學舉辦的兩岸三地博士生論壇,得到了盧盛江教授的肯定,後經修改發表在《唐研究》第十七卷上,成爲我發表的第一篇萬字以上長文。彼時博士論文進展不順,家中又發生諸多變故,正是盧老師的鼓勵和這次會議上結識的衆多同道,才使我重新樹立起從事學術研究的信心。多年以來,肖瑞峰教授更是給予了我持續的關懷和支持,我學業和人生的關鍵節點,都離不開肖老師的幫助,是我需要特别道謝的!陳尚君師不辭辛苦,蒞臨杭州主持我的博士論文答辯會,這次又與胡老師聯袂給拙著作序予以指導,也是我終生銘感的。

本人有幸成爲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2018—2019年度的駐訪學者,在之江校區渡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疫情期間,查訪資料不便,我又申請到高研院回訪,以便利用數據庫和校内的圖書資料。本書的修訂和校改工作都是在高研院完成的。以李菁爲首的行政團隊温和而高效,爲學者們提供了無私的幫助,書中的大多數圖片即由行政團隊的陳彧婷幫忙翻拍。本人的工作調動也得到了高研院歷届駐訪學者的大力支持,魯西奇老師還將其在珞珈山脚下的房子借給我容身,特此致謝!雖然高研院暫時遇到了麻煩,但其特有的回訪制度一直正常運轉,每學期都有往届學者前來回訪,每週照常開展學術活動。希望高研院早日走出困厄,迎來光明。本書的部分章節曾在《唐研究》《浙江大學學報》《浙江社會科學》《中國文學研究》《華中學術》《漢語言文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部分文章還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摘或轉載。本書在結項和出版過程中,一直得到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和浙江大學出版社的支持,責編蔡帆兄更是承擔了大量瑣碎的工作,我的研究生劉嘉欣、賈慧敏幫忙校對了部分書稿,統致謝忱。

孟國棟

癸卯初秋,記於武漢大學文學院

转自浙大文史出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