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摘要: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 /李海龙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2-3页数: 897定价: 180.00元丛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ISBN: 9787301202036内容简介《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将大运河定格在了2004年,在城市化对土地覆盖和历史遗产有着巨大冲击力的今天,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更显得弥足珍贵。书中详尽而系统地记 ...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作者:俞孔坚 /李迪华 /李海龙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2-3
页数: 897
定价: 180.00元
丛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ISBN: 9787301202036
内容简介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将大运河定格在了2004年,在城市化对土地覆盖和历史遗产有着巨大冲击力的今天,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更显得弥足珍贵。书中详尽而系统地记录了京杭大运河遗产资源与生存现状,通过文字描述、照片、遗产统计登录、剖面绘制的方式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2004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并且,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大运河整体保护重要思想,这有别于传统的“文物”保护的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条生态的、文化的、游憩的、经济的综合廊道。这一思想应被更多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关注京杭大运河命运的人所知晓并传播,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京杭大运河保护这一意义深远而艰辛的工作中。
作者简介
俞孔坚男,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学、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包括城乡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乡土遗产研究与保护。他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多解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百五十余篇,专著17部,译著5部;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做年会主旨演讲嘉宾;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文物局、青海省、北京市、苏州市等政府机关专家顾问;《景观设计学》主编,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规划师》、《自然资源学报》等学刊编委。俞孔坚教授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获得大量殊荣,包括8次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5次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次全球最佳景观奖、2次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3次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他本人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李迪华,男,1967年生,湖南湘潭人,理学硕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研究与教学。主持北京市生态用地研究、北京市平谷区沟域经济规划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节水绿地规划研究等项目,是“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国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中国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武汉市伊托邦生态城市研究”等项目主要完成人,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加撰写研究专著5部,主编《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理解》和《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5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北京园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景观设计学》副主编、《现代园林》编委。李海龙,男,1981年生,山西岚县人,2010年获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助理研究员。“河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指南”、“中国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实践示范”、“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中国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震后重建规划”等项目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多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上卷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
1.1 何谓京杭大运河
1.2 开凿年代
1.3 分段与历史沿革
1.3.1 通惠河
1.3.2 北运河
1.3.3 南运河
1.3.4 会通河
1.3.5 梁济运河
1.3.6 南四湖区段
1.3.7 不牢河段
1.3.8 中运河
1.3.9 里运河
1.3.10 江南运河
1.4 沿线自然特征
1.4.1 地质地貌
1.4.2 河流水系
1.4.3 气候
1.4.4 植被
1.4.5 土壤
1.5 沿线社会经济特征
1.5.1 人口
1.5.2 经济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生存现状
2.1 京杭大运河现状
2.1.1 河道
2.1.2 水量与水质
2.1.3 河堤
2.1.4 使用情况
2.2 沿线文化遗产
2.2.1 类型
2.2.2 保护等级
2.2.3 保存状况
2.2.4 文化遗产与运河关系
2.3 沿线自然遗产
2.4 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与整体保护问题和机遇
3.1 京杭大运河杰出的遗产与生态价值
3.1.1 杰出的文化遗产价值
3.1.2 难以替代的生产与生活基础设施价值
3.1.3 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价值
3.1.4 独特的国民教育价值
3.1.5 战略性休闲游憩廊道价值
3.2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问题
3.2.1 运河保护协调机制不健全
3.2.2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对运河保护不足
3.2.3 运河沿线盲目开发
3.2.4 城市对运河的污染
3.3 京杭大运河保护面临的机遇
3.3.1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3.3.2 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3.4 世界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3.4.1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历史
3.4.2 与运河及文化线路相关的世界遗产
3.5 国际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3.5.1 美国
3.5.2 其他国家
3.6 国际遗产廊道保护理论
3.6.1 遗产廊道概念
3.6.2 美国的遗产廊道
3.7 我国遗产与生态保护理论基础
3.7.1 “反规划”思想
3.7.2 生态基础设施
3.7.3 景观安全格局
3.8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的出路
第四章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4.1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涉及内容与范围
4.1.1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构成要素
4.1.2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涉及范围
4.2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策略
4.2.1 京杭大运河管理原则
4.2.2 建立综合的协调管理机构
4.3 划定遗产廊道的建议范围及保护导则
4.3.1 核心保护范围
4.3.2 重点保护范围
4.3.3 外围协调区域
4.4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不同保护范围规划导则
4.4.1 核心保护范围规划导则
4.4.2 重点保护范围规划导则
4.4.3 外围协调区域规划导则
4.5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典型河段保护与利用导则
下卷 京杭大运河遗产资源与生存现状详述
第五章 京杭大运河现状特征与资源详述
5.1 通惠河与北运河段
5.1.1 背景概况
5.1.2 运河现状
5.2 南运河段
5.2.1 背景概况
5.2.2 运河现状
5.3 聊城段
5.3.1 背景概况
5.3.2 运河现状
5.4 梁济运河段
5.4.1 背景概况
5.4.2 运河现状
5.5 南四湖区段
5.5.1 背景概况
5.5.2 运河现状
5.6 不牢河段
5.6.1 背景概况
5.6.2 运河现状
5.7 中运河段
5.7.1 背景概况
5.7.2 运河现状
5.8 里运河段
5.8.1 背景概况
5.8.2 运河现状
5.9 江南运河段
5.9.1 背景概况
5.9.2 运河现状
第六章 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述
6.1 通惠河与北运河段
6.2 南运河段
6.3 聊城段
6.4 梁济运河段
6.5 南四湖区段
6.6 不牢河段
6.7 中运河段
6.8 里运河段
6.9 江南运河段
第七章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述
7.1 通惠河与北运河段
7.2 南运河段
7.3 聊城段
7.4 梁济运河段
7.5 南四湖区段
7.6 不牢河段
7.7 中运河段
7.8 里运河段
7.9 江南运河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为实现整体保护目的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历程
附录二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附录三图表
目录
附录四京杭大运河剖面图图例
索引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