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乌鞘岭: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

摘要: 清代诗人杨惟昶的《乌岭参天》: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光绪三年(1877年),清末官员、地理学者冯竣光的《西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此处平地高与六盘 ...
 清代诗人杨惟昶的《乌岭参天》:

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

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

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光绪三年(1877年),清末官员、地理学者冯竣光的《西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此处平地高与六盘山顶等,秋行冬令,地气然也。饭毕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乌梢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陟。十里至山巅。”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无论是沃野千里的平原尽头,还是逶迤起伏的高原脊梁,山峦像大地的经脉一般,分隔出一片天地,串联起一方水土。

有时它是巍峨险峻的化身,成为人们心驰的旅行天堂;有时它是高不可攀的顶点,成为科学与探险无尽征途的终点;有时它是虔诚信徒的福祉寄托,成为心灵净土上的信仰高地。

《行都司志》记载:“岭北接古浪界,长二十里,盛夏风起,飞雪弥漫。今山上有土屋数椽。极目群山,迤逦相接,直趋关外。岭端积雪皓皓夺目,极西有大山特起,高耸天际,疑即雪山矣。五里下岭,十五里安远,有堡城,地居万山中,通一线之路。”

在西部的连绵大山中,有一座乌鞘岭

乌鞘岭,相比国内连绵起伏的群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从地理意义、交通意义和战略意义来讲,乌鞘岭却是中原大地通向西北边疆路途中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乌鞘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称呼。广义上的乌鞘岭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最高峰海拔4326米,雷公山、代乾山同祁连山东部的主干山脉相接,向东经毛毛山、老虎山延伸进入黄土高原。狭义的乌鞘岭只指乌鞘岭本身,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零下2.2℃,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北通沙漠,南临祁连,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卫青、霍去病跨过乌鞘岭关隘,西击匈奴,修筑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山脉一线,乌鞘岭长城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乌鞘岭上的汉长城均为夯土修筑,虽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留下的只是些残垣断壁,但仍清晰可见,沿长城有多处烽燧,现仅存一座巍然屹立在山巅。到了明代,明朝政府为了抗击蒙元残余势力,再次修筑长城,因此在乌鞘岭上出现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重叠的现象,这里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它颇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站在古烽燧下,迎着猎猎朔风,耳际犹有战马嘶鸣、鼓角争鸣。往事越千年,不尽长江滚滚来,金戈铁马远去,烽火狼烟远去,只有残存的长城顽强地支撑着,向世人讲述着有关乌鞘岭那远去的沧桑岁月。乌鞘岭是见过世面的,自古以来,乌鞘岭为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和咽喉地,古丝绸之路的天然关隘和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天兰新铁路、甘新公路(312国道)、连霍高速都从乌鞘岭穿山而过。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王震兵团进疆屯垦戍边,都曾经过乌鞘岭。乌鞘岭上原有“韩湘子”庙,建于明代,香火甚旺。民国《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 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

乌鞘岭与甘肃

由于山上光秃秃不长草,时常白茫茫一片雪,故被当地的藏族群众称为哈香聂阿,意译过来即“和尚岭”,相传这一叫法最早则来自于突厥语。

冰冷的山顶

但是有只小狐狸

从太空俯瞰这一地区,我们便能逐渐发现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山脉,为何有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意义:乌鞘岭的山麓青草幽幽、植被丰富,加上裸露的灰黑色山体,在南北两面萧索的植被衬托下,青黑色的轮廓自然而然将所在地域分隔开来——乌鞘岭的南面是黄土丘陵广布的陇中高原北面则是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相扼而成的河西走廊

从大漠绿洲到高原河谷

中间横亘着乌鞘岭

广义上的乌鞘岭包括代乾山、雷公山和毛毛山。雷公山、代乾山同祁连山东部的主干山脉相接,其中代乾山的最高海拔达4326米。乌鞘岭向东经毛毛山、老虎山延伸数十公里后,则进入了黄土高原,这就是地理测绘和人文社科领域常涉及的乌鞘岭的概念。

当年因禁烟获罪的林则徐在他的《荷戈纪程》中,详细记叙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遣戍伊犁,由西安向西而行,沿途每日记述所行里程,是了解当时西北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着当年八月(农历)他从镇羌驿(今金强河)出发,路经乌鞘岭到古浪的文字:“十二日,戊子,晴,辰刻(7-9)行,五里水泉墩,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寒,下岭即仍脱皮衣矣,岭之西北七里为平番(今永登县)、古浪交界,又七里双口子坪,又六里安阳(今天祝县安远镇),又十五里隆贵铺(龙沟铺)……又七里古浪县城入车门内行馆宿夜雨。”

更为特殊的是,乌鞘岭就是一座天然的界山,集各种分界线于一身。这里是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地带,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是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分界,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界,还是北部内流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

乌鞘岭南北两侧海拔在2000米左右,到了这里地势陡升,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长途跋涉,最后一丝也被陡升的乌鞘岭挡住,对乌鞘岭以北地区的降水量影响巨大。

但是乌鞘岭极为特殊,首先表现为气候恶劣,年均气温在零下2.2摄氏度左右,山上光秃秃的,当地民间百姓称之为“和尚岭”。史料记载乌鞘岭“盛夏飞雪,寒气砭骨”,以前开车的司机过乌鞘岭都得准备棉衣。

通向边疆的要冲险阻

乌鞘岭东临黄土高原,北通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直都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汉朝时霍去病带领一万精锐骑兵,自陇西出塞,越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一路往西突袭,如秋风扫落叶,横扫整个河西走廊,斩杀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霍去病令人在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以西筑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明朝时,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也在此修建长城,至今仍可在乌鞘岭看到汉明两代长城遗址留存。

乌鞘岭-河西走廊的门户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这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而以姑臧城(今甘肃武威)为都城的前凉、后凉和北凉统治河西时,时称“洪池岭”的乌鞘岭的防卫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76年前秦苻坚派军西征前凉时,一度被阻截在洪池岭。但前凉军最终失利,则使前凉都城门户大开,进而速亡398年,南凉乘后凉衰弱,攻占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之地,也为之后南凉进据姑臧打下了基础。

乌鞘岭如此险要的天然关隘自然也在汉、明两代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被充分利用。

始筑于汉元狩三年(前120年)的汉长城为夯土板筑,因长期自然风化基本被毁,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成为馒头状。此处的明长城则大部分保存较好,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墙体也均系夯土板筑。

乌鞘岭的古长城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中这样写道:“这天要过乌鞘岭,那是甘凉道上有名的险峻所在,曹能命兵士饱餐了,鼓起精神上岭。走了半日,越来越冷,道路也越来越险,九月天时,竟自飘下雪花来。走到一处,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众兵士手拉手走,唯恐雪滑,一个失足跌入山谷,那就尸骨无存。”

在古代翻越乌鞘岭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今,兰新铁路和G30连霍高速都有隧道直接穿越乌鞘岭,长达20.05公里的乌鞘岭隧道曾经是“亚洲第一长隧”。

展线利用延长线路来降低行驶坡度

2006年3月30日被称为“亚洲第一长隧”的乌鞘岭隧道正式通车,长达20.05公里的隧道铁路投入运营,这一长度是当时我国和亚洲隧道建设的新纪录。

乌鞘岭隧道

到了2013年,有了经验的建设者们又打通了公路隧道。由乌鞘岭、安远、福尔湾、高岭和古浪5座隧道构成的总长度达43.84公里的乌鞘岭公路隧道群也正式建成通车,把乌鞘岭这个“拦路虎”赶跑,大大增强了连霍高速的通车能力。

乌鞘岭的公路隧道

来源:地球知识局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乌鞘岭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