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首届“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摘要: 9月21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主办的首届“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ICOMOS China理事长宋新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ICOMOS副主席莱奥纳多·卡斯崔奥塔(Leonardo Castriota)出席并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中 ...

9月21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主办的首届“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ICOMOS China理事长宋新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ICOMOS副主席莱奥纳多·卡斯崔奥塔(Leonardo Castriota)出席并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庄惟敏在开幕式致辞。清华大学教授、ICOMOS China副理事长、本届论坛主席张杰主持开幕式,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主持闭幕式。

宋新潮在致辞中表示,ICOMOS China成立30年来,积极参加ICOMOS国际事务,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深度参与茶文化景观主题研究、文化自然融合联合实践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相关会议和活动。本次大学论坛的举办,既表现出中国对ICOMOS事业的大力支持,更期待以此为平台推动《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文化遗产理念探讨,助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遗产保护利用、学科发展、青年人才成长汇聚真知灼见。

张悦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建立时起,便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教育使命,梁思成先生编写的一系列城市文化遗产相关保护规划,是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文献。现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仍致力于建筑遗产保护、世界遗产申报等相关课题。他提出在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兴起的时代,应探索出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双赢之路。

卡斯崔奥塔在致辞中代表ICOMOS执委会对中国举办文化遗产大学论坛表示感谢。他介绍了ICOMOS大学论坛的背景和阶段性成果,表示ICOMOS China和清华大学积极举办中国的首届大学论坛,是对这一项目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对ICOMOS事业的极大支持。他期待这一平台能够进一步惠及亚太地区更多国家,形成更广泛影响力。

王建国院士、吴志强院士、庄惟敏院士对大学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期待这一项目能够成为联结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科与行业,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平台。

开幕式上,宋新潮理事长将“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旗帜授予首届论坛主席张杰教授。

宋新潮张悦Leonardo Barci Castriota王建国吴志强庄惟敏张杰主持开幕式授旗

本次会议以“文化遗产学科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大学资源的联系互动、文化遗产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文化遗产教育与实践结合、文化遗产课程与青年人才培养等作了报告。燕海鸣、张悦、李和平、张春彦分别主持了四个发言板块。

宋新潮理事长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人才培养”为题,回顾了ICOMOS青年人才行动,ICOMOS China参与ICOMOS 青年工作组,与Whitrap等机构联合开展青年培训、交流,与高校联合培养实习生等成果,并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设立与发展、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大使行动等做法。他表示,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应与行业之间加强衔接,培育更多文物保护工程后辈人才,拓宽青年人才的国际视野。他表示,中国青年遗产工作者作为一个群体,有责任成为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有生力量,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保护传承作出中国贡献。

卡斯崔奥塔以“威尼斯宪章与当代保护理论”为题,指出《威尼斯宪章》的欧洲中心主义背景,提出在《威尼斯宪章》发布60周年之际,有必要融入多元化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他强调要重视社区赋予遗产的文化与象征意义,关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推出更具普惠性的保护方案,采取国际性的跨学科方法。他期待以今年11月在巴西举办的ICOMOS年会为契机,重新思考《威尼斯宪章》的原则,展开更具包容性的保护实践对话。

张杰教授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应用与发展趋势”为题,分享了中国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交融、多尺度嵌套、及其与当代生活环境和城市的紧密关联的特点,并以济南泉城为例,展示了文化景观与大区域地理地质格局、城市人居单元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复杂链接,并展示了地理、水文、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与文化遗产学科结合应用的方法,强调了跨学科视角和方法在面对当今遗产问题的重要性。

ICOMOS执委、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大窪健之以“文化遗产 DRM 教育方法 - 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与风险管理教席计划”为题,回顾了日本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的发展历程,并对灾害风险管理(DRM)课程的学术讲座、田野实践、应急设备的使用教学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教育活动是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培训课程内容的本土化和形式上的数字化共享十分重要,呼吁进一步开发在线交流的方式以促进更有效的对话。

ICOMOS执委、韩国专家赵斗元以“理论和方法论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学科研究——聚焦ICOMOS关于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的指南”为题,基于ICOMOS2021年发布的《关于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的指南》,对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的功能属性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进一步讨论了军事遗产在建筑技术、文化景观、战略思想、人类学、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社会经济等维度上的价值,意在为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领域的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考古与美术区域中心(SEAMEO SPAFA)文化遗产高级管理专家Hatthaya Siriphatthanakun以“东南亚遗产专业人员能力建设计划的经验分享”为题,介绍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及其文化遗产能力建设项目,特别是通过培训、研讨会和线上课程,促进东南亚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教育。Hatthaya强调跨学科合作,面向青年一代,同时应对资金和数字化转型等挑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Carolina Castelllanos以“从课堂到实地:将文化遗产教育与现代保护和管理实践相结合”为题,指出遗产作为一种活态实践,应更关注其在非物质、去殖民化、社会正义等方面的议题。她深入探讨提升文化遗产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策略的途径,通过实操性培训项目、实地作业等方式培养遗产领域未来的专业人才,使之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与扎实的实践能力。

比利时鲁汶大学Thomas Coomans(高曼士)教授以“跨学科与国际遗产教育”为题,分享了如何让传统的遗产保护教学适应当代需求,提出推动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教育,持拥抱态度关注人文视角;实施国际化教育,让不同区域、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成就彼此;强调专家与本地利益相关群体及社区的交流,让社区参与遗产事物,保持遗产的活力。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李和平教授以“文化遗产教育的在地性实践”为题,分享了重庆大学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重庆大学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中,注重文化遗产的在地性,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的古建筑和民居。学校通过测绘和数字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西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东南大学教授董卫以“高密度条件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发展——以隋唐洛阳城为例”这一题目,探讨大遗址如何在高密度的城乡环境中进行整体保护展示并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提出“国家历史文化空间”概念,以更好融合文化和自然遗产,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大遗址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形成因地制宜的多元保护方法。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执行院长穆钧教授以“多维融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学科建设思考”为题,介绍了北京建筑大学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研究领域涵盖长城、大运河、大遗址、北京老城等项目,并通过跨学科合作与遗产保护工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注重人才培养和实践,面对今后遗产领域的新挑战,更加需要强调积极推动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交流。

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以“愿景与困境:关于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为题,分享了对文化遗产学科定位的思考,结合当前国际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概况,认为文化遗产学理论体系及其研究范式的建构仍值得进一步反思与讨论。他指出文化遗产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一门学科,并阐述设立文化遗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遗产作为交叉学科的定位需求与展望,以适应文化遗产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和保护要求。

同济大学教授邵甬的题目为“以践行远:文化遗产实践教育的探索”,分享了同济大学在文化遗产实践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发展,阐述同济大学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兼具人文精神与理性思想、系统观念和国际视野、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她对世界城乡遗产保护高校联盟的建设情况及近期活动进行介绍,并呼吁在场嘉宾参与到联盟相关的国际研讨会等活动中来,共同探索文化遗产的实践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以“田野十年: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行’与‘思’”为题,分享了团队在过去十年中通过田野调查和乡土聚落的研究,揭示了宁波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规律,并将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何依教授团队通过从无序发现有序、结合空间布局与社会关系,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理论研究有效结合的方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以“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题,从实施路径、利用传承、价值保护三个方面指出当前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的需求。随着“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孪生集成应用信息技术支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他结合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分享文化遗产数字孪生领域在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以“实践理性——东南大学的建筑遗产教育与实践”为题,指出东南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综合的遗产保护体系,涵盖古建筑修缮、园林保护和城乡遗产管理等领域。未来,东南大学将将继续秉持“以史为鉴、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原则,追求遗产保护的实践理性,保持创新与反思的态度,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教授的题目为“以物鉴史,庚继文脉——华南理工大学建成遗产保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历史建筑保护的教学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结合田野调查、数字化技术和历史研究,全面提升了理论与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奖项和成果。通过课程设计、国际联合工作坊和遗产保护项目,学校致力于将人才培养与遗产保护实践紧密结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春彦教授以“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交叉分中心建设及专业型人才培养”为题,对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历程进行回顾,介绍了天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交叉分中心的五个研究方向,并进一步阐述交叉分中心运行机制以及本硕贯通的培养体系。最后,他提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本土遗产理念,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晓峰教授以“关于城乡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些探索”为题,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成果,特别在乡土建筑、文化线路等多个方向有重要研究与实践。学院通过设置课程和研究平台培养遗产保护人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和研究体系。李晓峰教授还强调了学术合作与知识共享对于推动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以“渊源·学研·知行·传承·未来——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中的西建大力量”为题,以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申遗过程为例,回顾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ICOMOS的深厚渊源,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学科的教研理路、实践经验、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科未来进行展望,表示应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叉研究,开拓学术前沿,深耕地域文化,构建文化遗产学科链群与体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研究员“作为交叉学科的遗产研究与人才培养”为题,指出现今“遗产”一词成为指向极为广泛的学术概念。在此背景下,从学科起源、遗产研究的当代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区分度来看,价值与保护应被理解为“遗产研究”的核心。这意味着“遗产研究”的交叉学科特性愈发明显。他展示了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6年的探索历程以及积累的经验,强调文化遗产学科的融合以及学科研究中洞见与启发的重要性。

燕海鸣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张杰教授对大学论坛进行会议总结,对论坛各支持单位、参会媒体、观众、会务工作人员表达感谢。第二届“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将由天津大学举办,张春彦教授代表天津大学接过大学论坛旗帜,并做发言。

邓超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本次大学论坛的召开是贯彻“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要求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广“大保护”理念,打破文化遗产学科和行业壁垒。今明两年分别是《威尼斯宪章》发布、ICOMOS成立60周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期待通过这一平台,开展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邓超主持闭幕环节

“ICOMOS大学论坛”(University Forum)由ICOMOS 总部发起,旨在加强ICOMOS、高校和文化机构之间的全球合作。本次活动是该论坛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比利时、法国、巴西、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专家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上海、北京)代表,以及ICOMOS China会员、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老师、学生代表、媒体嘉宾共计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9月20日晚,论坛召开内部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大学论坛的建设发展开展了工作研讨。9月22日,论坛邀请北规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飏作为讲解嘉宾,陪同参会嘉宾前往景山公园、钟鼓楼等处开展参观考察,实地了解北京在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创新发展,感受古都的保护、传承、利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展示了文化遗产学科发展与广阔前景,对于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字整理:冉隆皓、翟洪雯、周宇恒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