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后屯墓地(战国卷)
原作者: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4-9-29 14:11 |
查看: 191 | 发布者: coolcool |
摘要: 编者: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8月ISBN:9787030793409✪感谢科学出版社对本次推送的大力支持。内容简介本书为2017~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墓葬考古发掘报告,是后屯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500平方米,发掘了战国时期墓葬231座,为了解和研究通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内涵,特 ...
本书为2017~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墓葬考古发掘报告,是后屯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500平方米,发掘了战国时期墓葬231座,为了解和研究通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内涵,特别是探究汉代路县故城形成之前的区域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资料。
第一章 引言(1)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1)
一、地理位置(1)
二、区位环境(4)
三、历史沿革(4)
第二节 考古发现与发掘经过(6)
一、考古勘探工作经过(6)
二、考古发掘工作经过(7)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9)
一、资料整理(9)
二、报告编写(9)
第二章 地层堆积(11)
第三章 墓葬介绍(14)
一、M368(14)
二、M369(15)
三、M432(19)
四、M433(22)
五、M434(23)
六、M436(25)
七、M437(26)
八、M440(30)
九、M443(34)
一〇、M445(35)
一一、M446(36)
一二、M448(39)
一三、M449(41)
一四、M451(42)
一五、M454(43)
一六、M455(44)
一七、M526(45)
一八、M529(46)
一九、M530(49)
二〇、M532(50)
二一、M533(51)
二二、M534(55)
二三、M537(56)
二四、M541(57)
二五、M544(59)
二六、M545(60)
二七、M547(61)
二八、M551(62)
二九、M552(63)
三〇、M553(65)
三一、M554(66)
三二、M555(67)
三三、M556(68)
三四、M557(69)
三五、M559(70)
三六、M561(72)
三七、M562(73)
三八、M563(74)
三九、M564(76)
四〇、M565(78)
四一、M567(79)
四二、M571(80)
四三、M572(82)
四四、M574(85)
四五、M575(89)
四六、M580(92)
四七、M581(95)
四八、M586(99)
四九、M587(100)
五〇、M588(101)
五一、M589(104)
五二、M590(106)
五三、M591(109)
五四、M592(110)
五五、M593(111)
五六、M596(112)
五七、M599(114)
五八、M601(115)
五九、M602(116)
六〇、M603(117)
六一、M604(119)
六二、M607(120)
六三、M608(121)
六四、M609(123)
六五、M613(124)
六六、M615(125)
六七、M616(127)
六八、M617(128)
六九、M620(129)
七〇、M621(131)
七一、M622(132)
七二、M623(133)
七三、M625(134)
七四、M626(135)
七五、M630(138)
七六、M634(139)
七七、M636(142)
七八、M638(145)
七九、M640(146)
八〇、M641(147)
八一、M646(148)
八二、M648(149)
八三、M649(151)
八四、M653(155)
八五、M654(156)
八六、M655(157)
八七、M657(158)
八八、M658(159)
八九、M659(162)
九〇、M660(163)
九一、M661(165)
九二、M663(166)
九三、M664(167)
九四、M665(169)
九五、M668(171)
九六、M669(172)
九七、M670(175)
九八、M671(177)
九九、M672(178)
一〇〇、M673(181)
一〇一、M674(182)
一〇二、M675(183)
一〇三、M676(184)
一〇四、M677(187)
一〇五、M678(188)
一〇六、M680(190)
一〇七、M681(191)
一〇八、M682(192)
一〇九、M683(193)
一一〇、M684(194)
一一一、M685(195)
一一二、M686(196)
一一三、M687(199)
一一四、M688(200)
一一五、M689(200)
一一六、M690(205)
一一七、M692(207)
一一八、M693(208)
一一九、M696(209)
一二〇、M698(210)
一二一、M700(211)
一二二、M701(212)
一二三、M702(213)
一二四、M703(214)
一二五、M704(215)
一二六、M705(216)
一二七、M706(217)
一二八、M707(220)
一二九、M708(221)
一三〇、M709(223)
一三一、M710(225)
一三二、M712(228)
一三三、M713(229)
一三四、M715(230)
一三五、M716(231)
一三六、M717(232)
一三七、M718(233)
一三八、M719(234)
一三九、M720(235)
一四〇、M722(239)
一四一、M724(241)
一四二、M725(242)
一四三、M726(243)
一四四、M727(244)
一四五、M728(246)
一四六、M729(247)
一四七、M732(248)
一四八、M734(251)
一四九、M735(252)
一五〇、M736(255)
一五一、M737(256)
一五二、M738(258)
一五三、M739(259)
一五四、M740(262)
一五五、M741(263)
一五六、M743(264)
一五七、M744(267)
一五八、M747(268)
一五九、M748(269)
一六〇、M749(270)
一六一、M750(272)
一六二、M752(276)
一六三、M753(277)
一六四、M756(278)
一六五、M761(280)
一六六、M764(281)
一六七、M765(284)
一六八、M766(286)
一六九、M769(287)
一七〇、M771(288)
一七一、M774(289)
一七二、M775(290)
一七三、M776(291)
一七四、M777(292)
一七五、M779(293)
一七六、M780(296)
一七七、M781(297)
一七八、M782(298)
一七九、M783(299)
一八〇、M784(301)
一八一、M785(302)
一八二、M786(303)
一八三、M787(304)
一八四、M788(305)
一八五、M790(308)
一八六、M791(309)
一八七、M792(310)
一八八、M794(312)
一八九、M797(314)
一九〇、M804(317)
一九一、M813(318)
一九二、M814(319)
一九三、M817(320)
一九四、M818(322)
一九五、M820(325)
一九六、M822(326)
一九七、M825(327)
一九八、M828(328)
一九九、M830(329)
二〇〇、M831(333)
二〇一、M834(336)
二〇二、M836(337)
二〇三、M837(339)
二〇四、M844(340)
二〇五、M849(343)
二〇六、M851(344)
二〇七、M852(345)
二〇八、M853(347)
二〇九、M855(349)
二一〇、M856(351)
二一一、M859(352)
二一二、M861(356)
二一三、M864(357)
二一四、M865(358)
二一五、M866(359)
二一六、M869(360)
二一七、M871(361)
二一八、M872(362)
二一九、M874(363)
二二〇、M893(364)
二二一、M894(365)
二二二、M895(367)
二二三、M912(368)
二二四、M913(372)
二二五、M916(374)
二二六、M921(377)
二二七、M926(379)
二二八、M927(381)
二二九、M929(383)
二三〇、M944(386)
二三一、M949(387)
第四章 结语(390)
第一节 墓葬形制(390)
一、竖穴土坑无棺墓(390)
二、竖穴土坑单棺墓(390)
三、竖穴土坑双棺墓(392)
四、竖穴土坑一棺一椁墓(393)
五、竖穴土坑双棺一椁墓(395)
第二节 随葬器物(395)
一、随葬器物分类(395)
二、随葬器物组合(397)
三、部分陶器型式分析(398)
第三节 墓葬分期与年代(423)
一、墓葬的分期(423)
二、墓葬的年代(425)
第四节 相关问题探讨(426)
一、墓地成因(426)
二、文化因素分析(426)
三、墓主人的社会等级(428)
附表(429)
附录 战国墓出土玉石器的无损科技分析报告(489)
后记(509)
第一章 引 言
后屯墓地(项目名称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3、D-04地块)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墓地区域东距丁各庄村约1800米,南邻通(州)燕(郊)高速公路,西侧紧邻北京东六环高速公路,北界宋庄南三街。该地块原属潞城镇后屯村及常屯村,南距“201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约850米,墓地与路县故城仅隔现代人工河——运潮减河,是一处包含有从战国至明清等不同时期墓葬的古代墓地。D-03地块平面呈不规则形,东北邻D-04地块,东西长1305米,南北宽935米,面积603838平方米。D-04地块平面呈多边形,西南侧为D-03地块,东西长590~1175米,南北宽630~680米,面积626733平方米。两地块面积合计1230571万平方米。发掘时整个区域内地表基本被现代渣土覆盖。后屯墓地位置在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境内。通州位于北京市境东南部,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相望,南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交界,西邻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北接顺义区。区域地理坐标跨东经116°32′~116°56′、北纬39°36′~40°02′,南北长约48千米,东西宽约36.5千米,面积约907平方千米。通州区现辖四个街道、十个镇和一个乡。通州区属华北平原东北部,东南距渤海约100千米,西北距燕山山脉约70千米,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平均海拔20米。通州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要会,全国知名商埠,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的说法。通州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其区位优势较为明显。通州位于北京市辖域的东南、华北平原的东部,地势平坦,多河富水,是北京通往东北、东方和南方的交通枢纽,不仅拥有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线,还兼有河流、运河等水运之便。秦统一后,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修建了从蓟城(今北京)直达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的驰道,通州是这条驰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隋朝为了连通南方经济中心和满足对北方的军事需要,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江南运河和疏通浙东航道,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了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大运河开通后,通州成为四通八达、水陆兼通的要会。金天德三年(1511年),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因潞县为这一地区的漕运孔道,故取“漕运通济”之义改称“通州”。元朝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并在大都(今北京)建立政治中心后,为满足漕运的需要,沟通大都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惠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此后至明清时期,通州一直享有“北京水上门户”和“水陆要会”的盛誉,四方舟车辐辏于此。明代《通州志略》载:“(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实水陆之要会,为畿辅之襟喉。舟车之所辐辏,冠盖之所往来”。民间也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谚语。近现代以来,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的兴建,通州境内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交通日益便捷,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了。通州地理位置优越,“潞、浑(今凉水河)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地博大以爽垲,势雄伟而广平”,自元朝定都北京以后,通州以其地近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入京孔道和京东门户,成为“北京门户”和“畿辅重镇”,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通州上拱神京,下控徐兖,襟河带海,实为“天府奥区”“左辅雄藩”。进入21世纪,位于京津冀交界之处的通州于2015年7月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通州区历史悠久。古史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期,通州属冀州、幽州。夏、商时期为冀州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通州属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均为燕国地。燕昭王(前311~前79年)开拓北疆,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时渔阳郡当辖及今通州地。秦统一后仍属渔阳郡地。西汉置路县,属渔阳郡。路县治所位于今潞城镇古城村东北,即前述路县古城遗址。王莽篡汉,改路县名通路亭,属通路郡。东汉废王莽所改,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始称潞县。三国时,潞县改属燕国。西晋代魏,因魏旧制,潞县仍属燕国。北魏时期,潞县属渔阳郡。北齐年间,潞县治所西迁至今通州城区北大街一带。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渔阳郡,潞县归幽州总管府管辖。大业三年(607年),幽州改置涿郡,潞县为涿郡所领九县之一。唐武德元年(618年),涿郡复称幽州,潞县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潞县仍属。乾元元年(758年),范阳郡复称幽州,潞县所属亦随之而改。五代梁、唐之时,潞县仍为幽州属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契丹册立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割让幽、蓟、瀛、莫、涿、顺、檀、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给契丹,潞县地改归契丹。公元938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于南京置幽都府,属南京道。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府名为析津,潞县属之。辽圣宗太平年间(1021 ~1031年)于潞县霍村镇筑城置县,取县名漷阴,并分割潞县南境为漷阴县辖土。金初沿袭辽制,潞、漷阴二县仍属燕京析津府。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诏迁都燕京”,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定都燕京,改名中都,并改析津府为大兴府。天德三年(1151年),因潞县为漕运重地升为州,取“漕运通济”之义改名通州,领潞、三河二县。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漷阴县为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归漷州管辖。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大都路总管府,通州及所领潞、三河二县隶属于大都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将徐达攻占元大都,改名北平,并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撤潞县入通州。洪武十年(1377年),撤香河县入漷州,同时宝坻县改隶通州。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将武清县由漷州所属改归通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香河县,改属北平府。由于漷州不再领县,遂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降格为漷县,改隶通州。通州领有三河、武清、香河、漷县四县,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通州及所领四县均属顺天府。清初因明旧制。顺治十六年(1659年),撤漷县入通州,通州领三河、武清、宝坻三县,属直隶省顺天府。雍正六年(1728年)改三河、武清、宝坻三县直属顺天府,通州不再领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同时改州称县,通州改名通县,属京兆。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设北平特别市,后改北平市,但市域仅为北平城区和近郊区,通县则改隶河北省。1948年底,通县全境解放,初于通县城关设通州市,通县人民政府迁驻张家湾。1949年,通州市改为通县镇,为通县专区驻地。1953年11月,撤销通县镇,改设通州市,由通县专区代管,仍为通县专区驻地,与通县同属通县专区。1958年3月7日,通县、通州市划归北京市。同年4月28日,撤销通县专区,将原辖蓟县、平谷、三河、大厂、香河五县划入唐山专区,密云、怀柔划入承德专区,固安县划入天津专区。通县与通州市划入北京市后,二者合并,改名通州区。1960年2月,改名通县。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2015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州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机关正式搬迁入驻通州新址运河东大街57号办公,通州正式成为北京市的行政中心。201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启动,相关建设项目陆续展开。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保护地下文物,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和进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3、D-04地块范围内组织专业考古工作人员,实施了配合基建工程的考古勘探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及《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两利方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3、D-04地块实施了考古勘探工作,截至2019年底,勘探面积总计64万平方米。考虑到项目建设的具体需求和进度等情况,考古勘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1月10日,勘探区域位于D区D-04地块的中部及东部,发现不同时期的墓葬296座、窑址27座、井2眼;2018年3月5日至2018年12月30日,勘探区域位于D区D-04地块的西部、北部以及D区D-03地块的北部,勘探出不同时期的墓葬312座、窑址12座、井20眼、塔基41座、灰坑173个(遗址区156个、墓葬区17个);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12月31日,勘探区域位于D区D-03地块的北部,勘探出不同时期的墓葬241座、窑址12座、井2眼、塔基44座、灰坑5个。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D区D-03、D-04地块内的勘探工作仍未完全完成,正在边勘探边发掘,后续的考古勘探工作仍将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