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展览|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精彩看点(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公元前2世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解世界,世界开始发现中国。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东方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第一次将这条庞大的交通网络冠名为:“丝绸之路”。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各国学者,全面启动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丝绸之路路网项目申遗成功的首例。


本展览作为“世界遗产语境下的丝绸之路”主题展,为纪念2014年丝路申遗成功,以33处遗址点为基础,立足汉唐,从长安出发,贯通整个亚欧大陆。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在全面阐释遗产价值的基础上,突出展示申遗成功十年间的研究新成果和保护新面貌。




从长安出发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东亚古老文明中心的中国“中原地区”和中亚区域性文明之一“七河地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长期的联系,路网总长达八千七百多公里,由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33处代表性遗迹以及它们之间的交通交流关系构成。



01
 廊道上的中心城镇


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城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丝绸之路的维护和东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河西的敦煌、武威;西域丝路南道的于阗、楼兰和北道的龟兹、焉耆和高昌;楚河流域的碎叶城、巴拉沙衮城、新城和开阿利克城等。这些中心城镇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丝绸之路繁荣时期所起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印证了古代城市文化、建筑技术、多种宗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



02
 廊道上的交通及防御


历史上,丝绸之路干道周边的强大势力,都为保障这条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并存的道路发挥了作用。秦汉统一,对道路与关隘进行严格控制;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到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整个中亚、西域的宗主权逐步划归唐朝。唐朝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并按中原体制建立驿馆烽堠体系,不断完善交通管制与防御制度。



03
 廊道上的商贸聚落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从长安出发到达中亚七河地区。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来自亚欧大陆等不同物品和文化在当地汇聚,逐渐形成多个贸易中心。廊道上的商贸聚落,犹如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直至目前,除“丝绸之路”之外,这条亚欧陆路通道还被人们命名为“香料之路”“玉石之路”“琉璃之路”“皮毛之路”“陶瓷之路”“黄金之路”“青铜之路”等等,从侧面体现了丝路上丰富的商贸交往。



04
 廊道上的宗教


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因为政权的分立、民族的冲突而断绝。以佛教为中心,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前期,是中国佛教西行求法运动的高潮时期,大量汉地僧侣不顾性命,一批批通过丝绸之路西行朝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僧侣的脚下,丝绸之路就是求法之路,是永远畅通的。



05
张骞墓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离开长安城,以通西域,从此“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中国开始了解世界,世界开始发现中国,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病卒后,归葬故里。张骞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



19世纪末,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与中亚、印度等地交通线路以“丝绸之路”的称号,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1世纪的中国联合中亚开展跨国申遗,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申遗成功,是新时代世界对丝路的贡献,该路网立足汉唐城址、佛教寺院、防御门户和道路交通,囊括了中西交流的核心载体。“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与2023年申遗成功的“丝绸之路:泽拉夫善-卡拉库姆的廊道”连接,贯通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城市文化、道路交通和宗教思想等方面联通,丝绸之路的路网也是对人类跨越时空交流互鉴丝路精神的充分阐释。


丝绸之路跨越数千年,从长安出发,走出天山廊道,在时空中延续。人文自然,绚烂依旧,未来可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