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域外考古周记·吉尔吉斯共和国篇(2)丨感受中亚考古,书写丝路故事

摘要: 感受中亚考古,书写丝路故事与瓦列里先生商定发掘方案 走进中亚——似曾相识的异乡碎叶川南面的吉尔吉斯山,山阴青翠峭拔,神似秦岭;北面楚伊犁山相对低矮,山阳蒸发量大,植被荒芜,颇类北山。楚河是吉哈两国的界河,河水在盆地中蜿蜒流淌,天然地使人联想起故乡的渭河,置身其间,远望麦田与杨树,仿佛又回到了关中乡野。关于饮食,我因史姓(Kish?Aš ...


感受中亚考古,书写丝路故事

红河遗址正射影像

古城新探——“城市考古”的延展地

红河遗址系楚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城址,存在于8—13世纪初,10—11世纪规模达到最盛。遗址主体由城堡、东城、北城、西北小城、西南小城组成,总面积2平方公里。北城、东城均位于台地之上,遗址主体东、南、西三面还存在一个范围更大的外城,总面积20平方公里,墙垣多已不存。共发现三处佛寺遗址,1号佛寺位于东城正南方,2号佛寺位于东城东南方,3号佛寺位于西南小城西南部。尽管苏俄与中亚本地学者围绕红河遗址,已有百余年的发现史和八十余年的考古史,但城市内部空间布局至今仍不明晰。有鉴于此,我们基于国内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方法,对红河遗址3号佛寺佛殿建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同时在全城持续开展地面调查、遥感测绘、考古勘探、探沟试掘等工作。

与瓦列里先生商定发掘方案

走进中亚——似曾相识的异乡

碎叶川南面的吉尔吉斯山,山阴青翠峭拔,神似秦岭;北面楚伊犁山相对低矮,山阳蒸发量大,植被荒芜,颇类北山。楚河是吉哈两国的界河,河水在盆地中蜿蜒流淌,天然地使人联想起故乡的渭河,置身其间,远望麦田与杨树,仿佛又回到了关中乡野。关于饮食,我因史姓(Kish?Ašins?)所赋予的粟特—突厥基因,尚能适应以肉食、奶制品为主的民族饮食,初来吉国的队员则往往难以适应,因此,兼有中国西北风味的东干餐馆便成就餐首选。初入餐馆,菜单有名无图,Дапанджи、Мала Туфу、Мушуру、Момо Жу、Жусай Жу、Хун Шо Ванзы、Фунчёз、Ши……,我将俄文念出,众人恍然,大盘鸡、麻辣豆腐、木须肉、馍馍肉、韭菜肉、红烧丸子、粉条子、席……。“席”很有特色,裹着鸡蛋皮的牛肉丸,形似陕西有名的泾阳穰饸,蛋皮或染成红色,放入加有芫荽的酸汤中食用。


豪华版席——甘肃村东干席八大碗

考古勘探——

楚河流域城址考古的“新名词”

利用探铲勘探是国内田野考古普遍运用的技术方法。以往苏俄及中亚本地学者在调查发掘楚河流域古代城址之时,一般只针对地表起伏明显的遗迹,对于地貌特征不突出的区域往往无从下手,而通过探铲勘探,则能够有效了解地下未知遗存,从而为后续发掘提供线索。对于此项我国独有的田野技术,吉方研究人员虽早有耳闻,但并非完全接受,通过陕西团队近年来持续对红河遗址3号佛寺及其所在西南小城的勘探与发掘验证工作,我们对城址布局的认识逐渐深入,由此,对方才逐渐打消疑虑。从质疑到接受,再到主动要求加大勘探力度,来自陕西的勘探技术已然成为了21世纪楚河流域城址考古的“新名词”。

两位来自陕西咸阳原的勘探技师

访学课堂——

中国考古学在“一带一路”

发掘期间,俄罗斯地理学会青年俱乐部(Молодёжный клуб РГО)联系合作方瓦列里先生,带领十余名热情洋溢的吉国中学生前来工地参观。俄罗斯地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会之一,1845年由沙皇尼古拉一世创立,受当时的俄罗斯皇室代表、科学家和政治家领导,总部位于圣彼得堡,拥有欧洲最大的地理学图书馆,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多次组成中亚、外蒙古的探险考察,著名的天山斯基谢苗诺夫、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等人均是这个学会的荣誉会员,近年来,该学会实施了许多大型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对于他们的到访,我们介绍了城址概况及中吉联合考古项目的进展情况,随后安排同学们分组体验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包括辨识与清理遗迹、考古勘探、田野测绘、骨骼鉴定等工作。尽管天气炎热,但同学们认真领悟,兴致不减,交流之声不绝于耳。

杨曈老师讲解动物骨骼鉴定知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赴吉尔吉斯共和国考古队


END

图文丨史砚忻 杨曈

校对丨杨博闻

排版丨赵   巧

初审丨杨利平

终审丨种建荣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