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展出文物100件(套),草原的风吹到了这里……

摘要: 布展时,张宁还将部分文物也融入到城墙设计里,不经意就能发现的惊喜使观众在寻路和观展的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与互动感。这种仿若探索迷宫一般的展陈设计,也激发了观众更浓厚的探索欲望。本次展览是秦陵博物院继“西藏文物珍品展”“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边疆文物展览。张宁表示希望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颖独特 ...


精美耀目的金饰
神秘古朴的岩画
华丽高贵的马具
还有造型各异的动物们
化身丑萌丑萌的“显眼包”~

这个秋天
来自内蒙古的珍贵文物
让陕西领略了苍茫草原的广袤浩渺
与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魅力


近日,“长城两边是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该展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主办,展出精选自内蒙古长城沿线的珍贵文物1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件(套)。


内蒙古自治区的古长城属于北方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度7570公里,约占中国长城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包括战国赵、秦、汉、北魏、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


内蒙古自治区历代长城分布图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这里有一条因气候因素自然形成的东西向狭长地带,南临农耕发达的黄河流域,北倚牧场广袤的北方草原,是中原腹地与北方草原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与交融区。

长城位于这一地带之上,故该地带又称“长城文化带”或“北方文化带”。


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等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明在此不断与中原文明碰撞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此次展览正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多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汇聚”三个部分,系统展示北方长城地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交融的脉络, 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岩画



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长城四季美景。多媒体互动屏高悬屋顶,整个冷色调的大厅没有安置任何遮挡,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让人慢慢从喧嚣中沉静下来。在民族风格的展陈设计下,连呼吸间都似乎悄然生出了草原的味道。


“展览不是展品的堆积,而应当是流动着具有生命力的。相较于传统分隔的展厅,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加放松,思考也会更清晰深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研究员张宁说。


作为策展人,张宁更注重在展陈与文物中展示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以增强观展人现场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因此内蒙古文物菁华展虽已成功展出多次,张宁仍琢磨着不同表现形式。



此次展览大胆打破传统展览的空间惯性,采用以长城城墙为灵感的设计,将展厅内部设计成多元、连续且相接交错的结构。观展时,人们仿佛置身于长城烽火台中,能够在一望无尽中穿越展台与展品。


“我们想通过人与长城城墙的结合,探讨关于故乡、时空、岁月与文化传承的理解。比如多媒体互动屏中有一轮月亮,在阴晴圆缺不断轮替变化着,象征着历史与时间就在此刻不断穿梭交汇。”张宁解释道,“当下社会更注重个性与特色,展览内容和表现形式、策划搭配都需要精心设计,此次展览的不同主题环节都是根据各自特色展开的,我们也尝试着打造更加随性的观展路线,以便观众在任意部分都能更快进入展陈情境。”



布展时,张宁还将部分文物也融入到城墙设计里,不经意就能发现的惊喜使观众在寻路和观展的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与互动感。这种仿若探索迷宫一般的展陈设计,也激发了观众更浓厚的探索欲望。


本次展览是秦陵博物院继“西藏文物珍品展”“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边疆文物展览。张宁表示希望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展陈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多新颖独特的参观体验。



一起来看看
除了“显眼包”们
还有哪些独特的文物~


从夏商时期开始,农耕与畜牧业区域的分野与变迁,使长城地带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显出来。

今内蒙古中西部黄河流域发现的朱开沟文化、西岔文化及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时代的文化,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又反映出与中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时期,以动物和动物搏噬纹为装饰题材的各类青铜文物,彰显出青铜时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地域特征。



灰陶蛇纹鬲·西周

是朱开沟文化时期独具特征的陶器之一,也是长城地带最具特色的一种器类,主要用于烹制食物。



人、兽纹铺首衔环青铜壶·春秋

壶口稍外侈、溜肩,肩部有对称铺首衔环,通体装饰呈带状分布的浅浮雕,图案以胡人舞蹈和具有中原特色的蟠螭纹为主,既体现了雕刻工艺的高超,又展示了北方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的威胁日益增强,秦、赵、燕等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

随着匈奴的日益强大,秦汉两朝也大规模修建长城。尽管汉匈在政治军事上时有冲突,但双方边贸往来、文化交往仍络绎不绝,长城成为农耕与游牧民族南北交往的纽带与桥梁。

东汉晚期,鲜卑占据匈奴故地,并在逐步南迁中学习中原文化。隋唐时期,北方草原的突厥、回鹘等尊崇中原礼法,联通西方诸邦,为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助力添彩。这一时期,长城的防御和阻隔作用开始逐渐淡化。


“单于和亲”瓦当·西汉

圆形,四扇格十字当面,界格每区内一阳文篆字,书法既显篆体也有隶意,是汉匈和睦的见证。


王逆修墓志·唐

青砖质,楷书,阴刻。志文详述王逆修家世及其升官的社会关系和遗嘱。



宋辽金西夏时期,虽然互相之间时有征伐,但是沟通和联系并没有淹没在狼烟之中,北方民族仿照中原王朝建制、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元朝建立之后,中央政府采行汉法、实行行省制度,推行尊孔重儒、开科取士、畅行驿路、鼓励经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还对许多长城关隘险处加以修缮并设兵把守,有效促进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开始推广,畜牧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和科技成就亮眼,各民族间交往频繁,东西方文化交流通畅,草原丝绸之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汉白玉螭首·元



“富民县”铭铜钹·金

铜钹刻“丰州富民县官军户西院”10字铭文,军户西院为金代该县掌管军民的机构。



为保边境安全,明朝修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并在沿线先后设置九个边镇,长城防御体系空前完备。随着蒙古各部统一,长城边关开启了定期互市贸易,为各民族和平交往交流奠定基础。


清朝推行与蒙古诸部会盟、联姻的政策,在北方地区实行盟旗制。至清末,晋陕冀豫等地大批民众来到长城地带从事农业生产,推动了长城区域各民族的融合发展。 


内蒙古地区还是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中蒙俄之间茶叶贸易商道的开通兴旺,促进了草原地区城镇的兴起与多元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长城地带民族融合与社会变革。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札萨克银印·清

旗为清朝国家行政体制中蒙古地区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最高长官称札萨克,可世袭罔替。此为清康熙二十五年颁予成吉思汗第二十一世孙松喇布之印。



  更多珍贵文物
- CULTURAL RELIC - 





铃首青铜剑

此剑柄首铸成铃形,内置弹丸,摇之声响,这种短剑在山西和陕西黄河两岸、河北北部多有出土。



兽纹青铜雕饰

小黑石沟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北方长城地带草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青铜雕饰整体呈八字形,顶端饰两只兽,下端为两只镂空铃铛,铃内现仅存一颗石球。



带鞘青铜短剑

曲刃剑,中脊起棱,在刺杀时可以起到放血槽的作用。剑鞘中空,正面为勾连雷纹,反面镂5个三角形孔并有钮,以便佩带。


鸟形青铜带扣

带扣是钩挂束系腰带的构件,是早期北方民族特有的一种束带用具,与中原农耕民族习惯使用的带钩截然不同。



西夏文书

西夏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其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是研究西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元贞元年大都路造”铜权

有铭文“元贞元年大都路造”,“元贞元年”为铸权年号,大都路指铸权部门。除阴刻汉文外,铜权还有八思巴文、波斯文等六种文字,是研究元代度量衡制度的珍贵资料。



黑釉弦纹“葡萄酒瓶”

小口平底,从肩至底装饰弦纹,阴刻“葡萄酒瓶”4字,为研究元代酒文化提供了珍贵史料。



影青人物洗·元



不同文化的多元融合
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快来感受多民族发展融合的历程
品味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 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物陕西”微信公众号 *


  ·  文   物   陕  西 ·  


采  编 | 段  杨

审  核 | 屹  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