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路一号”古船浮生记
2014年8月,考古人员在古渭河的北岸发现了两个汉代古船个体,并正式开始对古船进行发掘清理。经过初步发掘,两艘古船个体已破沙而出,她们相距很近,但是方向却不一样,一个东西走向一个南北走向,根据露出的位置,我们推测有可能一个是船帮,另一个是船尾或者船头。
然而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随着这“两艘”古船逐渐浮出沙中,我们发现---这是一艘折断的船!
虽身首异处,这艘古船的出土部分保存仍然完好。经测量,两截断体相连总长约10米,宽2米,按照当时的船舶类参考文献分析,这种规格的木板船承载量可达到3~5吨。
专家说,该船当时可能受到严重的外力冲击,被拦腰折成两截。
丝路君猜想,她也许在岸边被废弃许久,日复一日的松散,破损。继而在某一天突然卷入古渭河强大的漩涡中,不幸殒命,终沉河底。
“丝路一号”古船由16块木板通过榫卯结构拼接组装,这种榫卯结构与我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差别较大,是在两块木板的连接处内嵌入一小块木板,再用两个铁钉穿过木板重合处将两端固定。负责考古发掘工作的刘瑞老师说,这种类型的榫卯结构以前多在罗马时期地中海区域的木船上广泛使用,而在东亚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那么,她是不是由古罗马人建造,漂洋过海满载着西域的香料、象牙,历时数载前来我大长安换取丝绸、瓷器的呢?
我们能确定的是,此时的中国和罗马在造船领域已开始有交流,至于这种特殊的榫卯结构究竟是谁影响了谁,目前还难以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丝路一号”是目前在汉代国都发现的第一条船,代表着当时首都区域的造船水平,对中国古代船舶构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古船出土后,风吹日晒,保存于沙底千载的木制船体开始迅速氧化。为了不让她消失,考古工作者们只好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对船体喷水,以保证一定湿度。工地上没有自来水,大家只好用担子挑,用肩扛,心里都默念着:古船,要撑住!
然而,即使大家尽了最大努力,她还是在加速老化。木制的船体开始糟朽,保存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在所有人万分焦急却无计可施之时,刘瑞老师低着嗓子,对大家轻声说了一句:“回填吧。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她又回到了最初的发现地---细沙之中。考古人员在回填后,又给她盖上了塑料薄膜,希望能最大限度减少水分蒸发,让她在沉睡中永葆容颜。
有一天还会看到你,我们的“丝路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