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敦煌文化遗产,连接新丝路
正在进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向社会展示着古老的文化遗产沟通多元文明,促进共同福祉的核心当代价值。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当下中国文化全球化推介与互动所给予每一个文化遗产工作者的机遇与职责。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系统性、生动化、精细化的呈现中国文化价值的魅力,与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众共享丝路敦煌的文明价值,也是敦煌研究院的文化遗产工作者们一直念兹在兹所探究践行的。
意在沟通大地与海洋,忍冬与银蕨的“古今丝路 如是敦煌——2018“中国文创周”在新西兰深情揭幕。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一年一度全球联动推出的“中国文化周”系列活动之2018年主题活动“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于惠灵顿时间6月8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图书馆拉开帷幕: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如是敦煌—敦煌文化创意体验展”与“念念敦煌”文创体验工坊,在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作为新西兰2018“中国文创周”的扛鼎之作跨洋而至,与新西兰观众亲切交流。
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政务参赞屈光洲、新西兰国会议员布雷特·哈德森与尼古拉·威利斯、新西兰文化和遗产部首席执行官保罗·詹姆斯、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惠灵顿市议员黛安·卡尔弗特与彼得·吉尔伯特、波罗鲁阿市长迈克·唐纳等嘉宾与近200名观众出席了开幕式。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驻澳新记者站及新西兰天维网、大洋洲中文台、中华电视网、《乡音》报等媒体给予聚焦和报道。
新西兰文化和遗产部首席执行官保罗·詹姆斯
新西兰国会议员布雷特·哈德森
开幕式中,郭宗光代表文创周主办方欢迎到场所有嘉宾,以及远道而来的敦煌艺术展团:“2018年中国文化周的主题为‘中国文化创意’,一展近年来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创造性发展成果,传递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承与创新’时代精神,此次 “如是敦煌——敦煌文化创意体验展”,以独树一帜的敦煌艺术展品、创意产品与体验工坊活动,向新西兰观众呈现丝绸之路上这一文明汇源地悠久璀璨的文化底蕴与当代魅力。
中国驻新使馆政务参赞屈光洲,代表中国驻新西兰大使吴玺祝贺新西兰2018“中国文创周”成功揭幕,表示文化交流是中新两国关系重要组成部分。敦煌艺术是悠久、杰出的中国文化象征,相信中国文化周将为促进中新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发挥积极作用。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左)、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政务参赞屈光洲(右)
开幕式的现场,两百多位嘉宾齐聚一堂,体验“如是敦煌”之美,盛况空前
忍冬与银蕨的枝蔓连绵,kiwi与鹦鹉频频共语,嘉宾们在象征新西兰的莲池海洋前手植莲花,并欣然剪彩
向嘉宾们介绍本次展览在色彩、图案等方方面面的特别设计与用心,以艺术邀请,用文化连接
作为新西兰2018“中国文创周”的突出亮点,“如是敦煌—敦煌文化创意体验展”与“念念敦煌”文创体验工坊两大活动,带来涵盖五大主题的敦煌主题展、独树一帜的敦煌文化创意作品,与丝绸羊毛、菩萨唇彩、敦煌折纸、动画绘制、勾线绘制等体验工坊。其中,以敦煌壁画唐代菩萨唇色为灵感的口红制作工坊,吸引一众嘉宾跃跃欲试,以手工调色、制作口红的方式感受敦煌色彩的神奇魅力,更将敦煌艺术的祝福穿越时空,化作一缕缕微笑,呈现于嘉宾们的生活之中。
向嘉宾介绍敦煌文化创意产品
嘉宾试戴敦煌文化创意展品
向嘉宾介绍敦煌红的菩萨美妆
当嘉宾口唇涂上亲手制作的“敦煌红”时,露出喜悦的微笑
现场嘉宾体验口红制作
国会议员尼古拉·威利斯女士欣喜的在她的社交媒体中展现她在工坊中完成的敦煌菩萨色系的口红
位于惠灵顿图书馆二层长廊的“如是敦煌”文化展区,分为“永恒的敦煌、海洋的沟通、大地的承载、人类的栖息、面向未来的美”五大主题,以大量精美的敦煌艺术图片与中英文介绍吸引所有嘉宾与观众。以“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的整体意向新西兰观众鲜明而生动的传达着敦煌文化艺术的价值。
“如是敦煌”在惠灵顿图书馆的中庭呈现了古老丝路文明的魅力,与在地文化艺术形成生动的对话
敦煌展的观众,在大地与海洋的主题中,体验中国与新西兰的连接
波罗鲁阿市长迈克·唐纳在展览开幕式及活动全部结束后,虽然夜色已深,展厅的灯光也已熄灭,但仍然依依不舍的在展区观摩并交流
为了更好的以文化艺术的创意创新连接丝路敦煌与新西兰,敦煌研究院特地在策展之前数月便通过使馆向新西兰有关方面发出了专家咨询函,邀请新西兰社会与文化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并根据回函信息的综合研究,作为此次展览策划的情境核心,去提取敦煌艺术中的精彩意向,与新西兰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呼应对话,如族群平等、环境保护等。
并特别提取敦煌色系与图案,寻找可供中新两国民众进行对话的艺术元素与故事,设计了本次展览的海报系统、图案系统、课程体验系统等。
“如是敦煌—敦煌文化创意体验展”海报
“念念敦煌”文创体验工坊海报
由精细的前期研究与策展工作,为彰显丝路文明与新西兰的内在渊源,在大地敦煌与海洋新西兰这两种迥异的地貌之间,通过敦煌壁画中对海洋等水路沟通的表现、东方佛教以海洋为周边环境的宇宙观,古代婚姻、节庆耕种、工程营造、慈悲救助等与新西兰生活异曲同工的理念等,力求实现敦煌文化与新西兰观众“最近距离”的亲切对话。讲述丝路敦煌千载凝华的当下价值。
同时,在展览的色彩与图案系统上,也探索从精神符号的连接关系进行创新,展区的元素设计连接了敦煌的经典图案忍冬与新西兰的国家图案银蕨,净土的祥禽与国家精神象征的Kiwi鸟共同栖息在生机勃勃的图案系统中,中间来自北朝洞窟的水波纹象征着大地与海洋的沟通。展览所用的开幕彩带也是以忍冬与银蕨的连接为图案系统,并以敦煌北朝时期的“冥想敦煌”色系作为展场主色调,这使得到场的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了敦煌的魅力,同时,也由于彼此视觉系统的连接,对敦煌文化有了份外的亲切感与深入体验的愿望。
两年前为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亲手揭牌的新西兰文化和遗产部首席执行官保罗·詹姆斯,此次专程来到开幕式现场,向“中国文创周”致以美好祝福,他手持敦煌之莲,深情的说到:“如此特别的敦煌主题展览,让我看到了与新西兰国鸟Kiwi、国树银蕨彼此关联对话的敦煌壁画造型——鹦鹉和忍冬,感觉特别亲切,得益于主办方的精心创意,让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如此默契、心领神会。”他盛赞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为新西兰持续不间断地带来丰富、独特的中国文化精品。
有感本届“中国文化周”倡导的“通过创意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新西兰国会议员布雷特·哈德森表示,通过这场展览的浏览与开幕式,他对地处沙漠边缘的敦煌莫高窟以及壁画里的人物印象深刻,700多座石窟无疑是巨大的宝藏,如何让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特别的方式亲近市民、走近大众、沟通东方与西方,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创造的空间。
“如是敦煌展”将在惠灵顿图书馆展出一周,让喜爱中国敦煌艺术的惠灵顿市民一饱眼福,并有机会在系列工坊中与千载敦煌合作一件精心之作。
6月9日,敦煌团队在市图书馆大厅举办了敦煌莲花折纸工坊,十几位家长和孩子参加了工坊,气氛热烈,与敦煌合作完成了心仪的敦煌莲花。
敦煌团队随后还将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举办“念念敦煌”文创体验工坊,同时走进惠灵顿诸多校园及社区,让新西兰中国文化“粉丝”有机会“亲手”尝试敦煌艺术的再创作。将通过美学空间展、工坊体验、文创进校园和进社区等方式与新西兰观众亲切互动,让不断传承创新的敦煌文化遗产,连接新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