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招募启动,首批守望者分享千年敦煌故事
9月12日晚,上海交通大学“菁萃·大家讲堂”系列活动——“守望敦煌之夜”分享会暨“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招募启动仪式在上海举行。一个人、一盏灯、一块屏,六位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身份,却都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敦煌文化弘扬做着贡献的敦煌文化爱好者,与现场观众分享他们与敦煌文化结缘,因敦煌文化而改变的动人故事。
六个“新敦煌人”,数种敦煌情缘
他们是创业者、策展人、媒体人、管理者、脱口秀演员、沪剧表演艺术家,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都在守望着敦煌灿烂的千年文化。“守望敦煌之夜暨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启动仪式”(以下简称“守望之夜”)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笑友文化CEO史炎主持。上海交通大学83级校友、携程联合创始人范敏现场分享了作为资深旅行者的心得体会,感慨自己在敦煌深刻感受到了劝人向善的敬畏心、中国绵延千年的工匠精神以及敦煌学影响世界美学价值的崇高地位。因此,他联合校友创立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并策划发起了“敦煌文化守望者”公益项目,呼吁更多人去感受中国千年历史灵动的展现,成为敦煌文化的守望者。
跨领域艺术家、上海中心“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总策展人米丘与大家分享了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对于敦煌文化的深刻感受。三年前的冬天,当他第一次见到了金光中灰色调的敦煌莫高窟时,便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召唤感,之后三年,他20多次造访敦煌,被敦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强烈震撼。策划敦煌展与之前其他展的意义不同,他形容自己策划敦煌展的心情是“提心吊胆”,要降低作为策展人的个人想法,尽可能多地把敦煌作为一个伟大文化联合国,它所包含的艺术和技术最高级的融合,以及对于幸福无限制的崇拜与向往展现出来。
敦煌文化大使、著名媒体人崔艳也带来了精彩分享。她表示自己的职业生涯里面有很多角色,但其中最艰难的就是担当敦煌文化大使。“从敦煌壁画当中,我收获了很多精神上的慰藉。”现场,崔艳向观众展示了一些自己临摹的壁画细节,有敦煌103窟唐代供养人,有130洞窟的表情,“就是这么一个浩瀚的宝库,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又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崔艳相信,在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下,敦煌不是越来越老,而将越来越焕发出它的青春色彩。
两位一期“敦煌文化守望者”也上台与大家交流了他们在敦煌四十天的守望心路。牛佳耕是一个在英美从事金融行业26年的“理工男”,他足迹遍布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却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日俱增,热衷于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寻根中国文化。作为首期敦煌文化守望者中的一员,他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一段自己在328洞窟冥想的体验,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混沌的世界里面,寻找心灵的彼岸”,而自己也在冥想中领悟了守望的意义。他表示未来自己会继续通过中英文讲解,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传播敦煌之美。
R吉B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不仅是一位策展人,也是一名艺术脱口秀演员。他想做一座桥,连通艺术和通俗。他感慨自己在舞台上沾染的“都市病症”都在参加守望者项目后不药而愈,为了做讲解员每天要学很多东西,堪称“魔鬼式训练”。罗依尔回忆了自己在莫高窟九层楼前讲脱口秀的一段经历,当天的观众是敦煌本地的善男信女,平均年龄55岁左右,却让他每次想起都有深深的满足。“敦煌里的壁画,就是普通人画的,艺术可能也是这样,它的存在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爱上艺术。”
“守望之夜”当晚,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作为“神秘嘉宾”上台交流她出演“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感受。茅善玉表示,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她被敦煌和樊锦诗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樊锦诗身上有着文化守护者对敦煌的执着守护。从选定这个题材开始,整整五年时间,茅善玉数次到敦煌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为了“忘年交”。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是由茅善玉自己设计的,特别是樊锦诗丈夫离开的那段,茅善玉她一边设计唱腔,一边留着泪,既要表达出夫妻间那种很深的情愫,又要把知识分子那种含蓄的爱表达出来。她坦言自己可能不能为敦煌做更多,但作为一名演员,通过演出,其实也是在为敦煌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更多向往敦煌的人下决心去一次敦煌,感受人类的文明。”
第二期“敦煌文化守望 者”全球招募启动
分享会结束后,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上台向大家发出了一同加入“敦煌文化守望者”大家庭的盛情邀请,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以及演讲嘉宾们共同启动了“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招募。计划面向社会大众招募敦煌文化爱好者——“城市中的修行人”,去体验中华文明的千面与厚重,研习敦煌文化遗址保存与发展的轨迹,在历史的投射间叩问生命的意义。
王院长深情回忆了这个公益计划从启动至今的点点滴滴,“每个守望者对敦煌的爱,有些甚至可能是我感受不到的,每个人心里面都有自己的敦煌,我们欢迎更多敦煌文化守望者,来把敦煌保护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弘扬得更广,让子孙后代能够有机会领略这份人类文化遗产的风采。”
“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是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发起,由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承办的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并组织志愿者,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各项保护与传承工作,并通过专业化培训实现莫高窟需求与文化志愿者能力的精准匹配,进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