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中老沙湾拿吉省联合考古发掘项目侧记之发现篇——管中窥一斑
2018年12月10日,与发掘有关的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终于完成,Thengkham East遗址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Thengkham是vilabouly县城南部一座绵延数公里的大型山脉,位于矿区中部偏北区域。根据老挝考古同行以往数年的考古调查,Thengkham山区已经发现了十几处遗址(下图中的绿色区域),每个遗址依据遗址位于Thengkham山脉的不同方位而有不同的命名。
遗址位置图
Thengkham East遗址位于Thengkham 山区的东部(上图中的红色区域),发掘地点位于一个平面近椭圆形的独立小山包的山顶,山体地势东高西低,地表覆盖着树干笔直高大的落叶乔木和茂密的竹林,发掘开始时南面的遗址堆积已被现代采矿活动破坏。
发掘地点现状
为了加快发掘进度,全体队员都加入到了清理发掘区地表植被的工作中,在第一天完成了发掘区航拍、RTK布方、搭建临时帐篷等准备工作。除了每日必备的安全例会,每次航拍之前需要向矿区提出申请和每向下发掘30厘米进行一次排雷成了发掘工作的日常,在清理地层过程中偶尔遇见的毒蛇和蝎子也为紧张忙碌的发掘工作增添了一番别样的感受。
发掘过程中排雷
为了较好的完成这次联合发掘工作,老挝遗产局考古处精心组织,派出了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专业团队,他们当中有的曾赴越南、韩国进行专业学习,都经历过田野考古的工作历练,尽管整体水平薄弱,但工作时颇为认真负责,在发掘过程中老队员团结协作,克服了诸多困难,发掘工作最终得以圆满完成。
发掘区航拍图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老挝的古代遗址,中方队员在发掘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发掘过程中亦格外细致认真,紧张有序的发掘一天天向前推进,与遗址有关的蛛丝马迹也在忙碌的细节中一点一点显露出来。
这次发掘采取了常规的探方发掘法,探方规格10×10平方米,发掘总面积300平方米。发掘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无人机、RTK、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对遗址所处的地貌环境、发掘区和重要遗迹进行了航拍和测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采集遗址信息。
测绘遗迹平面图
总体来看,遗址的地层堆积不算复杂,分界特征明显,到发掘结束时我们共清理了4个地层,发掘深度最浅0.2米,最深处1米。遗址的地层堆积因地势起伏而呈坡状,从第②层开始即进入了文化层。也许是发掘面积的局限,这次只发现了灰坑一种遗迹,而出土遗物则要丰富得多。
发掘中发现的灰坑
陶片、坩埚和炼渣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三类遗物。炼渣集中出土在第③层,炼渣集中出土在发掘区第③层,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内部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别,这些特征往往意味着冶炼工艺的不同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老挝同行之前不太注重对炼渣的分析和研究,这次发掘更新了他们的不少认知。坩埚的特征则也比较统一,夹粗砂,胎体厚重,灰色或灰红相间的外表光素无纹,没有烟炱痕迹,从结构上看至少有一部分坩埚是尖底。坩埚在第②层、第③层出土较多,也存在着大小以及功能用途的差别。
发掘出土的坩埚残件
陶片全为夹粗砂陶,陶色多黄黑、黑或深灰色,纹饰相对单一,以篮纹、绳纹为主,有少量方格纹,但是制作技术成熟,从器形看都是罐、钵、碗等生活用器,在工艺、风格方面与坩埚保持着整体的一致性。石器也值得一提,除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石范之外,我们还发现了石斧、石砧等工具,他们都与铜矿开采、铜器铸造密切相关。
篮纹陶片
12月21日,短暂的发掘工作在持续了12天之后顺利结束了。中老双方在确保各方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计划圆满完成了田野发掘任务,随即转入了发掘资料的室内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遗址的特征、面貌渐渐清晰起来,我们关于整个矿区古代冶炼遗存的认识也由此可窥一斑。
地层中出土的陶器及铜矿石
地下铜矿资源的富集程度决定了古代冶炼遗址分布的密度及规模。在发掘开始前的调查中,我们在遗址北面现代开采活动遗留的巨型断面上看到了呈带状分布的天然铜矿矿带,距离巨型断面不远就发现有古代采矿竖井,并且与矿脉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沿着矿脉寻找遗址是这次发掘工作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
残存的1号采矿竖井底部
通过发掘我们发现了一批地层准确的遗物,特别是铜矿石、石斧、石砧、石范、炼渣、坩埚残片以及完整的铜锭成品,它们说明Thengkham East遗址是一处采铜炼铜遗址,从技术角度看该遗址至少具备了铜矿开采、矿石冶炼、铜锭加工三个生产环节。根据我们调查掌握的信息,矿区内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同类遗址,也许一个遗址就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链,同时各个遗址之间又因为某些因素而相互紧密关联。
矿区的个别遗址中还曾发现过墓葬,在这次发掘中我们也发现了疑似墓葬的迹象,这说明遗址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固定不变,有的遗址在后期被用做了墓地,而被埋葬的很有可能就是参与冶炼生产的人群。
TN3E1④层出土的铜斧
12月30日,我们完成了全部工作,踏上了归途。2018年的老挝之行就此结束,但是由此引发的疑问、思考却远没有完结。我们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老挝考古终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周然朝,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