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茶马古道永昌道

摘要: 南方丝绸之路,又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秦汉时期西南的先民们开发的一条自四川成都远达印度的民间商道。“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这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一段称为“五尺道”;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分两路出境到缅甸一段称为“永昌道”。

南方丝绸之路,又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秦汉时期西南的先民们开发的一条自四川成都远达印度的民间商道。“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这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一段称为“五尺道”;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分两路出境到缅甸一段称为“永昌道”。

(永昌古道走向图)

保山曾拥有一个在史籍中闪耀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古韵深深的美名——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意),而永昌是和一条古道连在一起的:因为古道也被东来西往的过客称为“永昌道”。

永昌道起于澜沧江上的兰津古渡,以霁虹桥与博南古道相接,然后经水寨至保山,往西通往腾冲,德宏至缅甸、印度。永昌道是“蜀身毒道”的咽喉地段,是最早把神州大地同南亚乃至欧洲大陆联系在一起的辉煌纽带。沿古道散布着的古城遗址、古关隘、古桥梁、驿站、战场遗迹、村落遗迹,为古道考查、旅游注入了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

水寨道

水寨段是永昌道最为精彩之处,有我国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有平坡铺遗址,还有险峻的梯云路,被徐霞客称为“入滇第一胜”。

(徐霞客称水寨为“入滇第一胜”)

水寨段自澜沧江边至长湾,长约10公里,原设平坡铺、山达铺、水寨铺等驿站。平坡紧贴在陡峻的罗岷山腹,名虽称“平”,其实仍是坡,不过坡度稍缓而已。由平坡西上罗岷山至水寨,山腰水石坎长三四公里的路段是就悬崖峭壁开凿而成,因山势陡峻,多数路段成“之”字形曲折而上,如登天云梯,故称“梯云路”。

(逶迤“梯云路”)

沿途道路迂回,蹬道盘空,由于长年累月马踏人行,青石阶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蹄印,有的达13厘米深。这些蹄印像特殊的“文字”,记录着悠悠古道漫长的岁月。

(渐渐远去的驮铃声)

(古道上的马蹄印)

长期的人来人往,在路上留下大量痕迹,除成串的马蹄印外,尚有人工刻制的防滑线带、简易棋盘及民国李根源的罗岷山石刻等,大大丰富了古道的文化内涵。

(古道上的棋盘)

(李根源手书“罗岷”)

官坡道

官坡段驿道在保山城北14公里处,因山顶原有古隘"牛角关"而得名。后因地处新辟的官道,从而易名为"官坡"。古道东起官坡山顶牛角关,沿山梁而下至关坡村止,全长约4公里,路面均以石块铺筑。

(官坡古道)

据历史记载,古道最早开辟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长期作为官方驿道予以经营。元明以后多次扩修铺设,民国年间滇缅公路通车后改为民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板桥至水寨公路通车后被废弃,今为当地村民上山通道。由于沿用的时间长,路面石块多被磨得光环发亮,有成串的马蹄印存留其间。

  

板桥驿古道

板桥驿古街道,位于板桥古镇内,为目前保山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古道集市。古街由古驿站发展而来,最早形成于汉代,元代设为板桥驿,为当时云南通缅驿路的十五个大站之一,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

(板桥青龙街)

集镇现有民居1000余户,共8000余人。集镇沿东河堤呈长条形分布,古道自东北向西南穿镇而过,居民夹路建房形成街道。

街道总长550余米,均以石块铺筑,两边各设宽2—3米的人行道,两侧建风格大体一致的两层中式瓦房作为马店商铺,目前统计左右共134家。经营项目除日用百货外,多为传统的马具店、糕点店、鞋布店、碑石店、文具店等,具有典型的传统文化风范。

(板桥百年茶馆)

(在茶馆喝茶的人们)

七十六道坎古道石板路

七十六道坎古道石板路,位于蒲缥上冷水箐西山垭口西侧,系因路上有七十六道石级而得名。路径东起西山垭口,向西沿山洼曲折而下,至坡脚台地止,全长约500余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缘山势左折右转,逐级设台而下,气势颇为壮观。

据了解,该段古道最早开辟于三国时期,明初平边时扩修铺筑为石板路。迄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由于长期人马践踏,加之雨水冲刷,多数路石光滑发亮,并有成串的马蹄印存留其间。

(古道上的人家)

(人工刻制的防滑线带)

盘蛇谷古道石板路

盘蛇谷古道石板路,位于蒲缥马街村与潞江道街村之间的盘蛇谷深谷中。古道全长约6公里,路面多以石块铺筑,路宽2—3米。

沿谷槽左侧曲折蜿蜒而下,两侧怪石林立,草木丛生,沿途有哑泉、小庙房坎及泡石灶马帮歇脚站等遗。为古道上形势最为险恶、遗存最为丰富的路段之一。据史载,该古道开辟于三国时期。元代以后,随着潞江坝的开发,行人陡增,遂于明扩修铺筑为石板路,长期成为云南通缅驿路的重要通道。

(盘蛇谷古道上的哑泉)

惠人桥遗址

惠人桥遗址,位于潞江道街村西2公里怒江上,南距保腾公路东风桥约500米。该桥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横跨怒江,沟通保山至腾冲、龙陵官道上的一座著名双孔铁索吊桥

古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其后曾四次重修,1952年保腾公路通车后被废弃。原桥总长193.4米、东桥净跨约75米、西桥净跨57米。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去桥链,现仅存三个桥墩。该桥为著名南方丝绸之路上规模最大的桥梁,今虽已残断,但现存的桥墩规模仍可窥见当年的雄伟气势。

(惠人桥东墩)

(西岸关楼残垣)

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东坡古道

南斋公房东坡古道,系以南斋公房垭口为最高控制点而得名,为永昌古道保腾段中线翻越高黎贡山的主要路段。据了解,该古道最早形成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期扩修铺设为石板路,长期作为南诏大理国西开寻传、南通骠国和经营腾冲边地的官营主驿道。元代以后,虽然驿道改走南线,但仍在明代王骥三征麓川,邓子龙、刘綎征缅及民国远征军反攻滇西等历史事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古道东起双虹桥,向西上烫习、百花岭、旧街、黄竹河、黄心树,至南斋公房垭口接腾冲段古道,里程30余公里。

(双虹桥原名飞梁桥,飞桥,位于隆阳区杨柳乡与芒宽乡交界的怒江上,为双孔铁索吊桥,因遥望如双虹入波,故名双虹桥。桥利用江中礁石为墩,桥身分东西两段架设,全桥总长162.5米,是南方丝路保山至腾冲段中线过怒江的重要交通枢纽。)

(百花岭古道石板路,位于芒宽百花岭汉弄寨村口至高黎贡山二台坡一带山梁上,为高黎贡山古道中线保存较好的路段之一。其东起汉弄村,西至高黎贡山山腰二台坡)

(流水潺潺)

(白雪皑皑)

(景色秀美)

(南斋公房的海拔有3150米,这里海拔较高,空气稀薄)

南斋公房古道在历史上是一条兵家必争的战略要道。且不说古代,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南斋公房的雄关漫道就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至今,在这条古道附近的丛山之间,仍然有二战时留下的长达几公里的战壕和许多战时工事。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东坡古道除少数地方稍有坍塌外,多数路面保存完好,其以旖旎的风光,厚重的历史积淀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如今,此条古道已成为热门的旅游探险线路线。

  来源:文化隆阳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