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美国新墨西哥州查科谷地考古遗迹考察

摘要:   二〇一九年美洲考古学会的第84届年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首府阿尔博科基举行。目前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有着悠久历史,所留遗存无数。其中绝大部分属普韦布洛(Pueblo),赫必 (Hopi)和纳瓦霍 (Navajo)三大部落的祖先所有。遗迹中最著名者当属查科峡谷(Chaco Canyon),现在是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Chaco Culture National Historic Park)。查科遗址的位置  参加本次年会的部分中国考古界同仁,在会议的前一天(4月1 ...

  二〇一九年美洲考古学会的第84届年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首府阿尔博科基举行。目前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有着悠久历史,所留遗存无数。其中绝大部分属普韦布洛(Pueblo),赫必 (Hopi)和纳瓦霍 (Navajo)三大部落的祖先所有。遗迹中最著名者当属查科峡谷(Chaco Canyon),现在是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Chaco Culture National Historic Park)。

查科遗址的位置

  参加本次年会的部分中国考古界同仁,在会议的前一天(4月10日)参观了普韦布洛人在查科峡谷的遗迹。带队为中美考古田野学校杨官寨项目2013届学生、现任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市历史博物馆馆长的李昂(Leon Natker)先生。他毕业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研究方向是普韦布洛人的历史和宗教信仰。由于参加过查科发掘,李昂对遗址了若指掌。他的讲解,让大家在短短的五六个小时内,对查科遗迹和普韦布洛部落的历史、宗教和社会有了不少了解。

参观查科谷地  左起:邸楠、刘莉、李查得、李昂、钱耀鹏、朱思红、叶娃、杨利平(郭梦 摄)

  查科始建于公元九世纪中晚期 ,至公元13世纪中废弃,延续近四百年。“查科” (Chaco)一名是西班牙语Chaca或Chacat的英译,而Chaca则是纳瓦霍语“Tzak aih”的音译,意思是“白色石绳或石串”。 从19世纪20年代查科被发现之后,直至1896年才有哈佛大学领导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目前,高达数层的石建筑群组,历尽沧桑,矗立在干枯的谷地之中。想千余年前,没有任何金属和测量工具的普韦布洛人,全凭智慧、经验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数代传承,才留下了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

  经过发掘清理的建筑,大部分位于峡谷北侧。由于时间关系,此次只参观了考古学家称之为“查科市中心‘’ (Chaco Downtown)的Chetro Ketl, Pueblo Bonito, 和Casa Rinconada 的三处遗迹。

  Chetro Ketl是峡谷内第二大的建筑群,但占地面积为查科之最,达2.3 公顷。这组称为“大房子”(great house)的半圆形建筑群始建于公元1040年,包括了一座四层、有400个房间的凹形建筑,两座大型独立的地面基瓦(kiva),和10多座小型、位于楼层房间之中的基瓦,以及一个广场。

  基瓦一般是普韦布洛人举行宗教仪式和政治会议的房屋。大基瓦一律为圆形半地穴式的石头建筑,地下与地上部分各为两米左右,平顶,有一个或两个地面开口的阶梯和一个天窗,沿地面部分的墙面还分布着间隔相同的通透小龛。屋顶是由四个中心木柱支撑的,下面的巨大的石头柱础仍然留在原来位置。普韦布洛人举行仪式时,神职人员由连接天窗的木梯而下,部落成员则使用通向地面入口的石头阶梯进入。大基瓦的底部正中为一个内园外方、高出地面的石砌火塘,火塘两侧是两个长方形的“脚鼓”——这是一个高出地面的长方形石框,上面原来架有木板。 在基瓦中举行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在“脚鼓”上舞蹈,脚踏木板发出的铎铎之声,如同大鼓奏鸣,“脚鼓”之称便由此而来。火塘下面,有一个小石圈,是普韦布洛人信仰中的宇宙之脐。

Chetro Ketl的平面图及复原图(来自网络)

  

Chetro Ketl的大基瓦,图中可见地面中部的方形火塘,两侧长方形的“脚鼓”,以及四个圆形的柱础(宇宙之脐在这座基瓦中没有显示出来)(网络照片)

  此处凹形建筑的东西两翼大部分已经坍塌,但中间部分的底层保存相当完整。沿该建筑的东部拾阶而上,可以看到部分建筑在二层楼上的小基瓦。这些小基瓦属于部落中的不同姓氏。除了用于氏族的一般聚会和享宴之外,这里也是男人聚集抽烟的地方。它的另一个重要功用,就是将青春期的男子与女子隔离,晚上,这里就成了少男们的卧室。

  无论大、小基瓦,它们的功用都不是单一的。除去礼仪和日常活动,基瓦也用作储藏。另外,圆形公共建筑潜在的社会和心理功能多样, 读者可以尽情发挥,此处不赘。

  Chetro Ketl的凹形建筑,南北排列的房间有七八层之多,各有门道相通。没有门道的,多是由天花板上的天窗进入室内,进入方式与基瓦相同。这些房间的面积不大,8-20平方米左右,为独立家庭使用。

Chetro Ketl的建筑遗迹(刘莉摄)

  这组建筑的北墙(也是山墙)保存相当完好,部分地方的地面建筑高达三层。可以看见各楼层之间的地板是由墙内伸出的椽子支撑的,很多嵌在墙内椽子的截面保留完好。山墙上开着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窗户。现在地表下没有发掘的地方,还有一层建筑。山墙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普韦布洛人对天文的了解。他们的宇宙观有六个方向,除去东南西北之外,还有天、地两个方向。这面山墙在冬至那天,会与远处东山山口日出的阳光重合,形成奇妙的景象。

观测冬至日出的山墙(刘莉摄)

  参观的第二处遗迹,是Chetro Ketl 西面的Pueblo Bonito。Pueblo Bonito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城镇”,它是查科谷地最大的建筑群,虽然占地面积略小于Chetro Ketl。普韦布洛人被最早发现他们的墨西哥人称为Pueblo(西班牙语“城镇”),是因为他们聚族而居。纳瓦霍人不同,他们都是单独居住,从来没有聚落,这种生活习俗延续至今。 由阿尔博科基驱车去查科谷地国家公园,要经过数处普韦布洛和纳瓦霍的保留地。远远望去,只要看到村庄,就知道是普韦布洛的保留地。相反,进到纳瓦霍的保留地,看见的都是相隔几公里的独立房子。

Pueblo Bonito的景观,近处为1941年山体倒塌的乱石(刘莉摄)

  Pueblo Bonito“大房子”是城镇的中心。 这里半圆形的建筑群包含3座大基瓦,29座小基瓦,光是地面一层的建筑就有350间。南面坡状的垃圾堆,也是谷地中最大的。 李昂带我们从北面沿Pueblo Bonito背后的山崖来到这里,看到了1941年山崖南侧倒塌的巨石。 这次塌方虽然将建筑群北面的建筑破坏了一些,但是南面的建筑和广场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 它的建筑形式与Chetro Ketl大同小异,但建筑细节仍有不同,特别是墙体贴面的样式。研究者认为不同的样式或代表不同的时代,或代表不同的工匠传统。在同一面石墙上,往往可以看到两三种甚至七八种不同的样式。

两种不同的墙体贴面样式(刘莉摄)

Pueblo Bonito的建筑群(来自网络)

Pueblo Bonito (照片左侧可以看到1941年塌方的巨石)【见https://mysteriousuniverse.org/2017/02/mysterious-pueblo-society-was-ruled-by-women/】

  整个查科谷地的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石材就来自紧靠谷地北面的砂石石崖。普韦布洛人将石材取下,打磨成砖头大小的石块,甚或更小的石片,石条。在石崖底部,至今能够看竖向或斜向的沟痕和一片片打磨光滑的痕迹,那是普韦布洛人在砂岩上加工石材留下的。建造时, 一组建筑往往先从几个房间开始,然后逐一加建,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建成。现在从断壁上仍然可以看到墙体的建造过程。一般是先用大而粗糙的石头砌成“墙心”,然后外面再用仔细加工过的石材贴面,使高达数米的墙面外观光滑平整。

Pueblo Bonito多层楼建筑内部结构及保存在石墙中的木结构 (刘莉摄)

  在Pueblo Bonito西南部的两个房间内, 发现了两具男性人骨。这是谷地中唯一发现的墓葬。从随葬物品来看,两人生前应是神职人员。在谷地南面的台地上,发现了更多的墓葬。

  在Pueblo Bonito的正南,跨河谷,是我们此次参观的最后一处遗迹,Casa Rinconada。这处遗址照李昂的解释,是“大房子”的雏形。它只有不到四五间房,却有一个大基瓦。据研究者猜测,它的始建年代已经到了查科文化的最末期,加建房屋的过程还没有开始,就被废弃了。这座大基瓦的直径有19米,墙体保存完好,四周分布着34个通透的小龛。基瓦底部的设施也一如以前,但是多了一条地下通道。 这条建筑在地面以下一米的通道长12米、宽一米。仪式进行时,神职人员从北面连接基瓦的房屋进入地道,做出突然从基瓦地面当中出现的效果,这与以往由天窗木梯拾级而下的行为显然不同。 与上面两处遗存不同的是,Casa Rinconada大基瓦附近地面上有不少陶片,包括查科文化典型的黑白相间的彩陶和同时代的其它陶片。

地面分布的陶片(刘莉摄)

Casa Rinconana 的大基瓦 (http://www.chacoarchive.org/cra/chaco-sites/casa-rinconada/)

  由于建筑物稀少,这里的地形显得极为宽阔。站在基瓦左近,可以看到河谷的东西尽头。向正北望去,是一公里之外的普韦布洛神坛(Pueblo Alto)。 高耸在塬地之上的残垣断壁,使人们不难想象当初神坛的辉煌。 建造者将这三组建筑(神坛、Pueblo Bonit、Casa Rinconada)由塬上到谷地连成了南北一线,它的意义何在,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普韦布洛神坛(Pueblo Alto) (网络照片)

  据李昂解释,查科存在的三四百年间,气候条件比现在湿润,考古发掘证明了当时园艺农业的存在。种植物包括玉米,豆类,和南瓜、葫芦等。由于食物丰富,这期间没有战争或大的冲突发生。这点似乎也可以从Chetro Ketl 和Pueblo Bonito两个遗迹之间崖壁上的石刻看出。石刻的内容包括人形,梯状云纹,象征生命旅途的涡纹,日月天象,以及玉米等,大多与宗教信仰和生活相关。当然,也有完全不解其意的纹饰,它们的意义在当代普韦布洛人的记忆中已经完全消失了。

崖壁上的人形石刻(刘莉摄)

  查科在普韦布洛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究竟如何呢?李昂介绍说,查科并非一般的居址,而是普韦布洛人的朝圣地。除此之外,这里也是物品集散地。这一结论来自对查科出土陶器的研究。 查科虽然有陶土,但是这里发现的陶器全部来自外地,当地并不生产陶器。而经年居住在这里的除了神职人员以外,只有管理人员。

  普韦布洛人共有五种语言,各不相通。虽然语言不同,但是他们在物质文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他们使用同一类型的陶器和生产工具,信奉相同的宗教。普韦布洛人的社会没有酋长,施行平等原则。其世系为母系传承,妇女拥有不动产,例如宝贵的陶土资源。这些不动产的所有权只有妇女有继承权。但是,无处不在的宗教信仰和繁复宗教仪式却是由男性传承的。 有趣的是美国西南部的彩陶图案乍一看与中国新石器的庙底沟及马家窑文化有近似之处。

美国西南地区印第安人传统陶器(刘莉摄)

  查科的科学考古发掘自1896年开始,是美国西南考古最为重要的遗迹之一。 除了几次知名的重要发掘,包括1896 至1900由哈佛大学主持的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在Pueblo Bonito进行的发掘、以及后续的1920-27年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发掘之外,目前的发掘都是具有针对性的小规模发掘,如从2015年开始至今,在Pueblo Bonito南面对垃圾形成过程所做的发掘及研究。李昂介绍说,谷地中所见的小丘下面都是遗迹,大部分没有做过发掘。即便发掘,发掘季结束后,不管完成与否,都须立即回填,以保护遗迹。对于修复展陈遗迹的材料,也有严格规定。只有能够“反向还原”的材料,才可以使用。例如固定石头建筑的“水泥”,加水后即可以还原成粉末。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邸楠博士观察固定石头建筑的‘水泥’

  在Pueblo Bonito我们还碰到了来自芝加哥的义务讲解员。他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他第三年在这里做义工了。退休前他是建筑工程师,他自己说来到这里讲解对他来说再也合适不过了。

  此次参观,受益匪浅。物质文化背后的社会、宗教、制度、人群,变化万千,不可以一概全。 查科谷地的天气变换无常,参观者在五个小时内经历了轮番而至、瞬间即逝的雪、雨、风、雹,以及暖暖的艳阳天。 历史长河的进程又何尝不是如此?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