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国内考古界“大咖”为洛阳市考古科研工作建言献策

摘要:   7月25日,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科研工作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曙光、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等国内考古界“大咖”齐聚洛阳,为洛阳市考古科研工作建言献策。他们认为,洛阳考古工作应聚焦中华文明源头和核心等重大课题,深挖河洛文化,多出代表性成果。  01 课题带动项目 考古科研全面开花  在座谈会上,洛阳市 ...

  7月25日,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科研工作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曙光、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等国内考古界“大咖”齐聚洛阳,为洛阳市考古科研工作建言献策。他们认为,洛阳考古工作应聚焦中华文明源头和核心等重大课题,深挖河洛文化,多出代表性成果。

  01 课题带动项目 考古科研全面开花

  在座谈会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从考古工作课题化管理、科研成果转化、公众考古、文物保护新模式、境外考古等10个方面梳理汇报了该院成立7年来的科研工作情况,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史家珍介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根据洛阳地区古代遗存分布的特点,整合资源,改变以往零敲碎打、各自为政的考古模式,把城市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放进课题的“笼子”里,以项目带动考古发掘。

  该院以人类的起源、洛阳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融合三大方向为支撑,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拓展研究途径,促使多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普及考古成果、服务社会大众,该院还举办“走近考古,触摸文明”公众考古活动、公共考古知识讲座、“我是小小考古家”考古夏令营、“考古沙龙”等活动,深受市民喜爱。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洛阳在考古科研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考古工地对外开放、考古成果实时发布、举办文物交流展览等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02 聚焦中华文明起源 洛阳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我们说‘挖一年,整三年’,说明考古科研工作很艰巨。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宣传、科普、展览、对外交流等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徐光冀说,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考古科研担子很重,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刘庆柱认为,“中国”是从洛阳来的,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洛阳要在中国考古学链条中找准定位,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建议紧抓中华文明源头和核心这一课题,揭开谜底。

  信立祥建议,洛阳考古科研应抓大放小,抓住“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起源”这一大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找直接线索和证据。同时,他还建议洛阳做好东汉帝陵、北魏陵制等课题研究,拿出“天下之中”的大气魄,组建团队,进一步提升考古科研水平。

  刘曙光则建议,洛阳应积极申报中华文明史、大运河文化带等相关内容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以此带动培养知名考古专家。

  03 联手高等院校 进行深度合作

  5月28日,洛阳市政府与郑州大学在洛阳博物馆举行签约仪式,充分发挥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和洛阳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共建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博物馆研究院、郑州大学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为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提供学术、技术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持。

  郑州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表示,希望洛阳和郑州大学通力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课题等方面齐心协力,选准关节点,促进考古成果转化。(记者:常书香 实习生:高航 通讯员:程召辉)

(原文标题:聚焦中华文明源头和核心多出代表性考古成果 图文转自:《洛阳日报》2019年7月30日第011版)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