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报告】英国的世界遗产——面向未来的资产[...] 2022-06-29
《英国的世界遗产——面向未来的资产》报告首次对英国的世界遗产进行了全面总结。报告考察了英国截至2019年的27处世界遗产,总结了遗产地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发挥世界遗产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潜力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为英国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在遗产地未来的可持续管理和规划上提供支撑。报告编写单位英国世界遗产联合会(World Heritage UK)是由英国世界 ...
研究表明:秦始皇帝陵“仰卧俑”制作工匠为青少年[...] 2022-06-28
继在秦始皇帝陵“百戏俑坑”出土的“仰卧俑”上发现多枚指纹后,指纹学专家近期又对这些指纹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件陶俑的制作工匠应为青少年。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介绍,修复人员在对“仰卧俑”进行保护修复时,在其腹部表面彩绘之上发现三枚连续的指纹痕迹。专业鉴定机构的指纹学专家对三枚指纹进行了数据采集和专业分析,经比对这三枚指纹与青少 ...
科技手段如何为古代金铜佛像鉴别提供佐证[...] 2022-06-28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文物鉴定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新思维,在前辈思想结晶的基础上,对文物从其构造工艺、形态特征、材质层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本文使用X-CT技术对隋唐时期释迦佛鎏金铜坐像的铸造结构进行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观测到隋唐时期的释迦佛鎏金铜坐像存在:头顶开孔式、全身插针式和头部实心铸造这三种不同的铸造结构。引言本文利用X-CT无 ...
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写在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之际[...] 2022-06-28
2022年6月21日是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1922年6月21日,四件灰色砂岩质正方形哀册从辽兴宗的永兴陵中被挖出。这四件哀册分别是契丹小字和汉字版的《辽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两块契丹字哀册上分别刻有583和856个字。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首次重见天日。 一百年来,学界共解读出603个契丹大字单词和词组,构拟出242个契丹大字的音值 ...
由祭祀到礼制: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玉器视角[...] 2022-06-28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一脉相袭的礼文化传统,构成了 ...
古生态最新研究:秦汉以来人类活动显著降低中国东部植物多样性[...] 2022-06-28
自秦汉帝国以来,中国著名的人口密度线——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繁荣发展,人口出现快速增长,这对当地植物多样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显微镜下放大显示的多种多样的花粉类型。 图片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中国学者最新对相关孢粉组合开展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秦汉以来人类活动显著降低中国东部的植物多样性。 中国东部植被 ...
张海: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张海 2022-06-20
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渗透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大量新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景观考古学(Landscape Archaeology)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应用都得到了 ...
从牟托一号墓看古蜀文明西向通道[...] 2022-06-17
牟托一号石棺墓位于岷江上游河谷茂县南新镇牟托村后山脊上一处稍微平坦的地方,小地名叫“豹圈梁子”。1992年由村民开荒发现器物坑后,茂县羌族博物馆和阿坝州文管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调查和清理。牟托一号石棺墓是目前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器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的一座石棺墓。带钟罍组合的印章 图片来自作者 形制奇特的墓地 牟托一号石棺墓是以M1为核心 ...
“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推动考古高质量发展[...] 2022-06-13
济南郭氏家族墓地、济南裴家营东南墓地、济南莱芜区口镇汉末魏晋墓地……2021年以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数量和墓葬数量远超“十三五”期间的平均年工作量,这都得益于济南率先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并在考古前置中创新使用“调查+勘探”的新模式。 2021年3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 ...
石峁人群从何而来?与陶寺人群有何关联?古基因组最新研究揭秘[...] 2022-06-08
作为史前中国北方龙山时代著名的遗址之一,陕西北部地区石峁遗址的先民从何而来?他们与同时期另一著名遗址——山西南部地区陶寺遗址的先民们之间有何互动交流?人群遗传上有何关联?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和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最新消息说,该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国内多家考古文博及高校研究 ...
从科举取仕到高等教育:中外教育史研究的诸多面相[...] 2022-06-08
2022年5月27日,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中外教育史研究的诸多面相”工作坊,围绕“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以及“国家政策与外国教育史研究”等话题,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林、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金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臧佩红,以及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程伟、王红雨和谭皓分别作主题报告。本次工作坊选题兼顾 ...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的三个突破口[...] 2022-06-07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领会到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至少有三个突破口。 第一,“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也就是“ ...
中华民族的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年文明史一脉相承[...] 2022-06-07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我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亲历者,深感荣耀,备受 ...
科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2022-06-0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 ...
求同存异 开放包容——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强大的根基[...] 2022-06-07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特质,提升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