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人间草木心——清供图源流初探 诸葛英良[...] 2023-03-15
清供文化作为历代文人崇尚的古雅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寓意。它寄托文人墨客及民间百姓追求生活美满、仕途通达的期许,蕴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生活与文人生活中最雅致精微的部分,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这些精神内涵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代代相传的宝藏。从前读《红楼梦》,喜欢性格疏朗大方的探春。她才自精明志自高,居住的秋爽斋里也似文人书房般摆设 ...
历代名迹里的湘夫人:顾盼生姿,风神自得[...] 2023-03-15
今天是妇女节,谈到中国古代绘画里的女性形象,“湘君”“湘夫人”,是中国人物画中的重要画题。屈原《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两篇,由于其人格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绘画美,屈原及其作品成为历代画家取材的对象,其中最受画家欢迎的是《离骚》和《九歌》。最早将屈原的作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九歌图》。 ...
会稽大禹陵这块碑,真的是阮元写的吗?[...] 2023-03-15
清嘉庆初年刻《重修会稽大禹陵庙之碑》立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窆石之东南下方,根据碑文可知作者是阮元无疑,但此碑碑文的镌刻者和书丹者又是谁呢?阮元与他们又有何种际遇来往?重修会稽大禹陵端之碑清嘉庆初年刻《重修会稽大禹陵庙之碑》立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窆石之东南下方,太湖石质。碑高二百零四厘米,宽九十一厘米,厚二十三厘米。碑整体分碑首、 ...
《镇江孙家村遗址发掘报告》:一座土墩的生长史和一个社会的生活史[...] 2023-03-14
孙家村遗址是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长三角地区、宁镇地区商周时期考古的重大收获。最近喜得新出版的发掘报告。以下仅就本人拜读发掘报告后的些许想法略作阐发。编著:镇江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大城市学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孙家村遗址的发掘于2019年结束。仅仅过三年,发掘报告即正式刊布,实属神速。该报告系统地发表了发掘 ...
陶寺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贡献[...] 2023-03-14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要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 ...
《古意:隋唐铜镜艺术风格渊源的美术考古学研究》绪论(节选)[...] 2023-03-14
绪论(节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旨趣 清湅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沓以为信,清光宜佳人。 这是一面汉代铜镜上铸刻的铭文,言辞简明平实地叙说了铜镜的铸造、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和人们对此物寄予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铜镜与人们朝夕相伴,鉴貌增妍为其主要功能。此外,还可作为佩饰物、宗教法器、信物、礼品、贡品、收藏品和随葬 ...
河南发现春秋战国之交戎人墓 墓葬及器物特点已有中原化趋势[...] 2023-03-14
8日从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2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获悉,该省三门峡市陕州城墓地中发现较多夫妻并穴合葬墓及少量工匠墓、春秋战国之交戎人墓等。其中,戎人墓出土墓葬及器物特点已有中原化趋势。墓地部分发掘区域。图片来自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室主任燕飞当日在论坛上介绍,春秋战国之交戎人墓的M368发现陶单耳 ...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2023-03-14
作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重要繁衍生息区域之一,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史前聚落的先民们是如何认知并适应当地复杂自然环境?又以怎样的人地关系创造和延续璀璨辉煌的史前文明?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地势图。 图片来自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领导的科技考古团队,利用江汉平原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无人机拍摄、 ...
宋代陈洎《自书诗》残卷研究[...] 2023-02-22
宋代陈洎《自书诗》卷为宋人孤本,曾为清宫旧藏,溥仪携出宫后遭到撕毁。目前仅余诗稿残卷和颜复残跋,均藏故宫博物院,另有司马光《天圣帖》和苏轼《陈吏部诗稿》,原为此卷题跋,在入清宫前就被分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部分不知去向。本文联系此残卷、残跋,就诸家所见版本之分歧、历代著录之变化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乌台诗案的背景,对该 ...
“宋元之变”与禅宗绘画[...] 2023-02-22
什么是禅画?怎样的画才能被称作禅画?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居翰《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宋元之变”中,对这类绘画作了深度的解析,“禅宗在追求精神和艺术境界时所使用方法的关联性值得研究,偶然性和自发性在两种情况下都十分重要。这种方法和典型的院体画存在本质差别。他们所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对禅画家来说 ...
明代沈周《沧洲趣图》为谁而作?[...] 2023-02-22
故宫博物院藏《沧洲趣图》是明代沈周所作的一件山水长卷。画中一派江南风光,但以往有学者认为此图所绘乃河北省沧州市的风光。然而,沈周一生足迹未至沧州,画中一派江南的景象似乎也与北地风光差距甚大。那么,此图何以名为“沧洲趣”?沈周又是为谁而作?本文结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吴趣:沈周绘画与文官鉴藏》(以下简称《吴趣》)中的一个精彩章节 ...
朱提故城遗址发掘探秘[...] 2023-02-22
朱提故城遗址位于昭阳区太平街道永乐社区诸葛营村,东南侧紧邻昭通机场,又名诸葛营城址、桃源遗址,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作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的一个重要遗址,201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朱提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确定为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朱提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公 ...
关于汉代博局纹镜研究的几点思考[...] 2023-02-22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青铜容器重要性渐次失落,惟铜镜仍为日常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成为当时青铜铸制的重点,能工巧匠集心智与技艺于此,创造出足以夸耀于世的实用工艺品,其中汉代铜镜的研究又至关重要。 丰富多彩的汉镜类型中以博局镜类最为突出,国内著作中对此类镜收录较多,1935年梁上椿《岩窟藏镜》中 ...
楚地出土文献:文本、地方社会与思想文化[...] 2023-02-22
2023年1月6日,武汉高校读简会举办年终总结会,特邀“楚地出土文献:文本、地方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丛书责编、主编及各位作者分享丛书策划与编校、各书选题及研究思路、未来研究计划等内容。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涛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晏昌贵教授、武汉大学出版社李程副编审、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尹弘兵研究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多学科视野下农安五台山遗址聚落考古研究[...] 2023-02-22
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层位关系比较清楚的重要考古材料,发掘者陈全家、赵宾福在《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期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90年第3期)一文中,依据层位关系及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将左家山遗址出土的遗存划分为三期四段。后又依据各期陶器形制和纹饰的变化,结合测年结果及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