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揭秘“高颜值”的考古:敖汉陶人[...] 2021-02-24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史前遗址上,发掘出土的艺术遗存更是星光熠熠,这些“高颜值”担当的史前艺术相互影响、借鉴融合,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发展奠定了深根厚脉。 作为史前中国艺术遗存代表性精品之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兴隆沟遗址出土、距今约5300年的陶人,是红山文化首例完整复原的整身陶人,也是红山文化迄今发现的一尊最大、最完整的整 ...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理县杂谷脑喇嘛寺塔保护与展示研究课题项目成果[...] 2021-02-23
项目名称:理县杂谷脑喇嘛寺塔保护与展示研究课题 项目地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 项目负责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张 宇 参与人员:李玮、陈方凝、张菡瑶 完成时间:2017.12 项目简介 理县宝殿寺吉祥多门塔遗址在历史上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藏式佛塔。据史料记载塔高近60米,曾经被记者庄学本称之为“西 ...
从历代书论看“二王”:妙迹不可尽求点画间[...] 2021-02-20
“书之为道为艺,在开人心智,慕道希圣也”。“欲得二王之妙迹,原不可尽求之点画之间也。拘泥点画者,即是为时代压笔,已入俗境,万难药救矣。”由中国美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历代书论札记》是一本法书精论,分为手稿和释文两部分,内容涉及书道、书体、书家、二王、唐宋、鉴赏、学书七个部分。其中多引古人语录,又不囿于一家话语。引语之后又作按语品评 ...
四川安岳拈花大佛群笑容背后的禅意玄机[...] 2021-02-20
四川安岳南部一座人迹罕至的山巅小庙深藏着一座高近6米的巍峨大佛,这就是一直出现在各石窟研究者论文中却都语焉不详的那尊神秘拈花微笑佛,也是安岳县发现的第四尊拈花大佛。这群两宋时期罕见的拈花大佛为何只刻于四川?禅宗讲究 “不立文字,以心相传”到后期甚至发展到骂祖甚至烧佛,为何还要“有违教义”建造这么多大佛?作者认为,“拈花微笑”在安岳 ...
研究揭秘2.8万年来细石叶技术在中国东北“标准化”进程[...] 2021-02-20
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晚期人类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其演化、扩散研究备受学界关注。东北地区细石叶工业的发展、新文化因素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图片来自研究团队 中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约2.8万年前,初始细石叶技术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其后随着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5万-1.9万年)气候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细石叶技术在东北地区完成了“标准化”进程,逐渐 ...
遗产保护理论|石窟寺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探讨[...] 王金华,霍晓彤 2021-02-08
王金华作者简介:王金华(1964—),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石质文物与古遗址保护。霍晓彤(1989—),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石质文物保护、壁画保护。 一、引言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政治意识层面 ...
北朝与隋唐艺术里的胡人发型与“剪头胡雏”[...] 2021-02-04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从北朝到隋唐的中古社会,“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出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在当时以“高髻为尚”的社会习俗中,“剪头胡雏”发型是有着“阶级感”的存在,是有关底层胡人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的胡人还没有彻底“ ...
旧石器形态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进展[...] 2021-02-02
石制品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追溯人类演化历史的基石。在具体分析方面,无论是石制品类型的划分,还是石器打制技术的复原,其原理都是基于对石制品形态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传统石制品形态分析主要采用平面测量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存在观测项目简单、描述标准不统一以及由此导致的分析数据人为偏差等不足。近年来,随着三维 ...
最新 | 香钩步步生莲花——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古代女性缠足现象研究[...]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2021-02-01
文章在线发表图近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的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人骨研究课题取得重要突破,其中,有关该墓地女性缠足的研究成果《Footbinding and non-footbinding Han Chinese females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2 CE) Xifengbu cemetery: a ske
文旅实践 | 沉浸式文化旅游融入博物馆展教——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为例[...] 沈超 2021-01-25
参观博物馆这一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欣赏艺术品,参观收藏陈列,更在于人与馆、人与物的互动与学习探索。位于江苏南京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遗址外侧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主要以传达大报恩寺遗址的历史文化为中心,创造性地以现代博物馆学的运营和展示理念进行功能的传达,突出现 ...
基督教与世俗主义:“古代”与“基督教”的历史性“时刻”[...] 2021-01-25
与其他文化一样,西方文化的基础是一些共通的信念。但与其他大多数文化不同,西方信念将平等的理念摆在了优先位置。对平等的偏爱是一种前提,排除了持久的地位不平等以及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权威主义。对平等的偏爱构成了世俗国家和自然权利理念的基础。因此,自由主义传统唯一承认的天赋权利,就是个体的自由。其中,基督教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人们大多不 ...
罗国遗都 南楚重镇——考古揭示最早楚文化入湘[...] 湖南省考古所 2021-01-23
罗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东南距汨罗市城区直线距离约2公里,海拔高程约31米。遗址的东面、北面邻近汨罗江,南面为李家河,主要由城址、外围聚落以及墓葬区组成。罗城城址在现地表大体可见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其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320米,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垣的东、北、西三面挖有壕沟,南面为汨罗江的支流李家河。 ...
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之谜[...] 2021-01-21
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长找我谈话,要我组建新疆队,在这一方广阔而神奇的疆域开拓局面,为方便辽阔区域的艰苦调查,考古所特别为新疆队配备专车,寄予厚望。我们肩负重任,首先到吉木萨尔县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 1979年夏,新疆队在昌吉州吉木萨尔县进行考古调查时,有老百姓提供线索,解放军同志在大土墩东南向阳的 ...
动物考古:走出一条多学科融合之路[...] 2021-01-21
经过近100年的发展,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成绩斐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科学方法不断融入研究体系,多学科融合的模式推进了中国动物考古学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古DNA研究以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以古生物DNA为研究对象,能够揭示古生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驯化和传播等学术问题。近十年来,大量中国古代动物遗 ...
来自犍陀罗的微笑[...] 2021-01-21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佛教诞生于印度北部与尼泊尔交界处,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在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几乎遍及印度次大陆。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斯瓦特、塔克西拉、白沙瓦等所谓的犍陀罗地区形成了新的佛教信仰的中心。在佛教的初兴阶段,人们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