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拓片也能数字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金文数据采集与整理
青铜器是中国两三千年前的礼器,体现贵族社会的权力和秩序。当时,贵族会在青铜器上铸刻出文字,用来记载国家大事和自己和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之前我们给大家讲过的“万年永宝”展览名称的出处么?文物医生们把青铜器残片复原,并且还辨识出了器物腹内的铭文五行二十八个字:“白 (伯)椃虘肇乍(作)皇考剌公尊㲃(簋),用享用孝,萬年眉壽,畯才(在)立(位),子子孫孫永寳”。(想看翻译的小伙伴们可以点击链接回顾)
所以,通过解读这些铭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青铜器铭文的字体叫“金文”,体现了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特点,是了解我国书法流源和艺术形态的重要资料。
不过,青铜器的铭文未必都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子子孫孫永寳”这几个字,就在这件簋的“肚子”里面。再比如,我们介绍“盂克双鼎”在国家博物馆重聚那期内容里,大克鼎铭文28行,基本为每行10字,仅有一行为11字,共计290字,这些铭文也铸在大克鼎的内壁。(想了解更多的小伙伴们可以点击链接回顾)
这些铭文藏在器物的“肚子”里,不仅颜色深沉,还大多圆乎乎,给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难度。毕竟总不能研究一次,就把“国之重器”请出来一次吧~有的小伙伴会说,做成拓片呗,需要资料的时候,看一眼拓片不就得了~
拓片虽然是一种记录文物信息的方式,但凡事都是兼有利弊,所以也有不利于文物保护的一面。首先,想要做拓片,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文物本体进行“亲密接触”,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师告诉我们,“捶拓等传统手段在操作过程中,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伤害,应该尽量予以避免”。
再有,铭文本身不一定都位于一个平面上,前文提到的两份铭文就都铸在弧面上,这对于拓片制作是有难度的。第三,青铜器拓片通常是通过纸张和墨汁来制作的,这些材料在长时间的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质,特别是制作拓片的纸张在捶拓和保存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如纸张的破裂、墨汁的渗透等,这些都会影响拓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拓片损坏了怎么办?再拓一次……老这么折腾,文物真的扛不住,毕竟都是几千年的“老人家了”。
有什么办法能既不伤害文物本体,又方便提取文物信息呢?
对此,国家博物馆给了我们答案。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洋副研究员依托古文字工程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金文数据采集与整理”,基于高精度三维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提取青铜器上的纹样生成线画图,同时对于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在三维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网格变形算法对文物曲面ROI区提取参考平面,计算文物表面与参考平面的距离、曲率等特征参数,最后使用交互式方法对计算出的特征参数进行可视化表达,从而形成文物的数字化拓片。
数字拓片
2022年,以国博馆藏兽面纹青铜鼎为研究对象,精确绘制出这件器物的平面图像和纹饰展开图,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一手材料。
纹样线图
2023至2024年,在不断进行数据测试与算法改进后,以“秦公簋”等铭文铜器的三维数据为实验对象,成功获得了曲面文物的数字拓片。该数字拓片清晰、准确,与传统捶拓形成的拓片近同。数字拓片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为无损获取铭刻于青铜器上铭文的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线图
▼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