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从新近发掘的青塘遗址看牛栏洞遗址和华南新旧石器过渡文化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存在一个令人疑惑的年代现象:9个螺壳样品测定的14C年代为18105±200BP-9310±80BP(分属二到三期),13个兽骨样品测定(常规法)的14C年代为12410±250BP-7460±100BP(分属一到三期);其中同一堆积单位(T5③和T9③)的螺壳年代比兽骨偏老6410-8870年。之所以说这个现象“令人疑惑”,是因为:根据1982年测年专家的实验和研究,水生螺壳的14C年代通常比陆生动植物样品偏老1000-2000年;相比之下,牛栏洞遗址的螺壳年代的偏老幅度实在是过于“反常”。因此,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牛栏洞遗址的断代结果。报告的选择是,剔除螺壳数据,认为兽骨数据比较可靠,最终将遗址的年代推断为12000-8000BP。对此,我们在《岭南地区史前年代学及相关问题研究——以牛栏洞遗址为例》(以下简称《岭南》,《东南文化》2015年第6期)中曾提出过截然相反的意见。《岭南》从测年原理、文化面貌的比较分析断定该遗址13个常规法测定的兽骨数据明显偏晚;螺壳数据虽然比同时期的陆生动植物样品偏老1000-2000年,但是与后者的树轮校正年代相比,相差很小,因为处于这个时间段的其他样品的14C数据经过校正之后,往往提早1000-2000年,甚至更早。据此,我们认为牛栏洞遗址二到三期的年代约为18000-9000BP,一期缺乏螺壳数据,初步推断可以早至20000BP。此外,如果以螺壳年代表述,该遗址最早的陶器(出自T5③)可以早到16780±300BP。这比报告用兽骨数据表述的年代即10000BP前后提早了近7000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研究者在重新采集土样的过程中,还在遗址贴附于洞壁的残留堆积中找到两份木炭,测年结果分别为19480±80BP(校正后为23505-23187 cal BP)和10375±45BP(校正后为18856-18625 cal BP)。应该说,木炭测年结果显然是支持螺壳年代的,甚至还可能进一步把遗址一期的年代提早到23000BP,但是由于这些残留的堆积与早年发掘的堆积单位和分期的对应关系不明,还难以定论。
要验证《岭南》提出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无疑是重新发掘、重新采样测定,特别是采集木炭、炭屑或植物遗存等比较可靠的样品进行测年。如果要采集兽骨样品,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确保排除外来污染成分再进行测定,因为长时间埋藏的兽骨很容易受外来环境的污染。然而,近年来牛栏洞遗址未有发掘工作或者新的资料公布,《岭南》的观点也一直苦于没有新的证据的验证。可幸的是,从2016年以来,与牛栏洞遗址同处英德市的另一处遗址——青塘洞穴遗址经多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遗存资料、完成的文化序列和精准的测年数据,为确认牛栏洞遗址年代提供了新的材料。
据报道,青塘遗址文化遗存可以分为四期,一期距今2.5-2.2万年(已校正,下同),遗物包括砍砸器等砾石石器和以石英为原料的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等;二期距今2.2-1.8万年,石英石片石器少见,出现陡刃器、磨光骨器、穿孔蚌器;三期距今1.8-1.5万年,器物组合变化不大,但出现了早期陶器;四期距今1.5-1万年,仍然是以陡刃砾石石器为主,并出现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光石器,陶器制作工艺有所进步(《中国文物报》2019年1月11日第7版)。与之相比,牛栏洞遗址一到三期的石器组合为陡刃器、砍砸器、盘状器、穿孔石器和蚌器以及磨制的骨角器等,与青塘遗址二至四期基本一样。如果仔细比较,甚至可以发现两个遗址的很多石器在形态和打制方法上都极为相似(图一)。两个遗址直线距离仅为50千米左右,二者的文化面貌的相似性可能说明人群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当然,此处最为直接的作用是证明牛栏洞遗址的年代与青塘遗址二至四期相当,即距今2.2-1万年。这种推断的方法无疑进一步验证了《岭南》一文的断代结果,即牛栏洞遗址的年代应该由螺壳数据来表述,早年常规法测定兽骨数据是偏晚的。此外,据发表的资料,青塘遗址最早的陶器的年代为17000BP。牛栏洞遗址与青塘遗址二至四期文化面貌如此相似,又与之处于同一地区,距离不远,出现同样年代的陶器的可能性应该是极大的。因此,《岭南》用螺壳数据断定牛栏洞遗址最早陶器的年代可早达16700BP,应该是大致可靠的。准此,牛栏洞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将可以进一步深化。
▲图一
青塘遗址发现年代为17000BP的早期陶器,不免让人想起整个华南地区的距今1万年前早期陶器的分布规律。我们在《有陶与无陶:时间早期还是空间差异?简论岭南早期新石器文化》(《江汉考古》2016年第1期)中曾经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在距今2-1万间,岭南地区北部的洞穴遗址存在陶器,南部的洞穴遗址则无陶器。如果加上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2万年陶器,这个空间规律还可以扩大到整个华南地区,即早期陶器仅出现在华南北部,包括岭南北部及其以北地区。现在青塘遗址距今17000BP的早期陶器,无疑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另外,近年来在岭南南部隆安县发掘的娅怀洞遗址,年代纵跨4万多到1万年(《中国文物报》2018年1月19日第4版),其中距今2-1万年的遗存中没有发现陶器,同样也符合前述的有陶和无陶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往常常有学者套用西亚的“前陶新石器”-“有陶新石器”的分期体系,认为不含陶器的洞穴遗存早于含陶器的洞穴遗存,我们的研究以及最新的材料进一步证明,二者不是时间的区别,而是空间差异。华南早期新石器或新旧石器过渡文化这种空间类型的出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接下来值得重点探索的课题。
除此之外,青塘遗址一期包含砾石石器和石英石片的石器组合,在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柳州白莲洞和鲤鱼嘴遗址距今2.5-2万年间也有发现,所不同的是,后者的石片石器的原料为黑色燧石。但是砾石石器和小石片石器组合共存是这些遗址该时期的共同特征。而在距今2.5万年以前,上述遗址的石器组合则以燧石细小石器为主。说明华南地区距今2.5-2万年间,石器工业存在一个由石片石器向砾石石器转变的过程。青塘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再次确认这一转变现象。
综上所述,近年来发掘的青塘遗址,由于其连续的文化序列和精确的测年数据,为我们验证牛栏洞遗址的年代提供的证据,也为探讨青塘遗址和牛栏洞遗址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青塘遗址发现的距今17000BP的早期陶器,以及近年隆安娅怀洞遗址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华南早期新石器或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确可以划分为北部的有陶类型和南部的无陶类型。而青塘遗址一期遗存的发现,则证明距今2.5-2万年间的石器组合由石片石器向砾石石器的转变是华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过程的普遍现象。总之,青塘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对于牛栏洞遗址的研究提供帮助,也将有力地推动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这一史前考古重大课题。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南地区新旧石器过渡文化研究”(17CKG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审核:贾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