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镜铭华章——读《汉镜铭文汇释》[...] 2023-04-28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鹏宇博士要出版一部有关汉镜铭文的书,早有耳闻,期待已久。当我终于收到鹏宇寄赠的大作时,厚墩墩、沉甸甸的一部书拿在手里,让人感到震撼。《汉镜铭文汇释》包括代序、凡例、正文、简称表、参考文献、后记、汉镜图等七个部分,共计70万字,610页,其中最后60页为铜镜图版,单色印刷,16开本。汉镜 资料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 ...
张帆:古DNA如何破解“人类从何而来”?[...] 2023-04-28
现代人何时涉足青藏高原并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人群如何适应高原环境?为破解这些谜团,中国科研团队完成了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采样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古DNA研究,还原了青藏高原5100年以来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的历史,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 古DNA如何破解“人类从何而来”?中国学者在古DNA领域取得了 ...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新巴尔虎右旗卷》后记[...] 2023-04-28
2012年8月,经中央常委批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正式立项,为期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作为项目责任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考古研究 ...
蒋志龙:“古滇国”考古重大发现揭开了什么谜团?[...] 2023-04-28
司马迁曾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在滇池之畔的地方政权——古滇国。但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缺失,这个神秘的王国一直少为人知。随着滇王金印、滇国相印封泥等一系列轰动考古界的文物相继出土,古滇国的神秘面纱渐被揭开。“古滇国”考古实现哪些重大发现?揭开了哪些谜团?近日,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蒋志龙 ...
文化谱系理论的一次典型实践——读《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 2023-04-28
作为考古学的后进,拿到蔡金英先生最新出版的专著《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下文简称《裴李岗文化》)后,我非常认真地拜读了几遍,感悟颇深。这本书是部分学者口中典型的所谓“传统考古”研究,我个人更愿意称之为“经典考古”研究。当前考古学科多元快速发展,青年学子困顿于绩效为王,追求快出多出成果的时代浪潮中,能够静下心来排卡片、做 ...
赵海涛:二里头遗址为何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2023-04-28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二里头遗址是探究夏文化的关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解读二里头遗址为何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何以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二里头遗址为何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赵海涛:“最早的中国”可 ...
楼建龙:城村汉城遗址为何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 2023-04-28
2022年12月,福建武夷山城村汉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福建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作为福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田野遗址,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为何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近日接受专访,对此予以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保存最 ...
世界青铜文明的三种形态及其交流[...] 2023-04-28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几处格外璀璨,标记着人类历史上重大且独特的辉煌片段。其中,闪耀在星空深处的青铜文明,是早期文明的高光图景,人类由此踏上了金属文明之路。公元前4千纪后期,地中海东部的新月沃地率先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在之后的两千年内,人类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了这一进程,并创造了各自的青铜文明。需要说明的是,美洲、大洋洲与 ...
《何谓良材: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大木作选材与加工》后记[...] 2023-04-28
对古建筑木材料的考察,始于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当时山西南部工程正在进行,为木构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幸得山西古建筑研究所允可,我得以进入工地,进行了初步考察。2011年答辩通过时,南部工程尚未结束,根据与山西古建筑研究所的合议,论文暂时保密未向外公布。 此后读博,再到工作,我一直对技术层面的材料问题念念不忘,总在考虑能 ...
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2023-04-28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武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史前阶段,进攻性武器主要有矛、戈和镞,因镞的数量比较多,就成为考察这一时期军事实力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镞的形式演变发展和数量变化,一窥三四千年前早期中国主要文明体的战斗能力。骨镞 李韵摄/光明图 ...
刘国祥:探源中华文明,考古学何以成显学?[...] 2023-04-28
考古学被视为冷门专业,如今却火爆起来,常有高考状元选择考古专业,考古话题也经常成为热搜。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考古学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等方面有哪些重要价值?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考古学曾被视为冷门专业,近年来却非常火爆,相关话题常成为热搜,您如何看待考古从 ...
殷墟考古与中国考古[...] 2023-04-28
早期田野考古,完全由中国考古学者组织、主持,大规模、持续不断发掘并及时发布重大成果,在中国古文明考古研究上作出重大且杰出贡献的,首推1928年开始的安阳殷墟考古。河南安阳殷墟 殷墟考古,一开始就全由中国学者发起、中国学者组织。田野考古参加人员全是中国学者,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也全是中国学者担当。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重要。通 ...
加强殷墟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3-04-28
河南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面积达30平方千米。1899年来,殷墟因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殷墟作为代表中国古典文明的文化地标日益得到重视,民众的关注热度也明显增高。这要求进一步做好殷墟保护和研究,以构建包括商王朝在内的上古史,阐释中国辉煌的古 ...
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读《从张骞到马可·波罗》[...] 2023-04-28
丝绸之路,一直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在中西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中,丝绸之路研究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古代中国与西亚、欧洲和非洲的交往历史,在丝绸之路的研究框架下,往往能得以充分展现。如今,有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古今对话激活一系列研究项目,古老的丝绸之路研究再逢新春。《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荣新江 ...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后语[...] 2023-04-28
我这一本书的初稿自从1943年问世以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两年中也见着两篇书评,我也曾在1947年《大公报·图书周刊》中答复过他们。他们所提出的疑点并不严重,只有两点还需要说几句话:第一为他们一看见搀杂神话的历史传说就起了极大的反感,倾向于一笔抹杀。宁可相信《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所载为“尚像人话”,对于《墨子》书中所记的搀杂神话的 ...
盛为人、霍宏伟:国博馆藏铜镜举隅[...] 2023-04-28
【编者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于1921年收藏了首批铜镜,开启了国博收藏铜镜的百年历史。如今,国博经过系统整理的馆藏铜镜数量大约2000面,时代蝉联、自成体系,发掘品精、工艺上乘,题材广泛、形制多样,是馆藏文物的重要门类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于202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精选馆藏铜镜29 ...
李君:一座云冈石窟,何以承载千年民族交融?[...] 2023-04-28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合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融汇了鲜卑、汉等民族以及中亚文化的精髓,是北魏文明的绚丽瑰宝,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 ...
夏商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从二里头到殷墟[...] 2023-04-28
商汤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名义,带领商众剪灭夏桀,夏灭商立。商朝建立后,在承袭先商文化基础上,也最大程度地汲取夏王朝和夏文化因素,极大推动了商王朝的发展和强盛。作为晚商都邑,殷墟在活化夏文化二里头都邑的文化因素方面有诸多表现。 一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的开放性规划布局。从考古发现来看,二里头遗址是内城外郛的城郭形态,也 ...
探索文明起源 凝聚中国理论[...] 2023-04-28
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方文物》杂志社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心承办的“比较文明学视野下的中国文明和国家形成的标志暨文明与国家的定义”高峰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 ...
方辉:《仪式与社会:商代晚期祭祀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序[...] 2023-04-28
考古学是以古代实物遗存来研究历史的学科,因此实物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也因此研究器物及其所反映的技术一直以来是考古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由此往上,通过实物遗存研究古代的社会,尤其是古代意识、信仰等精神领域,则是难上加难。这是学界的共识。《仪式与社会:商代晚期祭祀遗存的考古学研究》作者:杨谦出版社 ...
千古敦煌 匠心承继[...] 2023-04-28
敦煌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至今保存着我国中古时期的石窟85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以及70000多卷公元3至10世纪的写本文书和美术品、印刷品等。敦煌文化遗产因此被视作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敦煌古代劳动者,特别是历代敦煌工匠的创造和奉献。 独具地域特色的一族 古代 ...
从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四川旧石器考古的进展与思考[...] 2023-04-28
2023年2月22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五讲《从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四川旧石器考古的进展与思考》继续在线上进行,这也是2023年该系列讲座的第1讲。讲座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喆轩副研究员主讲,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红亮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进行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 ...
韩茂莉、唐晓峰、陈晓珊:历史地理解释下的中国大地[...] 2023-04-19
近期北京大学历史系韩茂莉教授推出新著《大地中国》, 这是一本历史地理通识书,以26个专题,从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城市等多方面为读者讲述了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在《大地中国》的新书分享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唐晓峰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的陈晓珊研究员,与韩茂莉教授一起,与读者分享了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本文 ...
史念海:秦汉时代关西人民的尚武精神[...] 2023-04-19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襃,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 ...
《大发现四百年》:欧洲与海外的多重交往[...] 2023-04-19
当今世界,伴随全球力量格局中新兴国家的兴起,历时数百年的西方霸权越来越难以维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长盛不衰的西方中心论偏见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注意到,并加以反思与批判。此一趋势不独见于非西方世界,早在数十年前,便在西方世界内部露出端倪。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布赖恩·M. 费根(Brian M. Fagan)的《大发现四百年: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 ...
350年曹素功落户杨浦,三年前曾进退维艰[...] 2023-03-31
3月18日下午,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的笔墨宫坊正式开馆。3年前,当拥有350余年历史的笔墨老字号“曹素功”面临动迁的消息传出,引起了文艺界人士的关切,他们奔走呼吁,希望这一海派传统文化标记得以延续。此后,“曹素功墨厂”告别百年老厂房,安家上海杨浦。而今,华丽亮相的笔墨宫坊践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将非遗+文博、非遗+旅游、非遗+研学、 ...
刘敦愿|夜与梦之神 ——鸱鸮[...] 2023-03-31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刘敦愿著,郑岩编)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敦愿(1918—1997),湖北汉阳人。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刘敦愿先生在投身古代美术方面研究的同时,写过很多关于古代动植物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沧海遗珠散落在刘敦愿先生学术的一生。本书编者、刘敦愿先生学生郑岩教授表示,“先生通 ...
从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给晚学的一封回信说起[...] 2023-03-15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为学界所瞩目,除了它对构建湘西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该遗址中新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存为我们展现了距今7800~6600年中国史前文化前所未见的绚丽画卷。考古发掘报告《洪江高庙(全四册)》近期正式出版,本文作者从报告序言中张忠培先生(1934年—2017年)写给本书编者贺刚的一封回信谈起 ...
王毅:斯是陋室,唯吾墨香[...] 2023-03-15
墨海楼主王毅现为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他是沪上知名收藏家,其收藏主体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墨锭,且以民国乃至清朝的古墨为主,手中收藏古墨多达二千余锭,堪称“墨痴”。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书画家陈佩秋先生、作家马识途先生等都曾为其题字“墨苑书斋”、“墨缘”。《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藏界栏目”本期走近沪上藏 ...
刘敦愿:文物中的鸟兽草木[...] 2023-03-15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刘敦愿著,郑岩编)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敦愿(1918—1997),湖北汉阳人。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刘敦愿先生在投身古代美术方面研究的同时,写过很多关于古代动植物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沧海遗珠散落在刘敦愿先生学术的一生。刘敦愿先生学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近日将 ...
羊泽林:小小建盏何以在宋代就“出圈”海外?[...] 2023-03-14
建盏,起源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而得名。那里的矿土中蕴含着大量金属元素,在高温下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从而产生着色剂,导致建盏表面呈黑、蓝、红棕等颜色,与常见的青瓷、白瓷有截然不同的艺术之美。 早在宋元时期,不仅在同为东亚的日本,亦在山重水远的欧洲,建盏就与其他知名瓷器一起,吸引众多拥趸。迄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
《古意:隋唐铜镜艺术风格渊源的美术考古学研究》后记[...] 2023-03-14
2007年当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周晓陆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时,为搜集更多的文献资料研究唐墓壁画,我开始通读唐代的笔记小说,旋即被其中的镜故事吸引。在检索了大量隋唐墓葬发掘的铜镜实物后,毅然将原本准备的唐墓壁画博士选题转为隋唐铜镜的研究,并得到了导师的赞同和支持,于2011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承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推荐,在博士学位 ...
考古专家阐释山西新发现夏商遗址文化价值[...] 2023-03-14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2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和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的发现,令学界对夏商文化价值产生了新认识。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的植物遗存。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东渠遗址的夏文化与河南二里头文化有何种关系?冶铜遗址出现贵族墓地,又有何种意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 ...
陈星灿委员: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2023-03-14
就在新委员报到前几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还在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相关工作奔波操劳。陈星灿工作照 去年,因《人民政协报》“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的系列报道访谈工作,记者曾辗转联系到陈星灿。遗憾的是,由于与已有日程安排冲突,陈星灿没能接受采访,但他很客气地说,“咱们加个微信,以 ...
何毓灵代表:做好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 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 2023-03-14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120余年以来,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以及考察安阳殷墟,高度评价了甲骨文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动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指示。 “如 ...
顾万发代表:完善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起源关联性研究[...] 2023-03-14
“仰韶文化全国共发现5000多处遗址,持续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与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仰韶文化“东到大海,西至甘青,北抵阴山,南达长江”,拥有广阔的分布空间,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重大价值。 记者了解到,顾万发以主要成员参与或者主持夏商周 ...
杭侃代表: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2023-03-14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长期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深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建议,切实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蓄力。 杭侃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考古人才奇缺,面对大规模基本建设中考古工作 ...
凝心聚力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系统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2023-03-14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文物系统代表委员肩负全体文博人的重托出席盛会,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纷纷表示,报告内容丰富,锐意进取,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 ...
马萧林委员:加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和应急能力提升[...] 2023-03-14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作为连任委员,一直关注文物事业的方方面面,文物保护、文物安全、革命文物、考古工作、黄河文化、让文物活起来都曾是他提案关注的重点,因提案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提案曾分别获得好提案和优秀提案。 谈到连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感受时马萧林说道,“这既是对我上一届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
郑喆轩代表: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23-03-14
“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更好地展现独具特色、极具创造力的中国青铜文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两会期间建议。 郑喆轩认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遗址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作为古蜀 ...
李昱龙:水洞沟为何被称为国际史前研究的“璀璨明珠”?[...] 2023-02-28
作为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水洞沟遗址以其特殊文化内涵和与西方文化的密切关联,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史前人类和环境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影响,是国际史前研究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洞沟遗址如何被发现、发掘?为何说水洞沟是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闪光点?百年来,水洞沟遗址为现代人类起源带来哪些新发现?日前,宁 ...
君子谦谦 束带矜庄——中国古代束带文化传统浅谈[...] 2023-02-28
束带,即系腰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文化习俗。带钩,则是束带的钩挂用具。虽然只是小小的物件,但带钩却拥有至少4000多年的历史。古人因为需要而创造了它,后来又创造了新物件带扣取代了它。如今,束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束带的习俗却延续了下来。《束带矜庄:古代带钩与带扣》王仁湘 著 文物出版社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出土带钩与带扣的梳理,颇有 ...
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初论[...] 2023-02-28
我国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指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挖掘文化遗产的潜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是多 ...
“绝美之境”策展人谈古罗马生活和庞贝考古[...] 2023-02-22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目前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文明的约70件藏品,呈现了纯粹之美的力量。此次展览是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与中国现当代艺术机构的首次大规模合作,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意大利考古学家马里奥·格里马尔迪(Mario ...
把考古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坛罐山旧石器遗址考古有感[...] 2023-02-22
2023年1月10日,成都平原首次发现的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眉山坛罐山遗址在四川旧石器遗址新发现研讨会上受到全体专家的高度评价,社会各界开始纷纷关注、报道这一重要发现。早在2020至2021年,坛罐山旧石器遗址就已经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不过,当时四川考古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是两项“明星级”的考古发现——广汉三星堆遗址6个商代祭祀坑和 ...
“文化国宝”守护人[...] 2023-02-22
从福建武夷山市区向南出发,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路上驱车约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汉城遗址。 春节前夕,在城村汉城遗址西城墙外侧,考古人员正对这里的杉树下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在四五米深的壕沟底部,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正小心翼翼地对沟内的一片炭化竹编遗迹进行取样。“这是不久前刚刚挖 ...
从编辑角度谈考古发掘简报的编写[...] 2023-02-22
考古发掘简报是田野发掘成果的简要报道,其内容包括遗址位置、自然环境、发掘概况、地层堆积、遗迹、遗物、文化属性、分期与年代等。因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需要一定时日,故发掘简报就成为向社会及时公布考古成果的重要方式。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发掘简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于推动考古学研究、促进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 ...
怀念石兴邦先生[...] 2023-02-22
我是见过石先生的。那是我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有一天,石先生来我家做客,父亲将我拉到先生面前说,这是我家老大,晓悟。快叫石伯伯。石伯伯好!这是我和石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会面。中: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左:石兴邦先生;右:张忠培先生(地点:陕西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父亲与石先生的情谊还 ...
方向明:写在《反山》(修订本)中英文版出版后[...] 2023-02-22
1986年良渚文化反山大墓和1987年瑶山祭坛,是“七五”期间(1986~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89年)。1986年的反山发掘就是为了迎接纪念良渚五十周年浙江考古前辈们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因为有了前期浙北地区良渚墓葬发掘的经验积累,以及瓶窑吴家埠遗址发掘和系统考古调查等相关田野考古工作,尤其是江苏、上海同行们的发掘经验和“土 ...
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 2023-02-22
2020年2月是夏鼐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同年6月又是他逝世三十五周年。夏鼐于1985年6月19日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致送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在《人民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胡乔木强调指出:“完全应该公正地承认,夏鼐同志和他的合作者们,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发展的新时代。……毫无疑问,这一切成就是跟夏鼐同志1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