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陆明华|明代景德镇空白期并不“空白”,官瓷烧造相对连续

摘要: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一展览揭开了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经授权刊发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陆明华所撰的此文,他认为,明天顺、景泰、正统三朝虽然是一个曾经缺乏认识的、模糊的烧造历史阶段,现在通过对三朝瓷器烧造历史的考察和对相关传世品及出土物 ...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一展览揭开了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经授权刊发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陆明华所撰的此文,他认为,明天顺、景泰、正统三朝虽然是一个曾经缺乏认识的、模糊的烧造历史阶段,现在通过对三朝
瓷器烧造历史的考察和对相关传世品及出土物的研究,已大致明了:与明代连续烧造的时代相比较,它也属于一个相对正常的多彩烧造时代,这时期烧造的不少官窑精美产品,堪与永乐、宣德、成化等朝瓷器相媲美。
明代景德镇烧造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重要的名品,也是一宗巨大的艺术遗产。洪武、永乐、宣德、成化等朝的官窑瓷器烧造,引领时代潮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制许多精美产品传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处于15世纪中期宣德以后、成化以前的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1436-1464),也是明代瓷器的一个发展时期,但有关当时的制作情况及其烧成的产品,长期罕有人知,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盲点”,前辈专家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空白期”。
国内外对“空白期”瓷器的关注可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80年代中,笔者在参与上海博物馆编写出版《青花釉里红》一书时,也开始关注所谓的明代景德镇“空白期”瓷器,试图对这时期民窑产品进行研究和查考,终因缺乏足够资料而无法展开。2011年出席深圳“空白期”研讨会后,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萌生了撰写关于明代“空白期”瓷器论文的想法。现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大量15世纪中期瓷器及标本以后,我感觉到,一个深入研究所谓“空白期”或“黑暗期”的时机已经到来。2018年8月底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的“填空补白Ⅱ:明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学术研讨会”期间,笔者作了“明代空白期瓷器及相关问题”的报告,形成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同时,经过两年多时间参与筹备上海博物馆15世纪中期瓷器展的和对一些地区相关文物的考察,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由于这一时期的瓷器上基本不书款识,展开研究存在不小的困难(尤其是在相关器物的时代和烧造属性认定等方面),因此本文的撰写也难免有偏颇之处,敬请各方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空白期”形成——历史的真实与误会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的瓷器烧造,被陶瓷史家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主要是因为难以见到署有此三朝款识的官窑瓷器存世,也不清楚这时期的主流民窑烧造情况,形成了一个长达29年的所谓空白时期。从永乐开始的官窑瓷器上书款的方式,在宣德朝结束以后骤然停止了,直至成化朝才重新恢复,出现了“大明成化年制”这样的标准款样。因此后人根本无法解读宣德以后、成化以前这三个朝代到底烧造过什么样的瓷器,最终导致世人相信,这三个时期景德镇官窑烧造是一片空白,没有什么进展。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三朝瓷器依然在烧造,有文献为证,所谓空白期是因为器物上没有书款,导致后人无法了解哪些瓷器是这三个朝代烧造的,空白期实际上并不空白。尽管如此,我们对15世纪中期瓷器烧造情况的了解还是较为模糊。
尽管明清文人对景德镇官窑瓷器的论述很多,但没人提及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瓷器。官方文献里有的也无非是一些常规的烧造记录。文人笔记中纵偶尔提及,也只是抄录官方文献。因此,人们基本上默认前人的观念,在对明代瓷器的认识方面,永乐、宣德、成化始终是领衔明代官瓷的楷模,其次是弘治、正德和嘉万产品。70年代中到80年代,洪武瓷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