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第二天_新疆首次发现大型青铜时代太阳崇拜遗址

摘要: 丝绸之路天山道科考正式进入第二天。 到达察汗努尔达坂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巫新华    

2016年8月4日早6点天色微亮,部分科考队员已经起床,丝绸之路天山道科考正式进入第二天。早起不是因为科考队要一早出发,而是与不少队员内地生活起居习惯有关。新疆日出时间要晚于北京2小时。9点半准时早餐,十点全体上车出发。
 

图1、蓝色线条是4日科考路线,绿色线条是3日科考路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丽君博士制图)。

  出巴仑台镇不到1公里,是天山巴仑台古道最重要的三岔分道口。现代公路也选择了同样的山谷地带,分岔路口右手向东便进入昨日科考的重点目标区——阿拉沟古道和乌鲁木齐南山通道;左手向北进入天山腹地,目标察汗努尔达坂。

  丝绸之路新疆古代通道之中,天山道最好走。好走的原因是在于从帕米尔山结开始向东延伸2500多公里的天山接纳和拦截来自北冰洋方向的水汽,其北坡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垂直分布绿色植被带。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前地带是广阔的半干旱草场(春秋与冬季牧场);海拔1200至3000米左右是密集的天山雪松针叶林带和其中的林地草场(夏季牧场);海拔3000至3600米左右是大面积高山草甸。因而在亚欧大陆腹地出现了一条2500公里的丰美水草分布带,保证了亚欧大陆人类文明开始以后各个历史阶段东西方向大规模人群迁移和大型商队物流运输的水草供给,山涧河流则又把绿洲地带向干旱盆地的深处。天山垭口以及低矮的地方也成为南北方向的便捷通道。
 

图2、和静县巴伦台天山察汗努尔达坂(覃大海摄)

  科考车队沿山谷蜿蜒上行,公路成“U”字型大角度顺着山势来回折返,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前望一山高过一山远去的山路,回头反观下方走过的盘山公路。山下青葱绿意浓郁,山上阴霾雪花微扬,高原空阔,山势磅礴。
 

图3、和静县巴伦台天山察汗努尔达坂敖包(覃大海摄)

  很快察汗努尔达坂进入眼帘。“察汗”为蒙古语,意思是白色,“努尔”也音译作“淖尔、诺儿”意思是湖, “达坂”为突厥语通用词是山顶低矮平缓之处的意思即汉语“垭口”,“察汗努尔达坂”就是山顶上白色湖泊之意。自此,我们完全登上了中国第二大旷野草场、中国第一大亚高原草地巴音布鲁克草原。察汗努尔达坂山势平缓,逐渐下行广阔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完全展现在文明面前。
 

图4、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人家(和静县宣传部供图)


图5、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和静县宣传部供图)

  进入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山垭口很多,如察汗努尔达坂、那热德达坂、艾肯达坂、玉希莫勒盖达坂、洪加勒克达坂等。这片大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部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四周为雪山环抱,海拔约2200-2500米之间,面积23835平方公里,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巴音布鲁克”为蒙古语,意思是“泉水富饶或泉水遍布”,草原地势平阔,水草丰美,为中国典型的亚高原禾草草甸草原,也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图6、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穆桂金先生在察汗努尔达坂接受采访(巫新华摄)

  据随队地质地理专家穆桂金先生介绍,巴音布鲁克草原分布于中天山的尤尔都斯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地处天山隆起带的山间盆地,属中生代山间断陷。尤尔都斯盆地是在天山抬升过程中,中央地带断裂陷落形成的高位山间盆地,大约形成于地质时期的中生代,距今约2亿年前后。盆地东西长270km,南北宽136km,总面积约23835平方公里。在之后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盆地在巴音布鲁克镇一带进一步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为小尤尔都斯盆地,西部为大尤尔都斯盆地。盆地被周围有冰川覆盖的高山所环绕,山脊线平均海拔约4000米至5500米。盆地内被四周河流携带的砂砾石充填,形成巨大平缓的冲积平原,海拔2400米至2600米。由于海拔正好处在天山山地富降水带位置,多年平均降水280mm,再加上四周河流常年向盆地内不断汇流,盆地内泉水丰盈四溢,河流蜿蜒曲折。
 

图7、尤尔都斯盆地内泉水丰盈四溢,河流蜿蜒曲折(和静县宣传部供图)

  盆地属典型的山地高寒气候,年均温-4.2℃,全年积雪日137天。盆底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草原出现的年代当在末纪冰期,即第四纪初期。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4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从第四纪古气候环境演变过程推断,巴音布鲁克草原应该形成与于末次冰纪之后,进而迅速扩大于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距今6000年)形成我国第一大亚高山高寒草甸草原,可利用草场面积约20519平方公里,生态优良。巴音布鲁克草原集自然界天翻地覆之所有大造化,形成了融汇山岳、盆地、草原与亚高原为一体的自然风光,颇有草原王者的气象。

  新疆首次发现大型太阳崇拜遗址   

  进入广大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沿217国道行进了约70公里,来到一处名为阿尔夏的草场。科考队停车考察一处有大量土墩墓葬分布的山谷,因墓葬类型为天山草原地带惯常习见,我个人打不起精神。呆在临时午餐地,等候大家,同时忍受着铺天盖地的蚊子叮咬。
 

图8、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外景,从南向北拍摄(巫新华摄)

  午饭后,科考车队进入那热德郭勒河谷草地。一处巨大的土墩遗址远远地进入视野。不同寻常斌性,以及大型土墩周边巨大的双层石构环壕,其内层环壕居然是深挖磊石构筑图案复杂的青铜时代草原纹饰带。前所未见,令所有科考队成员精神大振。此地名为那热德郭勒,这一遗址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就已经被作为墓葬登录在册。普查队负责人就是科考队专家成员覃大海。

  这处大型土墩遗址位于那热德沟口内的沟东草滩上,地表有明显的圆丘状土堆和一些石围、石围土墩、土石堆标志,共见有类似墓葬的土墩和石堆遗址17座,分布规律不明显。有两座形似墓葬的土墩形制较大,其中一座位于遗址地南部,为石围土墩遗址,双重石围,外围直径114米,内围直径约73米,中间土墩直径50米,高6.5米,顶部有凹坑,坑深约1.8米。在内外石围之间有四条对称的石带,内石围圈低洼,积石呈图案状。外石围的外周有许多小石圈环绕,小石圈似乎组成另外一圈圆圈。因小石圈环转连接断续,若有若无,并不能完全确认,如若存在第三环,则直径当在200米左右。

  另一座较大的土墩遗址,在此大型土墩遗址西北约700米处,底部长74米、最宽处30米,高约3米,平面呈水滴状,东南端呈尖状,顶部长32米,宽14.5米。其他形似墓葬的土墩遗址多分布在大型土墩遗址的东面,直径多在10米以上,高0.25——0.45米,其中有土石堆也有丘状土堆型遗址,初步判断为墓葬。还有七座圆形石围土堆墓葬遗址,石围直径31米,土墩直径18米,高0.25米。少数墓葬外围有方形和圆形浅沟。地表不见其他遗物。

  1988—1989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定名为拉尔墩擦汗古墓,资料见《新疆文物》1993年第1期。1996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那热德古墓。2009年7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巴州普查队复查并建档,并根据规范标准和标准地名修改名称为那热德郭勒墓地。年代未定。

  科考队很快开展工作,首先是考古专家踏查。随后达成一致认识:遗址极为重要!随后与科考队无人机航拍与激光扫描团队商量考古学术要求,与遥感考古专家们商量相关资料的获取与分析。工作按部就班进行,我的心情也随着自己实地踏查后的分析判断结果的得出,渐渐趋于兴奋。因为我们终于在多年后,找到了期盼许久许久的太阳祭坛样式大型人为构筑的青铜时代遗址。傍晚,遥感与航拍图像出来了,完全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
 

图9、那热德大型青铜时代太阳崇拜遗址正投影航拍照片(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拍摄)

  我个人认为:这个遗址最重要的文化特点就是太阳崇拜。遗址外形直观看去,其实就如同我们裸眼直视太阳,进入眼帘中最强烈的形象就是两道巨大的光环加一个巨大的十字光道。那热德大型土墩遗址,中心是一个用卵石混杂泥土构筑起来的巨大圆锥形实体,现在顶部塌陷出现一个凹坑。围绕这个中心石堆,外围构筑了两道石围,最外层石围直径达114米。第二道石围直径约74米,石围带较宽,是深挖地表之后,精心构筑的花式图形带。

  这个图形带,深挖地表数尺环绕大型石堆一圈,再用卵石绕着中心建筑遗址精心堆砌码放出来的。图形则基本是由青铜时代早期鹿石鹿角变形纹饰和一些中亚草原斯基泰野兽纹饰图案构成。正是这些环绕第二圈石围的纹饰图案提供了最直接的判断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证据;这个图形环绕带相当大的部分已经在经历了数千年风雨之后掩埋于草皮之下现在看不清楚,但是局部地表图案仍然完全裸露,足以供我们观察判断。科考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考古工作,尤其不可能进行局部揭露。所以完全意义上的考古学术研究与结论有待于在正式进行科学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与研究之后方能得出。
 

图10、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三维激光扫描高程示意图(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拍摄)

  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巴音布鲁克草原那热德青铜时代太阳崇拜遗址年代相对于亚欧大陆草原地带类似遗址的年代较早。根据一,是前些年俄罗斯与德国考古研究院合作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草原对阿尔然库尔干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所获得的学术进展。已经刊发的阿尔然大型库尔干墓葬遗址资料表明,大多数墓葬在地表土层揭露之后,库尔干(墓葬封土)上均有太阳祭坛结构的铺设。201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在东天山木垒县平顶山地带对青铜时代墓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是同样发现了大型土墩墓葬表层封土揭露之后出现太阳祭坛样式的石构铺设。图瓦阿尔然大型土墩墓葬、新疆东天山木垒平顶山大型墓葬的测定年代均在距今2500年左右。
 

图11、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尔赞1 号大墓封堆平面图

  根据二,同样是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东南部地区的乌布苏湖东北部苏尔马克·特伊(Shurmak-Tei)遗址区,发现如同下图形状的遗址。遗址的圆环石围以及十字形交叉神道图形,均是人为构筑于地表的构型。最后确定的遗址年代为公元前8-7世纪,最早有可能到公元前9世纪。那热德青铜时代太阳崇拜遗址与上述三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太阳祭坛样式构造图形全在地表,另外还有第二石围精致鹿石纹饰装饰带的存在,最后是在二道石围之外还保存大量大小不一的圆环状石圈。所有这些都帮助我们形成遗址年代较早的判断,大体的年代应该在距今3000-2500年之间。
 

图12、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乌布苏湖东苏尔马克·特伊遗址的太阳祭坛遗址平面图形

 
  综上所述,科考队考古专家一致同意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年代大致在青铜时代晚期,距今3000——2500年之间,也有可能更早。根据已有的新疆考古发现资料来看,这处遗址应该是迄今为止新疆范围内规模最大、形致最完整的青铜时代太阳祭坛式遗址。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青铜时代草原文化遗址结构最典型或说最大特点,在于它的规模和它的两道环状石围,再加上十字形神道的地表建筑结构。这种结构是表达亚欧草原大游牧时代草原居民宗教文化内涵最典型的一个象征。
 

图13、木垒县平顶山青铜时代墓葬遗址A区1号大墓外景(巫新华摄)

  这种全面构筑于古代大型遗址表面,年代大约在距今3000-2500年之间的太阳祭坛样式结构文化遗迹的发现,表明巴音布鲁克草原距今3000年左右(与昨天科考队所考察的巴仑台沟口南部察吾乎沟口遗址、莫呼查汗墓葬群遗址年代大致相当),已经有相当规模的聚落人群游牧生活。巴音布鲁克草原早期居民的社会组织规模,也就是聚落群体人数,决定能够建造太阳祭坛样式建筑的规模。这个直径达114米,中心石堆(眼下看到的石土混杂堆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实是石堆表面因岁月久远覆盖了土层)高度在10米以上的人工建筑如无相当数量的人力无法建造。而类似于这个太阳祭坛样式人造土墩遗址遍布于阿热德郭勒草原和巴音布鲁克草原其他地方,如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太阳祭坛样式遗址存在的年代,生活在这片草原的人群数量至少过万。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早期社会群体,不过恰好符合这个最大高原草原的王者地位。”
 

图14、木垒县平顶山青铜时代墓葬遗址A区2号大墓表层堆土清理后封土堆上太阳祭坛构型图案(巫新华摄)

  科考队考古专家巴州文物局副局长覃大海先生认为:“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跟罗布泊古墓沟遗址的太阳形墓葬有本质的不同,第一,区域环境差异巨大,一个位于天山腹地广大草原地带,另外一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孔雀河河流尾闾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小绿洲地理单元;第二,材料的差异,罗布泊太阳墓葬用树枝做的太阳射线的模式,而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是用石头堆砌码放构筑出来确定的太阳祭坛图形。它在圆圈里面有四道太阳射线,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世界观理念;第三,理解和运用的差异。在这个区域发现这种具有太阳崇拜祭坛地表形态的大型人为构筑遗迹,十分罕见。不过非常形象地反映出在那个远古时代人们主观意识通过客观人为建筑表现出的精神文化产物。这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标志,是那个远古年代巴音布鲁克草原人们普遍拥有的文化认同,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汽车标志,就知道是哪个品牌的车一样。古代巴音布鲁克草原居民,同样在地表构筑大型石构祭坛,来表达他们对太阳的崇拜。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应该是同一个草原区域居民都统一认同的精神文化表现模式。
 

图15、科考队无人机航拍与激光扫描团队工作中

  对于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的科考工作,一直延续到5日上午仍然在进行。除了实质性学术成果的获得,我们这次丝绸之路天山古道科考还是迄今为止新疆范围科考活动规模最大、多学科手段组织最完整、首次实地随机使用无人机航拍和激光扫描,以及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考古等高科技手段形成实时科考成果的学术工作。这样的多学科科考学术发现,充分反映了我国边疆考古应用现代高科技的世界顶级水准。表明当下中国边疆考古,无论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上,还是在学科理论与学术自信上都已经走进了世界前列。
 

图16、那热德太阳崇拜遗址所在地环境遥感图(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丽君博士制图)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