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第五天_巩乃斯河谷首次发现系列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与拜火教青铜祭盘

摘要: 7日早10点,“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新源县路段科考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作者:巫新华

2016年8月6日下午,完成巴音布鲁克草原通往新源县那拉提恰普河谷地(那拉提夏牧场,即所谓空中草原)驮马古道考察工作后,沿218国道顺利抵达新源县县城与先期到达前来督导检查科考工作的新疆文物局局长王卫东汇合。7日早10点,“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新源县路段科考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图1、“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新源县路段科考启动仪式

  新源县巩乃斯河流域科考工作首日目标,是前些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曾经调查发现“那拉提山北缘山地青铜时代系列环壕聚落遗址”的确认。

  一、巩乃斯河流域首次发现青铜时代系列环壕聚落遗址
 

图2、绿色线条是X714公路,红色方框是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情况示意(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丽君博士制图)。

  此前,考古队曾在那拉提山北缘山地前缘地带发现疑似青铜时代环壕聚落遗址12处(如上图所示)。今日科考首选目标是阿勒玛勒乡南部那拉提山北缘野果林地带的几处规模较大的环壕聚落遗址。
 

图3、阿勒玛勒乡野果林较大的1号环壕聚落遗址,从南向北拍摄。山坡上的林木即为野果林(巫新华摄)。

  新源县野果林,既是一处地名也确实是天山野果分布密集区。 “阿勒玛勒”在哈萨克族的语言里意为“有苹果的地方”。新源县野果林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欧亚大陆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原始野生果林。面积约10万亩,主要以野苹果为主要植物群种,还有野杏、山楂、忍冬、蔷薇、木枸子、小檗、天山卫茅、悬钩子等乔木、灌木。在阔叶林带低洼和阴湿地段,野苹果林发育最为完好,树高10米-13米,为短矩凤仙-新疆野苹果群丛组,郁闭度可达0.9,林下草木层中70%-80%为短矩凤仙草,通常树龄大都在100-500年不等。
 

图4、阿勒玛勒乡野果林紧邻1号环壕聚落遗址西侧的2号环壕聚落遗址,从南向北拍摄(巫新华摄)。

  新源野果林盛产塞威氏苹果,为稀有树种。一般5月开花,8~9月成熟。良好生境的果径7~8厘米,味酸甜,果实含糖量9%,含酸量0.2%。一般认为中亚天山野苹果为现代栽培苹果发源地之一,为欧洲及美国栽培苹果的原始种。新源县野果林目前约占全世界野生果林面积的70%,属亚洲第一,迄今尚未遭到人为破坏,也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原种野生苹果基因库。
 

图5、寻找遗址的考察过程(江玉杰摄)

  天山宜于野生果林生长的地带都有共同特点:要求较耐阴的温和湿润气候,具有海洋性落叶阔叶树种特征,树种多为第三纪阔叶林的孑遗。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上述生境条件的要求:东、南、北三面有高山,阻挡了北方寒冷气流和南方干热空气的侵袭,向西开口则迎来湿润的西风带气流,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海拔多为1100~1600米,冬季位于山地逆宽谷温层内,无严重冻害。恰好也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活,这正是这里保存有大量古代聚落遗址的气候环境原因。而遗址的年代,除却类似遗址在东天山地区有分布外,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遗址附近有塞伊玛图尔比诺青铜器出土。
 

图6,新源县出土的塞伊玛图尔比诺青铜器(新源县文物局供图)。

  二、巩乃斯河谷再次发现拜火教青铜祭盘

  考察过程中,新源县文物局局长刘建军向科考队展示了牧民新近上交从环壕聚落遗址附近草地中挖获的一尊青铜高圆足环牛祭盘。圆形祭盘总高31厘米、盘径28厘米、圆盘内深1.5厘米;高园足底径22.6厘米、顶径5.3厘米、通高22厘米;圆盘内有三圣火柱,均高5.9厘、外径1.1厘米、内孔径0.6 厘米;盘边缘立有青铜牛16头,均通高4厘米、长3.7厘米。
 

图7、青铜高足环牛祭盘(巫新华摄)

  新发现的阿勒玛勒青铜高圆足环牛祭盘,是野果林当地牧民整理土地时意外掘获并上交。让所有科考队员吃惊的是青铜祭盘保存状况之完好十分罕见,可以说是国内类似文物仅见。不过,国内外同类型青铜祭盘并不少见,有趣的是国内的类似文物却大都出土于巩乃斯河流域。

  1、青铜高足方座承方盘,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竖穴墓出土,盘边长29.3厘米,通高32厘米,侧边高3.2厘米,兽高3厘米。
 

图8、阿拉沟M30出土青铜高足方祭盘(邵会秋“新疆发现的早期铜盘研究”,《新疆文物》2008年3-4期)

  2、青铜双熊祭盘,新源县71团鱼塘出土,方座残损,铜盘边长25.5厘米,通体残高4.5厘米。
 

图9、青铜双熊祭盘

  3、青铜环羊独人高足盘,新源县那拉提出土,高14.3厘米,铜盘直径11.4厘米。
 
 

图10、青铜环羊独人高足盘(左),青铜高足盘(右)
 
  4、青铜高足盘,2006年昭苏县夏塔乡出土,高17厘米、铜盘直径18厘米。

  境外出土类似青铜祭盘文物多见于哈萨克斯坦(天山七河流域)境内,以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帕米尔地区。多属于所谓萨卡(塞克、塞种)文化,年代大致在公元前8-2世纪。
 
 



图11、中亚出土青铜祭盘举例(新疆考古所丘陵研究员供图)

  三、关于新发现青铜高圆足环牛祭盘的一点新认识

  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认同此类出土文物为祭祀用具(祭盘),但是在考古学文化归属方面有一些差异性认识。无外乎强调中亚此类文物的共同相似性在于中亚萨夫罗马泰、萨卡文化,来源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区域等等。但是也有个别学者强调其与拜火教文化的关联性。笔者认为此类其他祭盘除却中亚本土传统考古学文化内涵之外,还有明显的跨大区域琐罗亚斯德教文化内涵。
 

图12、青铜高足环牛祭盘,侧俯视(巫新华摄)

  琐罗亚斯德教认为,宇宙之初就存在着善(白)恶(黑)两大本原的对立,善本原是智慧、善良、真诚、纯洁、仁慈、创造的体现,是光明和生命的源泉;恶本原则是愚昧、邪恶、虚伪、污秽、暴虐和破坏的代表,是黑暗和死亡的渊蔽。(元文琪著:《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第10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琐罗亚斯德在《伽萨》中首次提出的“善恶二元”宇宙观的具象表达,形成“抑恶扬善”和“善必胜恶”的宗教信仰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索罗亚斯德教圣书》,第--356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图13、青铜高足环牛祭盘,侧仰视(巫新华摄)

 
  在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中“光”是火的升华,其精神属性优于火,也是诸善神的原始意象,是知识、智慧、悟性和辨识力的隐喻表达 。(元文琪著:《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第163~167页。)在琐罗亚斯德教的信仰体系中,“光”被视为“凌驾于一切被造物之上的神明,它源于光本源阿胡拉•马兹达,实为善界神主的象征和化身,代表着阿胡拉•马兹达的神力和福佑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索罗亚斯德教圣书》,第444页。)同时,“漫无边际的光源”也是神主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万物的始基。不仅如此,伊朗雅利安人的氏族神梅赫尔( Mehr)还含有“光芒”、“太阳”、“誓约”等意 。(元文琪著:《二元神论:古波斯宗教神话研究》,第130~131页。)在根据《丁•卡尔特》编写而成的古波斯神话中,也把阿胡拉•马兹达的出世描写成是灵光(祭火)、灵魂(豪麻草)、和躯体(青草和牛乳)相结合的产物。
 

图14、祭盘环牛与三根圣火柱,侧俯视(巫新华摄)

  在琐罗亚斯德教圣书《阿维斯塔》中一些神秘数字往往具有神圣的宗教含义。在此次新发现青铜高圆足环羊祭盘以及新疆、中亚出土此类文物中,多见祭盘上环列的一定数目的动物。

  新发现青铜祭盘上有16只“牛”的形象。下面,我们依据琐罗亚斯德教圣书《阿维斯塔》的记述,对此青铜祭盘上的“牛”及与其相关的数字“16”加以解析和阐释。
 

图15、高圆足、祭盘与环牛,侧视(巫新华摄)

  《阿维斯塔》中《亚什特》的内容,主要是对重要善神的赞美,其中有对战神巴赫拉姆的颂扬:灵光伴随的疾风,犄角上方显现“阿马”(Ama,也为琐罗亚斯德教崇奉的威武之神)的公牛……可见,“牛”是战神巴赫拉姆的化身,祂来自于原始的“火”(光)崇拜的古老神明。

  在《阿维斯塔》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中,以善界神主霍尔莫兹德(阿胡拉•马兹达)为代表的善界和以恶界之主阿赫里曼为代表的恶界是在原始之初就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两大本源,亦即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神主霍尔莫兹德建成天国后的三千年,恶魔阿赫里曼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辉煌灿烂的光明世界,阿赫里曼妒火中烧并制造出各类妖魔鬼怪,发誓非要摧毁光明世界不可。睿智的善界神主霍尔莫兹德主动提出双方进行为期九千年的斗争以决雌雄。在第一个三千年里霍尔莫兹德抓紧时机,祂首先着手充实神灵的天国,在创造了六大天神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后,神主霍尔莫兹德先以“漫无边际的光源”造出熊熊燃烧的火焰,再用熊熊之火创造出形如十五岁青年的大气,继而用大气造出液态的水,最后用水造出土壤。具备了“火、气、水、土”四大要素后,神主在一年时间内分六次先后创造了天穹、江河、大地、植物、动物和人类。在此期间,霍尔莫兹德创造出七层天,置于苍穹与大地之间,分别为云彩、星斗、众星体、明月、太阳、六大天神以及神主霍尔莫兹德的居所。在相约的第二个三千年中,恶魔阿赫里曼率领众妖魔向光明天国发起进攻,大地之灵满目疮痍、悲痛万分,家畜之首白牛(牛精古舒尔万)受到攻击,气绝身亡,其灵魂飞向霍尔莫兹德,立于神主的右侧,而人类始祖凯尤马尔斯牺牲后,其灵魂也飞向霍尔莫兹德,立于神主的左侧。进入相约的最后三千年,在牛精古舒尔万的恳求之下,霍尔莫兹德选派琐罗亚斯德的灵体下凡,宣示天启,传播正教,指引并带领黎明百姓走上抑恶扬善的正途,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最终战胜了以阿赫里曼为首的众妖魔,使世界回归了光明与祥和。这个神话故事表达的中心思想正是琐罗亚斯德教所倡导的“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以及“抑恶扬善、善必胜恶”的核心教义思想。由此,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见“牛”在琐罗亚斯德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性了。

  祭盘上有16只牛,数字16在《胡尔达•阿维斯塔》(Khortak Avestāk,即“小阿维斯塔”)中有了直接的阐释。作为最早形成理论体系的宗教,神话与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根据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历法和传统习俗,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三十天,不论是月或日都有相应的庇护神,其中一些庇护神既是月的庇护神又充任日的庇护神,当每月中的月神和日神重叠为同一位神祇时就要过节庆祝,这样每年共有十五个节日,除此之外每年年末的最后五天也是重要的“伽萨日”,根据《胡尔达•阿维斯塔》记载,这五天“伽萨日”是庆祝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人类的节日,是“灵体”节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后一个“伽罕巴尔”节,这五天分别被冠以《伽萨》五篇的篇名。而在这些重要的节日里,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对应《胡尔达•阿维斯塔》记述的内容,我们找到了16所代表的神祇——梅赫尔(Mehr),作为伊朗雅利安人的氏族神梅赫尔(Mehr)含有“光芒”、“太阳”、“誓约”等意。祂是每月30日中第16日的庇护神,还兼作7月的庇护神,也是光明与誓约之神。除此之外,梅赫尔也被称作“不可征服”的太阳神密斯拉(Mithra),密斯拉的生日是阳历12月25日(冬至日),这一天虽然是一年中太阳光照射时间最短的一天,但却是世界万物生命孕化的肇始。12月25日还是“伽萨日”的第一天,人们在“伽萨日”里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庆祝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人类,他们通过祭祀活动来欢庆“灵体节”,并借此机会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也向以阿胡拉•马兹达为首的诸善神祈求恩惠与福佑。综上所述,此青铜祭盘应为琐罗亚斯德教徒在每年的7月16日(梅赫尔月的梅赫尔日)和每年中的“伽萨日”及“灵体节”的庆祝活动中所使用的重要宗教祭祀器物。
 

图16、祭盘上的铜牛,侧视(巫新华摄)

  关于其他青铜祭盘上的动物以及相关数字的文化意涵简论如下。1、高足双兽铜方盘(新源巩乃斯河沿岸)、双熊高足铜方盘(新源七十一团)。关于表述动物数量的数字“2”,我们可以从琐罗亚斯德教圣书《阿维斯塔》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对其所蕴含的神圣的宗教含义加以解析和阐释。
 

图17、科考队现场观察分析青铜祭盘(黄大路摄)

  在《阿维斯塔》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中,以善界神主霍尔莫兹德(阿胡拉•马兹达)为代表的善界和以恶界之主阿赫里曼为代表的恶界是在原始之初就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两大本源,亦即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琐罗亚斯德在其宇宙观中认为:虽然善界经过艰苦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但这只是善界的纯化而非把整个恶界消灭掉,善界和恶界都是永恒存在的,它们的斗争起于“二”(二元对立)又复归于“二”(恢复原状),这一过程此消彼长,周而复始。这个神话故事表达的中心思想正是琐罗亚斯德教所倡导的“善、恶二元对立斗争”的宇宙观以及“抑恶扬善、善必胜恶”的核心教义思想。另外,在《胡尔达•阿维斯塔》(Khortak Avestāk,即“小阿维斯塔”)中,“2”对应的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六大从神之一的“巴赫曼”,祂是每月三十天中第2日的庇护神,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中第11月的庇护神,祂在天国代表马兹达的智慧和善良,后被奉为“动物神”。
 

图18、科考队工作现场(江玉杰摄)

  “2”这个神秘数字在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中是个永恒的圣数,具有宇宙观的象征意义,它从世界观的高度相对集中地体现了琐罗亚斯德教“善恶二元论”的本质特征,在二元神教(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及其哲学体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也是琐罗亚斯德教神话的基本原型数字。

  双熊高足铜方盘:“熊”因其冬眠活动和拥有巨大力量而在久远的时代就被人们视为有强大再生能力的神祇,是自然神祇的一种。此方盘中表述“熊”的数量的数字“2”的文化意涵同上。

  2、人羊纹高足铜盘(1994年新源那拉提),铜盘中间有一个人,人的周围环绕着11只羊。关于表述“人”的数量的数字“1”,在《胡尔达•阿维斯塔》中与其对应的是“霍尔莫兹德”,祂是每月第1日的庇护神,也是神主阿胡拉•马兹达的别称。表述“羊”的数量的数字“11”,在《胡尔达•阿维斯塔》中对应的是胡尔希德,祂是每月第11日的庇护神,也是太阳神,为十分古老的自然神祇转化而来。此盘应是专门祭祀神主阿胡拉•马兹达和胡尔希德(太阳神)而使用的。

  3、哈萨克斯坦萨卡(Saka)文化(伊塞克墓葬出土),此铜盘上有15只动物(动物种类不详)。关于表述动物数量的数字“15”,我们从《胡尔达•阿维斯塔》中找到了与其相对应的庇护神——“戴•巴•梅赫尔”,祂是每月第15日的庇护神,也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别称。显然,此盘是为祭祀“戴•巴•梅赫尔”(即阿胡拉•马兹达)而铸造的。

  另外,从青铜祭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6头铜牛前足背部明显凸起,是典型的瘤牛。目前世界上瘤牛的产地有三:一是亚洲的印度,二是拉丁美洲的巴西,三则是非洲。瘤牛原产于古印度,属于热带地区牛种。瘤牛脖子上方有一个硕大的牛峰,有的甚至重达几十公斤,像一个大瘤子,喉部的松肉皮延长为肉垂,直至腹部。两耳大而悬垂,有明显的抗热和抗病能力。印度瘤牛原产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来源于俾路支的山地牛。在古代印度(今巴基斯坦为古代北印度)普遍饲养,近现代被广泛引种至中国、马来西亚、缅甸、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非洲及南美洲等国。我们认为瘤牛的出现表明这种青铜祭盘所蕴涵文化与制作工艺传播地域极为广大,至少是亚欧大陆各古代文明区域的全覆盖。而中国新疆(伊犁河谷)、中亚发现的此类文物是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玛兹达教、拜火教)崇拜光明(火)的典型宗教用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