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幼平:《石器工业与适应行为—澧水流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研究》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澧水流域旧石器考古正是起步于这一时期。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1980年前后首先在中国南方的南北两端,北面是秦岭南侧的陕西汉中,南边是广西百色盆地,相继在汉水和右江阶地上的露天地点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到80年代中期,湖南省的考古学者也先后在湘西、湘西北地区发现砾石石器。如果说前两者开启了中国南方旧石器考古新发现的大门,那么在湖南特别是湘西北地区的发现,则是将整个南方砾石工业的发现联结起来,成为揭示中国旧石器文化南北二元结构认识的关键。
如上所述,澧水流域旧石器考古从其开始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澧水流域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又有更多新进展。这部专著正是该地区旧石器考古长期积累与最新进展的综合研究成果。从书中既可以看到澧水流域及长江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认识该地区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可以观察到一个具体的研究个案,了解当下青年学者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上的实践,以及在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探索。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其所用的基本材料,大多直接来自作者本人近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资料新颖,证据可靠。如新发掘的临澧县条头岗遗址、澧县乌鸦山遗址等,石制品丰富,出土层位确切。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不但为本书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澧水流域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打开了新窗口。本书关于澧水流域古人类的石器生产技术、栖居形态与石器原料选择等生存适应方式的系统分析总结,对了解澧水流域乃至中国南方晚更新世人类与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尤为重要。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多学科合作与综合研究。在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过程中特别安排古环境与年代学专家共同参与工作,现场考察时直接提取遗址环境与地层年代的测试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获得可靠的古环境与测年数据。在综合研究阶段,更注意收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古环境、年代学与地层学等最新研究结果整合到一起,通过全面比较来确定澧水流域几个重要遗址地层的相对年代关系,再进一步利用光释光等方法的测年数据,系统建立起该地区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年代框架,为本地区乃至中国南方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提供可靠的对比标尺。
选择特定区域内不同时段的多个旧石器遗存进行综合研究的案例,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实践中尚不多见。因此,这部专著对澧水流域晚更新世的旧石器发现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也显得更加重要。对澧水流域的乌鸦山、条头岗、袁家山、十里岗以及八十垱下层等旧石器遗存的分析研究显示,这些遗址的石制品在原料、剥片与修理技术以及石器组合等方面,既有明显的区域传统,也有随着时代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点。澧水流域晚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就表现出砾石工业石片化的特点,或者是书中所称的“保留着砾石工业传统的石片工业”。到晚更新世晚期则发展为“小石片石器工业”。这一发展特点的认识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境内旧石器技术发展或称旧石器文化传统的认识,多概括为简单石核石片技术或称石器技术模式1,尤其是对中国南方旧石器技术的认识,更是笼统归结为石器技术模式1从早更新世一直持续到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虽然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质疑,认为仅用简单的石器技术模式1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旧石器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但仍缺少具体的研究成果或系统的证据来进一步阐释。这部专著对澧水流域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则弥补了上述缺憾,更清楚地展示出澧水流域以及中国南方旧石器技术发展的复杂性。
这部专著并不仅局限于石器技术与文化发展的研究,而将澧水流域旧石器工业视作晚更新世人类应对澧水流域及中国南方古环境的适应手段或行为模式。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石器原料、生产技术及工具组合,乃至栖居形态等特点与发展历程的具体分析,并比较这些特点及发展与澧水流域晚更新世环境变迁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探讨该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行为与演化特点,提出对澧水流域及中国南方晚更新世人类文化发展与行为模式的新认识。
从更广阔的空间视角来观察,位于长江中游的澧水流域不仅紧邻中国南北过渡带,同时也居于中国南方东西两区之间,其自然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等特点更接近华南到东南亚地区。因此澧水流域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也是这一广大区域内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演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30多年来,随着华南砾石工业发现与研究工作的深入,澧水流域旧石器文化的新发现对于认识中国及亚洲东南部远古人类发展演化历程越来越显现出重要意义。这部专著也正是在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的宏观格局下,展开对澧水流域旧石器文化的研究,系统探讨了该地区晚更新世石器工业发展与古人类生存适应行为特点,为现代人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这一国际史前考古学界聚焦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这部专著是李意愿在他五年前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很高兴看到这本关于湖南澧水流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研究的专著即将出版。作为论文的指导教师,一直关注着作者从论文选题,到野外考古调查、发掘收集资料,直至整理研究与最后完成论文写作的整个工作过程。也很高兴能够在论文匿名评审与答辩阶段,听到专家们对论文的肯定和好评意见。同时也知道,这本书的出版,既是作者的不懈努力,甘于坚持艰苦枯燥的田野工作,不辞辛苦整理发掘资料,查阅大量文献,进行精心研究的成就,也是参加野外工作团队,多学科研究合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应该感谢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视与长期支持,并特别给予专著作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时进行学习与野外考古发掘工作的诸多便利。更要特别感谢的是奠定了澧水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基础的袁家荣先生,他也是作者博士论文的合作导师,不但提供了自己发掘的乌鸦山等遗址的田野考古资料,还曾对作者的学习与旧石器工作予以诸多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在这部新作即将出版之际的一些感想,以及对澧水流域旧石器时代考古新进展的陋见。很希望能看到湖南旧石器时代考古不断有更重要的新发现,也希望作者继续努力,不断有新成果面世。
王幼平
2020年2月
(本文电子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