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资讯丨丝路考察的里程碑: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30周年纪念及数字档案启动
1990年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考察
西安唐城宾馆(林梅村 供图)
2020年7月20日,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实施30周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共同举办了视频座谈会,邀请到了相关组织机构和参与过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众多专家,共同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考察,并分享他们共同度过的经历和认知。
视频座谈会暨丝路档案启动会议杭州会场
(左:赵丰,右:刘迎胜)
视频座谈会暨丝路档案启动会议巴黎会场
(左:杜杜·迪安,右:景峰)
西北大学李建超教授在视频座谈会上发言
会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梅希蒂尔德·罗斯勒、申玉彪致词。罗斯勒主任首先对视频座谈会的举办表示祝贺,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及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坚信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共同基础和起点,为人类构筑心灵的和平屏障。申玉彪处长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秦昌威秘书长对所有参加当年丝绸之路考察项目及从事丝绸之路相关研究的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非物质和文献遗产。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得到充分发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推动丝绸之路研究的先行者。他介绍了中国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情况。他表示,新冠病毒正在全球蔓延,而种族主义、排外情绪、推卸责任、无端指责等正成为另一种病毒,为全球抗疫斗争蒙上一层阴霾,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弘扬丝路精神,凝聚人心,战胜疫情。第二阶段由当年参加过考察的亲历者回忆和介绍。杜杜·迪安是当年项目的总领队,今年已是80多岁,早早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会场,和当年的总领队助理景峰一起参加会议,当他在屏幕上看到老朋友的面容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30年前的今天,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青年学者走进了西安大雁塔下的一个酒店会议室,那里在启动“丝绸之路综合研究”下的远征队项目。迪安邀请我作为项目的青年学者在媒介组工作,负责四条路线考察的全程记录。我跟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首席科学家丹尼教授参加了沙漠之路、海上之路、草原之路和游牧之路四条路线的考察。在这几条路线的考察中,无论是在大浪翻滚的东海、在冰冻的塔克拉玛干的帐篷里、在寒冷的杭爱山毡房,还是在颠簸的西帕米尔高原越野车里、在炎热的中亚沙漠,都是边走边记边写。三年里,行走5万里,笔记几十万字,发稿两百余篇。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实施30周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ZOOM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30周年纪念会,我特别高兴在网上再次见到当年在丝绸之路上旅行的老朋友,其中包括我的领导迪安、我在船上的旅伴老刘、我在中亚草原的室友齐东方、迪安当年的助理景峰、我在沙漠路线的旅伴林梅村。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作为资深学者参加了三次丝路考察,他在发言中强调了教科文组织丝路考察项目的重大意义。他说,我们国家的学者一直认为中国处在丝绸之路的中心,但每当我们到丝路沿线的任何一个国家,他们都把自己在丝路上的位置看得十分重要。这一方面说明丝路对大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的历史中来看自己,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考察项目的重要地位,赵丰馆长在会议第三部分中提出了为丝绸之路项目建立电子档案(DAS: Digital Archive of the Silk Roads Project)的动议,得到了与会机构、专家的大力支持。许多专家都特地找出了珍藏的资料和纪念品,刘迎胜教授还特地从南京带来了一箱当年参加考察的资料,让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进行数字化。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宣布: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依托、赵丰馆长牵头的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数字档案正式启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