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层累往事——湘潭提梁卣发现者的口述记忆

摘要: 湘潭县老虎坑遗址发掘已有一段时间。工地没有限制人们参观,因此每天都有男女老幼前来围观考古队“挖宝”,有的一天上、下午各来一次,有的一天一次,有的两天一次,都是周围的乡亲。偶尔有新来的,那是在外地工作、上学的本地人士。来来往往的围观者,倒也成了考古发掘工地的一道风景。虽然增加了管理难度,但毕竟普及了公众的考古知识,我也乐观其成。这 ...

湘潭县老虎坑遗址发掘已有一段时间。工地没有限制人们参观,因此每天都有男女老幼前来围观考古队“挖宝”,有的一天上、下午各来一次,有的一天一次,有的两天一次,都是周围的乡亲。偶尔有新来的,那是在外地工作、上学的本地人士。来来往往的围观者,倒也成了考古发掘工地的一道风景。虽然增加了管理难度,但毕竟普及了公众的考古知识,我也乐观其成。

这天,又来了一位围观者。


这人来工地时我并没在意,他和民工之间聊天,我也没有在意。民工和围观者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不在一起做集体活已四十年了,考古发掘给他们提供了再一次出集体工的机会,聚在一起就家长里短、杨五六宗、海氏聊天地扯谈,我更没在意。倒是后来他说到一个人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熊建华,我们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青铜器研究专家,在我省考古文博界大名鼎鼎。我想,建华兄的学术和官职的影响虽然不限于文博界,但也不至于闻名于江村野外,这个人怎么会认识他呢?

“你认识熊建华?”我问他。“是的,那件铜器,就是他和老周从我手上收走的。”

原来如此!难道这个人就是当年那件周代提梁卣的发现者?

果然不假,此人名叫张炎林,那件提梁卣就是他发现的。他说,1983年春节后挖水池——他显然记错了,应该是1986年——他家的地和另一块地相连,那块地的主人家的鸡,常常跑到他家的地里来吃菜叶子,为了防鸡,他先是扎篱笆,以为能挡住鸡越界,但鸡能飞越篱笆,照样要来他地里吃菜叶子。实在没有办法,他决定在两地之间挖出一条楚河汉界——其实只是3米宽、7米长的水池,让那鸡们飞不过来。

图一 青铜提梁卣发现者张炎林现场指认

就在挖那个水池时,他挖到了一件青铜器。

那是一件提梁卣,出土时斜置,有盖,器内积满泥土,器身被挖坏了一小块。他挖到这件东西,没有吱声,悄悄地带着那小块残件去了长沙,找在公安厅上班的满满(叔叔),想鉴定一下是不是金。他满满让他去找隔壁省博物馆的吕科长,并写了个便条与那位科长。

张炎林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的同志接待了他,看到了他带来的铜残件,说他挖到的是铜器,表扬他为国家保护了文物,希望能够将这件文物征集到省博。于是便约定明日到他家来。

次日他从长沙搭乘韶1次列车回家——《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就在这车上唱响全国的——在湘潭县云浮桥站下车,然后走路、坐渡船过涟水河回家。到家不到半个小时,省博物馆的熊建华和老周(即周世荣先生)就赶到了。

“熊建华和老周一到就看了东西,看了东西后说要征集到省博物馆。”张炎林说。

“给了你钱吗?”

“给了,200块。还补了几天工钱,一天两块四角八。”

张炎林还说,熊建华和老周两人让他将铜器用蛇皮袋装好,护送到云浮桥上火车。

“他们怕文物被抢,还带了武装,熊建华带的冲锋枪,老周带的手枪。”

带枪?不可能吧。这应该是张炎林的想象,我反复问他,“他们真的带了枪吗?”

“熊建华带了一个黄袋子,里面有一个长东西,是冲锋枪。老周带着一个短东西,是手枪。”

然后,他们三人,熊建华、老周和张炎林,就步行、坐船过河,到十里外的云浮桥上火车。


这个亲历者的讲述,显然与事实有出入。听他讲这个故事,颇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原汁原味的情景再现和原汁原味的想象与虚构。尤其是“枪”的细节,从他口中说出,自然、坚定而显诚恳。这在口述历史中,是习以为常的吗?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十年过去,即使亲历者也会出现一定的错漏,那些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历史传说和口述记忆的素地到底还剩多少呢?

张炎林用他的电摩载我去了提梁卣的出土地点,那里距我们的遗址发掘点1公里左右。铜器出土点的原始地貌为涟水一级阶地上的一个小台地,一排农户家的后菜园,当年那个水池还在,水池确实将两片菜地隔开了,邻居家现在的鸡,也定然飞不过来吃菜叶子了。铜器埋藏在距地表60公分地下,挖沟之前,这里还埋有三口氨水罐——当地碳铵、尿素的一种替代化肥,其中有一口因为往下挖遇到硬物就只埋了60公分,这硬物便是青铜提梁卣,铜残件就是埋氨水罐时挖坏铜器所留——他坚持是先前挖氨水坑的时候别人挖坏的,到底是不是他挖坏的只有他自己清楚。水池与一处堰塘相连,池塘北边原来有一处大宅,为湘潭肖姓望族所有。

图二 提梁卣出土地点位置

图三 青铜提梁卣出土地点环境

张炎林,1948年生人,出生时,其父为肖家佃户。


附:湘潭金棋村出土提梁卣:通高35.5厘米,口径28厘米,形体较大,胎壁薄。器盖、腹部饰浮雕式动物纹,构图别致,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风味。腹部地纹为阳凸的三角状几何纹腹部主纹为越式钺形图案,钺背叠饰一对沙鳅;钺左右上方各饰一浮凸河鳅,曲身翘尾,呈惶惶奔逃之态;钺左右两侧各有一浮凸的方胜形饰物,将钺、沙鳅、方胜形纹饰放在同一平面,组成一变形饕餮纹。

图四 湘潭金棋村出土提梁卣

饕餮纹上方,有一通体饰满细小纹饰的蛙状动物图样,蛙背饰二条蛰伏的“∽”状双头小蛇,饕餮之口正对着这组图案。整个腹部纹饰表现了互相吞食的神秘主题。

器盖有一尖顶方柱状盖纽,上饰云雷纹,与盖纽并列着一排两个附加的夔龙式扉棱。盖顶有一云雷纹作装饰的椭圆形区域,其边缘及盖沿之间是浮凸的蛇、蜥、蜈蚣、蛙及四脚小爬虫等各式动物图案。动物纹间隔处填以云雷纹。盖边亦饰连续雷纹,形似激流中的小漩涡。

提梁两端各有一带冠龙头。该器铸造风格独特,器身内壁由提梁而下,有一铸痕,器盖沿中轴线也有一接痕,可见器盖、器身非整体浇铸,而是以前后两部分分铸,后接合成型。

该器造型虽与中原同类商周器相似,但胎质脆而薄,无一般商周器浑重之感。整个装饰图案趋向写实,表现了春秋时期花纹装饰的风格。其与广西恭城出土的蛇斗青蛙纹尊风格相同,是为春秋中期越民族的青铜器。

“”

(摘自熊建华:《湘潭县出土周代提梁卣》,《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岳麓书社,1987年。)

感谢熊建华、高成林先生提供资料咨询。


湖南考古

http://www.hnkgs.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