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牛來穎: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摘要: 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牛來穎涼州在河西四鎮中居於最東端的位置,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之自兩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期不僅是軍政中心,也是經濟往來的通道。西出都城長安,一個個驛站,承接著過往的使者、官員、將士、行旅,一路向西,涼州作爲通往西域的重要節點,發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 一、京城西面關與驛路2016年,“唐蕃古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 ...

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牛來穎

涼州在河西四鎮中居於最東端的位置,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之自兩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期不僅是軍政中心,也是經濟往來的通道。西出都城長安,一個個驛站,承接著過往的使者、官員、將士、行旅,一路向西,涼州作爲通往西域的重要節點,發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

一、京城西面關與驛路

2016年,“唐蕃古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調查與研究考察團隊從蘭州至西寧,歷經10天,對唐蕃古道上的相關古道、古關、古跡、古渡口、石窟、古城等進行了考察。對學界以往聚訟較多的疑點和分歧問題做了實地資料搜集和考察。因爲史籍資料的缺憾,目前對於唐蕃古道走向的某些細節尚不能最終確定。以此次考察的東段來説,大體上分爲南北兩條路。

從南北兩路的比較而言,南路是唐代西行的主要通道,隋煬帝在大業五年(609)曾率領大軍從南路至西平攻擊吐谷渾,此事見於《隋書·煬帝紀》。唐代出使入蕃的團隊如崔琳使團、劉元鼎使團,也是從南路入蕃。而金城公主入蕃的人馬浩浩蕩蕩,同樣是經由南路進入吐蕃境地的。這些在兩《唐書》中都留下了寶貴的記錄。就連舉世聞名的玄奘西行也選擇了由南路入蕃(長安——蘭州——武威——西域)。所以,包括皇帝、公主、軍隊、高僧、使團、官員在內的大多數往來途經南路的事實説明,南路是唐蕃古道多條路綫中最爲重要的一條,在中西交通史上享有顯要的地位。

“唐蕃古道申遺前期調研”團隊驅車一路關山穿越。關山位於陝西與甘肅交界之處,是六盤山的餘脈,山勢險峻,谷深景幽,草茵林茂,綠意磅礴。越野車翻山越嶺,九曲十八盤,抵達草美水豐的關山草原。從這裏過關即是陝西隴縣,500里抵唐都城長安。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隴阪”,這裏又稱作“隴山”、“隴坻”、“隴首”。“隴”與“壟”相通,指的是橫亙在關中平原西部的山脈,猶如田埂一般。古隴山包括今天的隴山和六盤山,分大、小隴山。其中大隴山相當於今天的六盤山,小隴山即今日隴山,海拔1600-2200米,指的是六盤山向南延伸的部分,位於關中平原盆地西北部。關山是隴山的主峰,海拔2428米,橫亙在張家川的東北,唐代沿山脈設關隘把守。這裏是絲綢之路上扼守陝甘一綫的交通要道,也是連接亞洲、非洲、歐洲的陸上紐帶。

大震關是京城四面關當中西面的險要關隘,被看作是“京城的西大門”。大震關的守與失,直接關係到唐都城長安的安危。“大震關”的得名,據《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記載:“漢武至此遇雷震,因名。”[1]而據同書記載,大震關具體的置關址年代,則是在北周時期。唐代,京城(長安城)四面關形成了一個牢固的保護圈,拱衛著都城。遙想杜甫一路吟行赴秦州就是從這裏經過而赴遠,有沒有在此打間歇腳?不得而知。在《秦州雜詩》中,他寫道: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

詩中概括地描寫了秦州險要的地理形勢。秦州城坐落在隴東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東面,是高峻綿延的六盤山和它的支脈隴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塚山和鳥鼠山,四周山嶺重疊,群峰環繞,是當時邊防據險守要的重鎮。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到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爲妻子郑可娇谠掠?觯?庹贞P城樓。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飀。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2]

這首《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作的作者是岑參,描繪的則是驛道上傳遞信息的騎士將軍事情報傳向遠方的圖景。詩中寫出長安之西是一個驛站又一個驛站,驛騎有如流星疾馳,黎明時分從長安出發,到傍晚已越過隴山之巔。隴水聲聲,一路風塵,衣衫盡濕。也寫出了爲報效朝廷,不畏關山塞外離憂和邊塞艱辛、征途漫漫的將士們攜手同赴國事的情懷。天寶八載(749),岑參爲右威衛錄事參軍,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這首詩即爲岑參赴安西途中所作。宇文判官是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屬下判官,名未詳。描述的隴阪地理位置險絕,有史籍記載稱“隴謂西關也,其阪九回,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得越”,隔絕了內地與邊疆,不僅是氣候的分界綫,也是民族的分野綫。從此西行,有邊塞僻遠的艱難,有捨家別業的淒苦。所以,“每山東人西役,到此瞻望,莫不悲思”,一如“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一樣,走出此地,生死兩隔之悲涼感尤爲深切。

從吐魯番文書中也可以看到,西出長安的路綫中大震關地理位置的重要。阿斯塔那509號墓出土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唐益謙、薛光泚、康大之請給過所案卷》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3]。上面記載了一行人所經過的各處關津,依次有玉門關、金城關、大震關、烏蘭關、潼關、蒲津關等關隘。其中大震關、潼關等在關津等級上都屬於上關,表明其地理位置及作用之殊要。上述歷數的各關都是扼守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這件留存於吐魯番墓葬中的唐代文書提供了許多盛唐時期中原與西域陸路交通通道上具體翔實的寶貴信息。

除了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以外,河西、隴右作爲唐朝的牧馬之地,也是吐蕃覬覦已久的原因所在。早在唐高宗咸亨初年,吐蕃就曾大規模侵擾,陷西域十八州,又和于闐襲擊攻陷龜茲,四鎮失守。經過多年反復爭奪,至武則天長壽元年(692)王孝傑打敗吐蕃,收復四鎮。此外,吐蕃計畫佔領河隴,就可以切斷唐廷與西域地區的聯繫,進而可以成爲吐蕃東進攻取唐朝心臟地區的跳板。所以,唐朝一直注意防範吐蕃,河隴始終是唐兵駐守的重點。隴右節度使的主要目的是防範吐蕃,所控制的十二州包括鄯、秦、河、渭、蘭、臨、武、洮、岷、廓、疊、宕州,相當於今天甘肅東南、青海東北的地區。玄宗開元時期在隴右、河西安置防秋兵,調集河隴地區以及關中、朔方兵力。而“安史之亂”發生以後,唐朝整體軍事戰略部署不得不爲之改變,從西北內調軍隊,而吐蕃則借機進犯唐朝京西北防綫,蠶食河西、隴右數十州,直指關中腹地。廣德元年(763)都城長安被吐蕃佔領,唐代宗逃往陝州。這次吐蕃的進攻得手,就是從大震關攻入的。吐蕃盡陷蘭(甘肅皋蘭)、河(甘肅臨夏)、廓、鄯、臨(甘肅臨洮)、岷(甘肅岷縣)、秦(甘肅天水)、成(甘肅成縣)、渭(甘肅隴西)等隴右之地,安西、北庭、河西與中原隔斷,吐蕃沿祁連山北上,廣德二年以後,吐蕃又先後佔領涼州(今甘肅武威)、甘州(甘肅張掖)、沙州(甘肅敦煌)、肅州(甘肅酒泉)、瓜州(甘肅安西)等地,至此隴西、河西全部成爲吐蕃人的天下。

遙想當年隴阪道上,關山腳下,在這條進出京城、往來東西的交通孔道上,沿途商旅、使團、詩人、將士、選人、流人等等往來穿行,沿綫村落錯置,桑麻翳野,驛站裡酒饌豐盛,族群各異。除了岑參往安西、杜甫去秦州,還有王維赴張掖、高適走武威,都經由此地西行。古道天險,引多少文人形諸賦詠,爲詩爲文,歌詠壯美山河,形成了唐詩當中大氣磅礴、悲壯雄渾的“邊塞詩風”。

此番考察隊抵達了關隴交界的長寧村,唐代這裏是長寧驛所在。現如今,長寧村以她古老的村名保留著歷史的記憶。雖然我們只看到了村頭石頭牆上刻著的村名就已經激動不已了,仿佛回到大唐的長寧驛。更何況我們走進了村委會的院子,吃上了一頓解暑的西瓜,仿佛穿越回大唐作了一番驛站生活的鮮活體驗。現在的長寧村分上店、下店兩個村落,人口不足百戶,的確難以想像昔日的長寧驛上,設官值守,保護驛道,傳遞信函,提供驛馬,儲備糧草,供給食宿的一派繁忙景象。如今,在當地保留下來的以歷史上驛站名字爲村名的,不止長寧一村,還有張家川的張棉驛、分水驛、丹麻驛等。從東到西,大震關、分水驛、長寧驛,一站接一站,皆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杜佑筆下呈現出的也同樣是交通暢達、驛站繁榮的盛景:

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倐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4]

其中的涼府即指涼州。現在從公路圖上看,連霍高速就是在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修建的,還有312國道,也是沿著絲路的走向而延伸向西的,平坦寬敞,遠非昔日馬上奔波者所能想像。這條官道延展開來的是文學的氣象、文化的意向,其中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心理、文人氣象、社會折射,均經由一路山川道里向縱深發展。隴頭流水關山月。如此難忘的關山之旅,一定比五代畫家關仝的《關山行旅圖》更加有氣勢,有內涵。

二、驛及其管理

涼州作爲長安到西域途中重要的樞紐,不僅見於《通典》的描繪,還見於《天聖令·獄官令》的相關規定。如果有流移人遠配,要經過涼州:“若配西州、伊州者,並送涼州都督府。……其涼州都督府等,各差專使,准式送配所。付領訖,速報元送處,並申省知。”[5]涼州府是中轉站。

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第二卷《河隴磧西區》中長安西通安西的驛道,就以涼州爲重要節點,分作長安涼州道和涼州安西道兩段,詳爲考論。就陳沅遠《唐代驛制考》從長安—邠—涇—原—會—蘭—鄯—涼—甘—肅—瓜—沙—伊十二州達安西都護府的結論提出異議。無論是經鳳翔府—隴—秦—渭—臨—蘭州;還是經邠—涇—原—會州,都到涼州,而沿路皆有驛[6]

曹家齊曾經在《官路、私路與驛路、縣路》中區分官路、私路、驛路、縣路等不同性質的道路的含義[7]。從《天聖令》來看,還有“大路”、“要路”。要路分陸路與水路,《廄牧令》唐21條:“諸州有要路之處,應置驛及傳送馬、驢,皆取官馬驢五歲以上、十歲以下,筋骨強壯者充。如無,以當州應入京財物市充……”[8]《捕亡令》宋9條“諸得闌遺物者,皆送隨近官司,封記收掌,錄其物色,牓於要路……”[9]即爲陸路;《營繕令》宋19條“諸津橋道路,每年起九月半,當界修理,十月使訖。若有坑、渠、井、穴,並立標記。其要路陷壞、停水,交廢行旅者,不拘時月,量差人夫修理。非當司能辦者,申請。”[10]《雜令》宋16條“諸要路津濟不堪涉渡之處,皆置船叨桑?乐两蛳柔釥懘巍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