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丝绸之路与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1世纪末的欧亚大陆上,西方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全盛时代;在远东是东汉时代的中国,在西域是贵霜王国,它的疆域囊括了阿富汗和印度北方,此时也处于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在这三国中间是安息,它当仁不让地以一种缓冲国和调解人的身份自居。这四大帝国都执行着一种具有连续性的贸易政策。陆路丝绸之路就是在这一特殊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时光回溯到西汉时期。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两关 (玉门关、阳关)的设置,主要是在政治和军事上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阳关 / 杜雨林 / 摄
20世纪初期,河西地区的汉塞和烽燧遗址陆续出土大批汉简,有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悬泉汉简、武威汉简等。
这些简牍主要是屯戍机构和人员来往的公文、档案、书信以及契约和生活方面的记录,为研究当时河西边塞地区的政治、经济、民俗、军事情况和汉代屯戍制度提供了宝贵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甘肃不仅是发现汉简最早的地方,同时也是出土汉简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出土总数八成以上。
甘肃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沙漠中的美术馆——敦煌莫高窟,东方雕塑陈列馆——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国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甘肃石窟寺以其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而系统全面地反映出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兴衰的全过程。
敦煌莫高窟
武威天梯山石窟 / 吴健 / 摄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圆点纹鹰形壶 (甘肃省博物馆藏)
麦积山石窟/ 吴健 / 摄
炳灵寺石窟 / 吴健 / 摄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施,丝绸之路沿线世界文化遗产所蕴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估量。此次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恰逢其时,显著增加了甘肃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含金量。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建设进程中,努力培育全民的世界遗产精神,营造全社会关注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宣传世界遗产、研究世界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世界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为之而不懈努力。
来源丨文章摘编自《人文甘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