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苍溪寻乐书岩:清代洞藏摩崖石刻调查报告》序

摘要:   四川是文物大省,数以万计的石质文物是文物大省这一光荣名号的重要支撑。说到四川的石质文物,可能很多人立即就联想到的是遍布四川的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寺文物点,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在我国而言,对石窟寺文物的重视,主要还是近代考古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此前的上千年时间内,历代学者对石质文物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碑刻题记方面。宋代兴起的金石 ...

  四川是文物大省,数以万计的石质文物是文物大省这一光荣名号的重要支撑。说到四川的石质文物,可能很多人立即就联想到的是遍布四川的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寺文物点,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在我国而言,对石窟寺文物的重视,主要还是近代考古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此前的上千年时间内,历代学者对石质文物的关注,主要是集中在碑刻题记方面。宋代兴起的金石学,主要研究工作是金、石两大类文物,尤其是对其载体上的文字的著录、考证。四川的石刻文字资料,自宋代起,就不断被著录在全国性的石刻文字专著中。明清时期,四川本地学者的著录比全国性的总录更为详细。当代则有人编有专书出版。碑刻及拓本一直是国内博物馆、图书馆的重点收藏。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这些大馆,每家收藏碑刻拓本都在数千到数万件之间。许多著名的金石收藏家也同时着力搜罗碑刻拓本,著名金石学家、曾担任过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就收藏了数量可观的碑刻拓片,在他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清单中就有四川芦山的樊敏碑拓片。

  但是,检视国内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碑刻拓片收藏,很容易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收藏的拓片,基本都是宋元以前的占了多数,明以后很难入藏。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明清时期收集研究石刻文拓片时,看重的是宋元以前的,忽视距自身较近的时代。但历史走到当今,明代立国距我们都好几百年了,清代退出历史舞台也足足百年以上,野外大量的这一时期的石刻文字,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理当受到文物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

  据我所知,在1986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宋元以后的碑刻文物就进入了四川文物工作者的视野,并做了初步的调查统计,这在全国都是比较有前瞻性的工作,遗憾的是在当时并未引起更高层的足够重视。进入新世纪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因承接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的考古专项调查增多,在调查中接触到大量的明清时代占绝对多数的野外碑刻,都按田野考古调查的方法做调查拓录,纳入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项目范畴,做好保护规划。日积月累,几年下来,按张数统计拓片已超2000件,对一个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研究的考古机构来说,数量已十分可观,有的都可自成小专题推出展览。例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把向家坝库区的一批明清碑刻拓片放到在宜宾举办的一个展览中,大受市民欢迎。这愈加坚定了我们调查收集这类文物资料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我们主动出击,扩大范围,计划列为专题,全方位调查四川所有时代的碑刻文物。主动出击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广元苍溪寻乐书岩。我清楚记得,那还是和广元市文物局俞天喜局长工作接洽中聊天时,听他谈起才知道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文物点。听完他充满激情、绘声绘色的介绍后,我们不禁怦然心动,很快就邀约到四川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飞先生,在2017年2月初,春节大假后第一个上班日,就前往苍溪寻乐书岩实地考察。

  现场看到的寻乐书岩,体量较大,布局合理,雕刻精美,石刻题记多,相关遗存比较丰富,书岩在整块岩石中凿洞,上下三层,大小不等石室7间,面积近400平米,有石刻题记94幅,刻了篆、隶、行、草、楷书体文字共19000多字,还有浮雕3处,壁画9幅,石像39尊,整体保存完好。在如此体量的空间里,布局雕刻了这么多艺术作品,放眼全国,在整个明清时期也是不多见的。

  这个洞室还是清代当地乡办义学所在,开办人是当地有名乡绅贾儒珍。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处书岩和周边的贾家老宅、家族墓地、祠堂、义田等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乡贤文化遗产体系。如此众多乡贤文化遗产汇集在一起,还保存基本完好,实属罕见,特别是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振文化自信,重视乡贤文化历史作用的时代大背景下,重新审视这样一个文物点,无疑也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寻乐书岩,时代近,内涵丰富,与白莲教、义学、慈善、乡贤、教化、儒家、道教密切相关,题刻记录的有名有姓的地方名士就有20多个。有了这些为基础,足以梳理研究出许多让这处文化遗产鲜活起来的文物故事。我以为,我们并不缺文物和文化遗产,但我们的不少文化遗产故事不多,甚至没有故事。比如,许多民居、祠堂、文武庙、寺观、会馆,历经风雨沧桑,能留下来的基本也就是个空架子,不仅当年里边的生产、生活、礼仪、娱乐用品和装饰早已荡然无存,而且连历代传承人的大小故事也基本是一片空白,几十年来,也鲜见文保单位有人去搜集整理。坦率地讲,这样的遗产要活起来也难。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文物人走出去考察欧美的许多文化遗产,每当走进他们的很多城堡、故居,其中的主人的变换,几代人的传承,发生过哪些重要事件,都能被讲解陪同娓娓道来,参观者也听的津津有味。我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最高层次的让文物活起来。这些年国内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一家博物馆在安徽买了一栋民居,不辞万里迢迢,除了所有建筑构件、地基石、室内物件一件不留,都拆散搬过去复原以外,还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和投入不菲的经费,把这栋房子里的7代人的家族史研究的清清楚楚,在展出房子时同时也展出了7代人的文物资料故事,让参观者流连忘返。由此看来,国内许多看似仅剩本体的文物,实际上故事也是很多的。若要让活起来也不难,那就是要深入研究,广搜文物资料。曾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宜宾长宁罗赶庙遗址发现了80多块石碑,经整理后,把庙宇的建造、扩建、慈善功德、捐修、重装过程,特别是该庙宇在当地所发挥的作用,初步梳理清楚,让一座濒临废弃的寺院“活”了起来。而寻乐书岩这类有丰富内涵的遗产,应该能挖掘出许多鲜活故事,在当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处遗产在这几年热议的如何记住乡愁方面,对当地来说,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众多文人墨客来访及吟唱、挥毫,诗文题记和山水画里对该处景观的描述赞美,都为我们留住了乡愁。我一直认为,文化遗产展示,既要有对少数文物点宏大叙事的大投入,更要有对大量小文物点合理的小投入,两者互补,不可偏废。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小的、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小文物点的保护展示更为迫切和重要。无数个小的文物点的保护展示做好了,故事讲好讲活了,文物保护事业这盘大棋也就下活了。以寻乐书岩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是可以作将其为记住乡愁的典型遗存来保护展示的。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它做第一次考察后,立即启动了寻乐书岩的考古调查(《调查简报已发表在《四川文物》2017年第5期),并对所有石刻文字做了拓片记录保存,同时建议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做了三维数字化采集。2017年秋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在省图书馆举办了“蜀道石刻题记展”,寻乐书岩的拓片入选不少,展览社会反响热烈,后来还在省内外多地巡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让寻乐书岩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还来现场拍摄制作了专题片。

  现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将寻乐书岩石刻调查报告正式出版,工作还在继续,不亦乐乎。本报告当然比简报更全面详尽,提供信息更准确。可以乐观地预见,报告的出版,会使寻乐书岩这处富有特色化遗产的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为研究者所欢迎,当然也将为保护展示提供更科学的基础资料。更令人高兴的是,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已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拟自筹项目,上升为四川省文物局领导,获省财政特别专项巨额经费支持的文保专项工程。此报告就是计划中的项目执行的中期成果之一。

  寻乐书岩在中国5000年悠久文明中,确实是很晚期的文化遗产,但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其历史长短并不总是正相关的关系。我们的文明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见证物,在保护文脉时,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早期文化遗产稀有的基层文保单位,更应该把主要力量投入晚期文物的保护。某个文化遗产重要与否,不是动辄拿到全省全国去比,首先是看它在本辖区内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每当看到许多花巨资建起的博物馆的展览,早期展厅文物还差强人意,但一到晚期展厅,按常理文物展品该更加丰富,实际却空空荡荡,以至要靠做蜡人、泥塑、场景来填充的地步,就深感我们的文物机构,对晚期文物收藏保护要补的功课还很多。四川古代石刻文字调查与整理项目完成后,预计将会获得20万幅以上的石刻文字拓片,这将大大增加四川的馆藏文物数量。许多连新编县志都没注意到的很多文字资料,因这次调查而被发现,其中家族、移民、会馆、寺观、祠堂、民俗、交通、慈善的资料数量惊人,还可自成系列。估计所有拓片文字总数在1000万字以上。它们恰恰是我们今天在相关文物点和传统乡村保护展示规划编制时深感欠缺的,是历史、民俗、宗教、地方志研究所期盼的。这批资料也必将为四川的传统乡村振兴和记住乡愁发挥巨大的作用。

  近代考古学兴起后,地下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超传统的金石资料,研究理论方法都更科学,技术手段也更丰富多元,金石学的地位自然就有所下降,石刻文物文字的研究也大不如从前。大量明清以后的石刻题记散落野外,在社会急速发展和环境巨变中,就全国范围而论,说几乎每天都有消失,恐怕也不夸张。文物部门应以自身的积极行动,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抢救保护。这也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看重寻乐书岩并为之专门出版调查报告的一个初衷吧。

高大伦

2020年3月24日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