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文保先驱】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

摘要:   “……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遗产蕴藏的和生发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才真正是永恒的和无法衡量的。——郑孝燮随笔《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2004年  ”谨以此文纪念文化遗产保护先驱郑孝燮先生诞辰105周年。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1916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二),郑孝燮出生于辽宁沈阳。他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遗产蕴藏的和生发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才真正是永恒的和无法衡量的。

——郑孝燮随笔《世界遗产不是“摇钱树”》,2004年

  

谨以此文纪念文化遗产保护先驱郑孝燮先生诞辰105周年。

郑孝燮先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1916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二),郑孝燮出生于辽宁沈阳。他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及中央大学建筑系(今属东南大学),在大学学习阶段成绩优异,曾获得“中国营造学社桂莘奖学金“。

1943年参加工作后,郑孝燮参与了武汉和上海的城市规划等工作。1949年新中国建国前夕,应梁思成先生的邀请,郑孝燮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1952至1966年,郑孝燮历任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处副处长、建筑师,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国家计委城市局建筑师,并于1965年兼任《建筑学报》主编。

“文革”以后,郑孝燮先后任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先后任城建组副组长、经济组副主任和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并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建设部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工作。这期间,郑孝燮对我国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献计献策。通过提案和致信中央领导的方式,郑孝燮对我国北京德胜门箭楼、卢沟桥、大钟寺、承德避暑山庄、平遥古城、福建土楼、通江川陕苏区革命文物等众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都做出了贡献。

图/1979年初,为了修建立交桥,当时还未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德胜门箭楼即将被拆除。郑孝燮致信时任中央副主席的陈云,指出德胜门箭楼是北京除前门外仅存的明朝箭楼,且是城市重要对景。最终德胜门箭楼得以保存和修缮。

图/1981年5月,全国政协文物保护考察团在山西大同华严寺。前排左起第二位为郑孝燮。

1985年,以侯仁之先生为首,郑孝燮与阳含熙、罗哲文四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政协递交了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委员会”的提案(“663号提案”,又被称为“四先生提案”)。同年12月12日,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拉开了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序幕。

图/递交“公约”提案的“四先生”中的侯仁之(中)、郑孝燮(右)、罗哲文(左)三人于2004年再会。

图/郑孝燮(右)与谢辰生(左)出席2004年于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郑孝燮先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贡献及思想

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保护专家及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先生对我国世界遗产和历史城市保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郑孝燮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对我国城市保护思想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留下不少“金句”启迪后人。

  

破坏文物古迹,不仅仅是指把他们拆毁砸烂,在文物古迹附近乱摆乱建也是一种破坏——既破坏了文物的环境保护,又破坏了城市面貌。

——郑孝燮《保护文物古迹与城市规划》,1980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文物古迹遭受破坏,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也陷入基本停滞状态,违规建设对旧城的城市面貌造成了恶劣影响。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大幅提高,如何进行历史城市的规划与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0年前后,郑孝燮探讨了文物周边保护区的划定对于文物保护和维护和谐的城市面貌的作用与价值,明确提出文物保护工作必须结合城市规划的整体安排进行,从而实现“文物古迹本身环境”和“附近环境空间”之间尺度和风格的和谐。

  

重要的历史文物和风景名胜地段附近的地区大面积的、尽可能的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停止采用大拆大改办法进行危旧房改造。

——郑孝燮《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貌分区探讨》,1987年

  

1981年,郑孝燮同侯仁之、单士元等人一起,在国家支持下推动了1982年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确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城市保护的新时期。以《文物保护法》(1982年)及《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1983年)分析,当时已经形成了以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等物质遗存为核心的历史城市保护策略。这一背景下,郑孝燮对“城市风貌”、“环境艺术”等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

郑孝燮为平遥、丽江等古城的建筑及风貌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这两座古城最终列入历史文化名城与世界遗产名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992年在平遥接待联合国人居中心古城保护规划专家组的考察活动。后排右四为郑孝燮。郑孝燮自1980年代就开始推动平遥古城的保护及世界遗产申报。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1995年,郑孝燮(左三)与鲍世行(左五)在云南考察历史文化名城丽江。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86年,在酝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郑孝燮首先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包括近代和现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城市,并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重点地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社会性质和环境风貌。这种以价值为导向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对最新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8月)都仍有影响。

图/郑孝燮(中)、单士元(右)与罗哲文(左)合影。三位先生被誉为古建保护界的“三驾马车”,曾在1986年酝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就“上海应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的问题”致信时任副总理的万里,指出上海不仅有古可考,而且它所反映的是近代史,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中最典型的代表,并且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因此“必须要列入历史文化名城”。

  

什么是文态环境的保护?文态环境保护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建筑规划布局为主导,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某种建筑风格为基调,综合体现‘美的秩序’的文明环境。

——郑孝燮《略谈加强文态环境保护》,2001年

  

19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城区的快速缩减,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被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保护的对象不断丰富,保护策略也从以建筑和建筑群为主的保护,逐渐发展为整体保护和综合保护的思路和模式。

这一时期,郑孝燮的文章多次涉及“文态环境”和“整体性”等问题。郑孝燮在1993年首先提出了“文态环境”的概念,用来指代“那些经过规划设计后建的、以建筑群体为主,由山、水、林、园密切烘托的,位于城区和郊区的某些新城市环境”。这一新概念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更加宏观的整体观念,突破了新城区和旧城区的界限。

“文态环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2011年)中所指出的“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异曲同工,可见这种规划思路不仅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保护相适应,也与世界遗产体系下的景观学方法有其相同之处。

图/北京中轴线。北京正是从礼制传统出发进行城市布局,才形成了以紫禁城、皇城为中心的中轴线系统,而这一系统也在近现代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了延续。

文物与周边环境协同保护、关注城市风貌、实现整体保护……郑孝燮所提出的这些历史城市保护方法在与不同学者的理论碰撞中得到了丰富,并由实践进行检验、校正,对后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

正如郑老所言,“城市总是有生命的、延续的、有机的环境整体。历史是不能割断的,现代城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历史城市的保护和更新发展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讨论。

郑孝燮先生主要履历

1916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二)

出生于奉天省(现辽宁省)沈阳市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离开东北,跟随南下请愿抗日收复失地的爱国学生一起前往南京和上海

1935—1937年

就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

1938—1942年

在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

1943—1949年

在重庆、兰州和武汉等地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工作

1949—1952年

应梁思成先生之邀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

1952年

调任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处副处长、建筑师

1957-1965年

任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国家计委城市局建筑师

1958年

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团成员出访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1965-1966年

任《建筑学报》主编

1971-1980年

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师、城市建设研究所顾问

1980年以后

先后任国家城建总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司的顾问等职

1978-1993年

曾任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城市建设组副组长、经济建设组副组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等,期间参加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量工作

2017年1月24日

于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本文部分摘编自《中国文物保护古迹思想史研究文集》(主编:吕舟,待出版)中《郑孝燮历史城市保护思想》一文,原文作者宋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及相关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查看):

1.郑孝燮. 他的足迹是一条建筑文脉——纪念学术巨人梁思成先生百岁诞辰[J]. 北京规划建设,2001(03):9.

2.李浩. 同天隔海美加远——缅怀郑孝燮先生[J]. 北京规划建设,2017(02):172-174.

3.原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原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原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园林》顾问郑孝燮先生逝世[J]. 中国园林,2017,33(03):115.

4.顾孟潮. 郑孝燮先生与文态环境保护[J]. 城乡建设,2017(08):78.

5.文爱平,郑孝燮. 文化的认同是巩固的国防——文物专家郑孝燮谈京杭大运河申遗[J]. 北京规划建设,2006(06):174-177.

6.朱祖希. 郑孝燮的“匹夫有责 当仁不让”[J]. 北京观察,2020(11):76-80.

7.文爱平. 历史是根 文化是魂——记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J]. 北京规划建设,2004(06):186-189.

8.郑孝燮. 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政协委员履职风采[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

9.仇保兴.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5.

10.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2.

11.郑孝燮.保护文物古迹与城市规划[J].建筑学报,1980(04):11-13.

12.郑孝燮.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局面进言[J].城市规划,1983(02):2.

13.郑孝燮.城市规划中风景文物的保护区问题[J].城市规划,1980(04):1-4+12.

14.郑孝燮.对我国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几个问题的探讨[J].建筑学报,1981(02):8-12+82-83.

15.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40-447.

16.刘剑刚.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机制建设初探[M]//张宝秀主编.北京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7.王世仁.中国近代建筑与建筑风格[J].建筑学报,1978(04):28-32.

18.丁志明,张景沸.保护古城,发挥优势[J].城市规划,1980(06):25-27+32.

19.郑孝燮.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点和风貌的保护[J].建筑学报,1983(12):4-13+82-83.

20.周干峙,郑孝燮,罗哲文,刘小石,杨鸿勋.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J].城市规划,2002(07):29-31.

21.郑孝燮.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貌分区探讨[J].城市规划,1987(01):32-35.

22.郑孝燮.城市环境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献作[J].城市规划,1984(06):3-7.

23.郑孝燮.论首都规划建设的文化风貌问题[J].建筑学报,1986(12):8-11+82.

24.郑孝燮.城市环境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续)[J].城市规划,1985(01):26-31.

25.仇保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十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25.

26.顾孟潮.郑孝燮先生与文态环境保护[J].城乡建设,2017(08):78.

27.郑孝燮.我国城市文态环境保护问题八则[J].城市规划,1994,18(06):10-19.

28.郑孝燮.略谈加强文态环境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2(02):8-9.

29.郑孝燮.保护北京紫禁城和保护皇城分不开[J].北京规划建设,2001(06):6-10.

30.郑孝燮.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以礼为本”的整体性[J].城乡建设,2004(01):49-50+5.

31.李先逵,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魏挹澧,杨谷生,业祖润,单德启,邹欢.小城镇及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历史文化城镇和古民居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0(04):24-39.

32.UNESCO.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Z].2011.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