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凌空塔

摘要: 凌空塔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境内的崆峒山,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秀丽旖旎的风光及“三教共存”的人文特色闻名于世。秦汉以来,出于正史的记载和广泛多样的民间传说,不仅成就了其“道源所在”的盛名,也展示出其“庐山真面目”。如今,更以第一批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世人瞩目。“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和“陇上奇观”的恰切定位,赢得了数以亿计的拜访者 ...
凌空塔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境内的崆峒山,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秀丽旖旎的风光及“三教共存”的人文特色闻名于世。秦汉以来,出于正史的记载和广泛多样的民间传说,不仅成就了其“道源所在”的盛名,也展示出其“庐山真面目”。如今,更以第一批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世人瞩目。“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和“陇上奇观”的恰切定位,赢得了数以亿计的拜访者的认同,并进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心仪憧憬的仙山福地。

  凌空塔巍然耸立于承上启下的中台,成为人们心目中一处闪耀光彩的古迹。她集古朴与华美于一身的神韵,尤其是她深厚的文化内涵,常吸引着宗教信众和世俗游人驻足瞻仰。

  凌空塔始建于何时?清嘉庆年间撰就的《崆峒山志》记为“(明)万历十三年”。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对此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是明代早中期的建筑,有人认为是始建于唐代,也有人认为是宋代的遗存,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一、从地域历史大背景看凌空塔。

  今平凉市境内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来西去的必经之地。佛教文化的载体石窟、造像、塔、碑、寺庵等,在境内的遗存极为丰富。著名的有从北魏至唐、宋、明、清以南石窟寺、王母宫、罗汉洞为主的“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有从华亭至庄浪一线的北魏至明、清时的华亭境内石拱寺石窟,莲花台上、下寺窟龛;北魏至隋、唐时庄浪境内以云崖寺、红崖、西寺、朱林寺、乔阳寺、金瓦寺、陈家洞、佛沟、大寺、殿湾、殿子峡等构成的石窟群。境内总体上可考者石窟寺计有600多个,各类造像达千尊之多。已基本认定的有北周塔(塔基)2处,位于泾川县水泉寺;唐塔遗存3处,分别位于庄浪县陈家洞、华亭县西关皇甫村、泾川县水泉寺;宋、元塔5处,分别位于静宁县古城乡(2处)、泾川县泾明乡(3处);明代塔2处,一是位于平凉城东的“大明”塔,一是位于华亭县西华乡的盘龙寺石塔;清代塔7座,均存于崆峒山上,皆为塔原有义的坟冢,各有不同的明确命名。寺庵及其他佛教文化遗存更是不胜枚举。与平凉相邻的今西峰市境内不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而且有创建于唐时和北宋的石空寺、莲花寺和创建于金代的双塔寺以及凝寿寺的唐代“四方形砖塔”、宋代八角形楼阁式的肖金砖塔、东华池砖塔等等佛教遗存。而崆峒山的凌空塔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二、凌空塔的现状。

  凌空塔为7级8面锥体阁楼式砖塔,高30米(2005年重新测量),底层周长32米。塔无基座,底层面南开一券门,内轮廓为八角形,入内原有木梯供盘旋登临。2层以上每面正中辟留券门,两侧辟小龛或窗;小窗下有仿木腰栏;每层塔檐皆有仿木斗拱,结构精巧,严丝合缝,虽渐次成檐,外叠内收,檐深虽1米左右,却给人稳固之感。第2层独特处在于每一个角柱上部雕有狮形兽头。第3层各角部雕有托塔力士造像。塔顶为圆形券顶,上置铁刹,由于大自然的造化,顶端长有几株青松,虽呈罕见的景观,却对塔体构成威胁。凌空塔原为舒花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后寺毁塔存。

  特别值得提出的有两点。一是底层券门上方和2层西面券门上方各有一长约60厘米的长方形凹面,可能原为塔的题名处,而今只剩下明显的痕迹;二是塔底层洞内留有石碑存在的明显痕迹,不知何时毁于何人之手。


  三、史料证明崆峒山早在宋代就有佛塔。

  最早记载崆峒山建有佛塔的是现仍完好无损保存于今平凉市博物馆内的“天圣铜钟”。此铜钟的铭文上记载着“惟大宋天圣七年岁次己巳二月庚申朔廿五日甲申”。“天圣”乃宋仁宗即位之初使用的年号,天圣七年即公元1029年,铜钟冠以“天圣”,突出其铸造年代。这里极为重要的是铭文中上述“三排十八方”中专有一方分5行的记述:“都勾当崆峒山主赐紫沙门重义;都勾当管内正译经沙门德均;同勾当塔主僧智曾;同勾当僧梦云,同勾当僧令远。”“塔主僧智曾”,明示寺内有专管佛塔的僧人。可见天圣年间的舒花寺建筑群中有佛塔,此其一。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丁丑科进士,平凉人桑仟在游崆峒山时写有《古塔》七律:“凌( )山曾塔顶出云端,舍利光摇贝殿寒。宝炬夜燃星灿灿,金铃风动玉珊珊。神鳗护后烟空锁,灵鹭归余月已残。恰忆慈恩当日事,芳名题处自如兰。”这里的诗题告诉人们,当时即有“古塔”、“贝(佛)殿”。而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的桑仟到“万历十三年”(1585)“建塔”时已相距68年;按一般为情形,桑仟中进士时不会少于20岁,即使塔建成当年他就上山观览,时年应是88岁,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诗题“古塔”之“古”就已显然说明问题了,此其二。

  生于明正德四年(1509)的平凉人赵时春,乃“嘉靖八才子”之一。他一生有49年是在故乡(今崆峒区和华亭县)度过的,曾不止一次登临崆峒山,并写有《游崆峒记》一文,其中提到“寺后万壑峥嵘,幽戏( )莫测,而一塔悬立其西北隅……”证明崆峒山当时确有佛塔,与桑仟《古塔》诗相符。而“万历十三年”是赵时春去世18年之后的年份,可知赵时春所记之塔绝不是万历时的塔。此其三。

  由此可见,早在明万历十三年之前也在宋仁宗天圣七年之前,崆峒山就有佛塔,而这座塔一直到明代中期仍在文人的笔下显现。这至少说明崆峒山建塔的历史至少有800年了。

  四、凌空塔应是宋塔。

  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的建隆元年(960)6月即下诏,一反周世宗时的废佛政策,保护寺院;后又屡令书写金字银字之藏经。开宝四年(971),又派人到益州雕大藏经,约5000多卷,共13万版,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为中国雕印藏经之始。太宗在位期间,曾大建佛寺,并专设译经院,大量翻译佛经,还鼓励僧人赞宁撰写《大宋高僧传》30卷,并给赞宁“赐紫方袍”。真宗曾是道教的狂热鼓吹者,但他同时也崇信佛教,不仅亲自为佛经作序,还曾撰写《崇释论》一文,宣扬佛教之旨与孔孟儒学为“迹异而道同”之观点。时全国僧尼已达46万之多。僧人道原写出了《景德传灯录》,佛学再次进入鼎盛之期;宋仁宗时僧人李遵又写成《天圣广灯录》。当时,大诗人苏轼的好友、僧人契嵩撰《传法正宗记》10卷、《正宗论》4卷,并有文集《镡津集》,后者内收强调佛、儒“心同迹异”的《辅教篇》,将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五常”类比认定,造成“佛儒融合”“不可阻止的趋势。”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为“崆峒山主”的沙门重义获得了“赐紫”的殊荣。重义于“赐紫”之后作为“都勾当”(“都”义为“首领”或“头目”,“勾当”义同“办事”)沙门又参与铸铜钟这一与佛事紧密相关的意义深远之举。他因何获“赐紫”,史无明载,但我却认为是因他主持建成了舒花寺建筑群(包括译经楼、御书院、凌空塔)有功而名达朝廷使然,说得直接一些,凌空塔很可能建在宋仁宗即帝位之初的年代,也就是天圣七年之前。

  凌空塔定为宋代建筑,也是从塔的楼阁式,8角7级,每级间距较大,无基座、两层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砖做出门、窗、柱、额枋、斗拱、椽、飞头等形制和精细的雕饰而做出的判断;还从下边一段话得到启示和印证:“东华池塔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雕饰非常精细,特别是斗拱形制、门窗样式,完全可以在《营造法式》中找到依据,是研究宋代建筑艺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自唐晓军、师彦灵著《古代建筑》77页)。我这一看法也与甘肃省文物局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


  五、关于“唐塔”说与“‘禅塔’‘新营’”说的辨疑。

  “唐塔”说的依据,一是否定凌空塔是明万历年创建的“定论”,论证与本文大体上一致。二是“民间口碑传闻”,此说鲜有所闻,难以为凭。三是宋游师雄曾在崆峒留题诗碑,但至今没有人得悉题诗的内容;即使诗中提到佛塔,也不会明确是唐塔,因游师雄是宋代神宗、哲中时较活跃的人物。认为是宋塔,是着重于唐、宋塔的形制风格不同。唐塔总体上为平面正方形,如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还有今西峰市宁县凝寿寺的唐塔。这三座塔分别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为5层,后于唐代宗时增为10层,其后又经兵火,仅存7层)、中宗景龙元年(707)和唐太宗贞观年间(具体年代无考),唐塔由最初的平面正方形向唐末的六边形发展,如仍残存于今庄浪县龙眼山的砖塔即是。

  关于“‘禅塔’‘新营’”,是明代平凉人李应奇在《崆峒元(玄)鹤赋》中提到的。赋是韵文和散文并用的一种文体。李应奇原文是:“三隅回合,中央展坪(指中峰即今中台一带夷平面)。左有梵宇滹沱寺名,右有玄殿南向并隆。峰之背,法轮其旧缮,峰之项,禅塔其新营。”此赋总体纪实,但讲究押韵。“法轮其旧缮”,是说法轮寺因破旧正在修缮,而与法轮寺毗连的禅塔也正在“新营”,从文意和“大修”工程看,也应是正在重新修葺,韵文用“营”,不宜视为新建或创建,应是二者同时在修缮或近于完工之日。李应奇此赋应写于万历十三年,这有《崆峒山志》罗潮的“原叙”可证。

  说凌空塔于明万历十三年进行过维修,还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材料。据地方志记载,仅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至穆宗隆庆二年(1568)的91年期间,平凉一带曾出现过12次地震,其中有两次较大的地震,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地震造成“地裂水涌,自朔至望未已”,余震延续半个月之久;一次是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初春,地震使“房屋、山窑多崩圮,死千九百余人”。两次大震都会对宋天圣年间创建至嘉靖三十四年已耸立523年的凌空塔造成一定的损害。万历十三年距弘治十四年大震已是30年了,但距隆庆二年仅仅20年。凌空塔又经震后二三十年的风雨剥蚀,进行一次大修应是势在必行。

  此外,塔底层券门和二层西券门上的方形凹面,原来应有题名之类已被人为更换,塔洞内原有的石碑也被人为挖去,显然不是近代人所为,这与万历十三年维修时有密切关系。是否与官方或佛教人士,或信众之间就此发生过分歧,难以统一认识,最后不了了之,于是留下这有待进一步破解之谜已难以考察了。


   2007年9月由省文物处处长郑兰生带领省文物局古建维修研究所专家到崆峒山就凌空塔维修一事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现场勘察,凌空塔的楼阁式,7级8角,每级间距较大,无基座,两层以上塔身和塔檐均以砖做出门、窗、柱、额枋、斗拱、椽、飞头等形制和精细的雕饰均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专家们认为凌空塔的确应为宋塔。 至于建造年代暂时无法确定。(原文作者:张文举)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