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洩湖遗址
摘要: 洩湖遗址 :洩湖遗址洩湖遗址位于蓝田县西北洩湖乡洩湖村北的 黄土台塬上,东南距蓝田县城10公里,西北距 西安市30公里,北依骊山南麓距蓝田猿人产地 之一陈家窝村约2.5公里,南傍灞河,隔河与白 鹿塬相望,遗址所在的台塬实为灞河北岸的二级 阶地。洩湖乡是西安通往商洛、南阳及江南湖广 交通要道上的重镇,镇南灞河川道广阔,土地肥 沃,而今建有公路、铁路、高速 ...
洩湖遗址 :
洩湖遗址
洩湖遗址位于蓝田县西北洩湖乡洩湖村北的 黄土台塬上,东南距蓝田县城10公里,西北距 西安市30公里,北依骊山南麓距蓝田猿人产地 之一陈家窝村约2.5公里,南傍灞河,隔河与白 鹿塬相望,遗址所在的台塬实为灞河北岸的二级 阶地。洩湖乡是西安通往商洛、南阳及江南湖广 交通要道上的重镇,镇南灞河川道广阔,土地肥 沃,而今建有公路、铁路、高速路,交通十分便 利,自古以来这里都是人们繁衍生息的绝好地 区。该遗址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 配合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对浐灞流域考古调查时 发现的。1975年西安半坡博物馆为配合临潼姜 寨遗址的发掘进行过复查,在踏查时发现遗址的 断崖上有多处房址、灰坑及灶坑等遗迹暴露,不 同时期的陶器残片俯拾皆是,尤其是于村西头兽 医站的一排窑洞内发现三座多人二次合葬的仰韶 文化墓葬,与姜寨二期的多人二次合葬墓葬式、 头向、骨架陈放、墓坑形制及时代等基本相同, 这些情况对姜寨遗址的研究大有裨益。1978年 西安半坡博物馆为探索陕西夏文化遗存的分布情 况,对该遗址又再次复查,曾发现颇似二里头文 化的陶片1件,遂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1986年 至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 队对该遗址做了认真细致的勘探和测绘,并连续 进行了四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500平方米。 通过这些工作获知整个洩湖遗址的面积约20万 平方米,北部因平整土地破坏残留文化层较薄, 南部地层保存较好,文化层堆积很厚,有的地段 厚达十余米,内涵异常丰富,发掘收获令人特别 满意。这里的地层是多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连续 不断的堆积,在遗址南部的发掘区内尤其显著, 如考古报告所示: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战 国层,第三层为西周层,第四层为客省庄二期文 化层,第五层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层,第六层为仰 韶文化西王村类型文化层,第七层为仰韶文化庙 底沟类型文化层,第八层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文 化层,第九层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文化层,再下 是生黄土。各层都有典型的遗迹或遗物出土。这 里除最上部的耕土层外,其下的八个文化层中, 最下的六个文化层均属史前阶段,它们的叠压关 系特别重要,为陕西史前考古的分期研究提供了 极为珍贵的科学资料。现将各种文化遗存的发现 情况略加介绍。
1. 仰韶文化遗存
半坡类型。遗迹,仅发现灰坑一种,共四个。 其形状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一般是口大底小 呈锅底状。内填灰土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残 件。遗物,可分为石器、骨角器及陶器三种。石 器,9件,有石斧、石锛、磨石、石球等,均磨 制,除磨石外,均为通体磨光,石斧为舌形,双 面刃部锋利。骨角器,6件,器形有骨锥、骨笄 及角锥等,均为磨制,做工精细,骨笄的一端刻 有数圈凹槽,作为装饰,以示美观。陶器,陶质 以泥质红陶最多,占陶片总数的61%,夹砂红陶 占19%,细泥灰陶占16%,夹砂灰陶和泥质褐陶 占4%。制法均为手制,可分为泥条盘筑法和捏 塑法。器形有钵、盆、尖底瓶、罐、瓮、大口尖 底器等。其中圜底钵、卷沿盆,杯形口尖底瓶, 卷沿鼓腹弦纹罐等最具类型特征。器表多为素面 抹光,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及 彩绘等。彩绘颜色多为黑彩,常见于钵的口沿下 及盆的腹部。彩绘纹样有宽带纹及几何形鱼纹 等。陶器中除饮食器、水器、炊器及储藏器外, 还有陶制工具及装饰品,如陶锉、陶环等。
洩湖遗址南部地层剖面图
1.耕土层 2.战国层 3.西周层4.客省庄二期文化层
5.庙底沟二期文化层 6.西王村类型 7.庙底沟类型
8.史家类型 9.半坡类型
史家类型。遗迹,仅发现有灰坑和瓮棺葬。 灰坑3个,其形状有圆形袋状及椭圆形锅底状二 种,前者规整,坑壁光滑,坑底平坦,后者口大 底小不规则。瓮棺葬1座,被叠压在庙底沟类型 房址 (T3⑦F3)之下,葬具3件,即瓮2件和彩 陶盆1件,发现时二瓮横置对扣,接口处扣着彩 陶盆,瓮内有幼儿骨殖。另外,1978年,西安半 坡博物馆在遗址西南部兽医站院内的窑洞壁上发 现多人二次合葬墓3座,因窑洞正在使用,未清 理。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三种。石器,有 石斧、石刀、石球,均为磨制。石斧为梯形,双 面刃,刃部锋利。石刀,长方形,两端有缺口。 骨器,有骨锥、骨镞、骨针、骨笄及骨研磨器等, 均为通体磨光,有的有孔。陶器,陶器质料中泥 质红陶占被统计陶片总数的62%,夹砂红陶占 21%,泥质灰陶占21%,泥质灰陶占13%,夹砂 灰陶和泥质黑陶占4%。制法有泥条盘筑法和捏 塑法两种。器形有钵、盆、葫芦瓶、罐、瓮等, 其中敛口钵、卷沿浅腹圜底盆及葫芦瓶等最具类 型特征。器表以素面最多,纹饰有绳纹、弦纹、 附加堆纹及彩绘等。彩绘颜色均为黑彩,多施于 钵或盆的口沿和腹部。彩绘纹样有变体鱼纹、圆 点纹、鸟纹、弧线纹及三角纹等。另外还有陶制 工具锉和刮削器以及装饰品陶环等。
庙底沟类型。遗迹,发现有房址和灰坑二 种。房址2座,其中1座破坏严重,1座保存较 好。较好者编号为T3⑦F3,形状为圆角方形的 地面建筑,南北长4.5米、东西宽4.3米,面积 近20平方米。室内居住面为料礓石粉硬土面,平 坦光滑,呈青灰色。中部有瓢形灶坑1个,坑内 置残陶罐2件,尖底瓶1件,瓶内有草木灰,应 是保存火种用的。房屋门向可能朝西。灰坑3个, 有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种,均为口大底小的锅底 状,不规整。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三种。 石器,有石斧、石凿、石刀和石球,均为磨制。 骨器,有骨锥、骨针和骨笄,均为磨制,尤其骨 针和骨笄制作相当精致。陶器,陶质据统计,泥 质红陶占陶片总数的45%,夹砂红陶占38%,泥 质灰陶占14%,夹砂灰陶和泥质黑陶占3%。制 法仅见泥条盘筑法一种。器形有钵、盆、尖底瓶、 罐、釜、缸、灶、盂、瓮、鼎等,以及陶制工具 陶刀、陶锉等。陶容器上的纹饰有绳纹、弦纹、 附加堆纹及彩绘等。彩绘颜色有黑色、红色及白 色彩陶,一般多施于钵、盆、罐的器表,有个别 的器表内外均施彩绘。彩绘纹样有弧线三角纹、 圆点纹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复杂图案。陶器中以 曲腹碗、曲腹钵、重唇口尖底瓶、灶、釜及鼎最 具类型特征。
西王村类型。遗迹有房址和灰坑。房址3座, 其中2座破坏严重,惟T7⑥F2保存较好,为半 地穴式的圆角方形房屋。平面为正方形,室内南 北长2.95米、东西宽残存3.20米,面积9.44平 方米,穴深0.35米,门向南略偏西,门道位于南 壁正中,居住面和穴壁面均以白灰涂抹,光滑平 整,门内有圆形灶坑1个,外径0.86米、内径 0.6米,深0.2米,室内的门道两侧及西北隅有柱 础石3个。这是一座较小的房子。灰坑,6个,形 状有圆形袋状、圆筒状、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前 者较规整,后者不规整。出土物都较丰富。文化 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三种。石器,有石斧、 石刀、磨棒及石球等,均为磨制,通体磨光,石 刀弧刃,中部有穿孔。骨器,有骨锥、骨镞及骨 笄等。陶器,陶质以泥质红陶最多,占陶片总数 的75%,夹砂红陶次之占17%,泥质灰陶、夹砂 灰陶及泥质黑陶三种占8%。制法仍为手制。陶 容器的器形有钵、盆、尖底瓶、细颈瓶、罐、杯、 盘、釜、灶、鼎; 陶制工具及装饰品有陶刀、陶 笄及陶环等。陶容器中的敛口平底钵、宽平沿 盆、喇叭口鼓肩束腰尖底瓶,器身饰附加堆纹的 罐和缸等最具类型特征。纹饰,有绳纹、线纹、 弦纹和附加堆纹,彩绘极少,个别陶器上有刻划 符号。
2.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遗迹,仅发现灰坑一种,共4个,其形状有 圆形和不规则形,均为口大底小的锅底状。出土 物与地层中的完全相同,有陶器残片等。文化遗 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镞、 石纺轮,均为磨制。骨器有骨锥、骨镞等。陶器, 可分为陶制容器、陶制工具及装饰品等。陶制容 器的质料以夹砂灰陶为主,约占陶片总数的 63%,泥质灰陶次之,约占3%,泥质红陶、泥质 黑陶和夹砂红陶三者仅占7%。制法仍以手制为 主,部分陶器的口沿经慢编修整。器形有盆、单 耳罐、筒形罐、长颈罐、敛口瓮、斝、豆、盘、匜、 鼎、无耳罐等。陶器纹饰除素面外有篮纹、绳纹 及附加堆纹,其中篮纹最多。有少量刻划符号。 陶制工具和装饰品有陶纺轮和陶环等。
3.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
遗迹,发现有房址、灰坑和墓葬三种。房址, 共7座,其中4座破坏严重,3座保存较好。如 T6④F1,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口径3米、底径 3.3米、穴深0.65米,门向东,门道宽0.9米, 居住面和穴壁面均为硬土面,中部偏东有一个椭 圆形灶坑,北部紧靠穴壁也有一个灶面。未发现 柱洞,但有罐、鬲的残片。灰坑,9个,可分为 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圆形坑中有口小 底大的袋形坑、口大底小的锅底坑及筒形坑。袋 形坑规整,坑壁和底面平整。椭圆形坑和不规则 形坑均为锅底状。墓葬1座,编号为T1④M3,为 长方形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无葬 具,头向东偏南10° ,随葬有3件单耳罐,置于 左腿外侧。文化遗物,有石器、骨牙器和陶器。 石器有石斧、石镰和石纺轮。骨牙器有骨铲、骨 镞、骨针、骨笄及牙坠等。陶器有陶容器、陶制 工具和装饰品三种。陶容器的质料以夹砂灰陶为 主,占陶片总数的46%,泥质灰陶次之,占29%, 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二者占23%,泥质黑陶仅占 2%。制法有手制和轮制二种。器形有鬲、斝、无 耳罐、单耳罐、双耳罐、盆、鬶、盉、杯及器盖等。 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素面陶明 显减少,彩陶绝迹。陶制工具和装饰品有陶纺轮 及陶环等。
4.西周遗存
遗迹,仅发现灰坑和墓葬两种。灰坑,17个。 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圆形坑中 有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和口大底小的锅底状坑,椭 圆形和不规则形坑,均为口大底小的灰坑。除圆 形状坑的坑壁和坑底较平整外,其余均不规整。 墓葬仅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 直肢单人葬,头向北偏西25° ,无葬具,骨架保 存不好,随葬陶器5件,置于坑内头部北侧,有 鬲、罐、簋各1件,豆2件。文化遗物,有石器、 骨器和陶器,未见铜器。石器有石锄、石刀、石 锛和石镞。骨器有骨镞、骨笄。石骨器均为磨制, 做工精细。陶器,陶质以夹砂灰陶为主,占陶片 总数的74%,泥质灰陶占21%,夹砂红陶占5%。 制法多为轮制。器形有鬲、罐、簋、豆、盆、甑、 纺轮等。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素面 陶较少。
另外,在正式发掘以前的1982年,蓝田县 文管会曾在洩湖遗址东北部的兀家崖村收回铜 鼎、铜簋及铜钺各1件,陶鬲2件。据说是一个 西周早期墓葬的随葬品。1985年县文管会根据 兀家崖村民报告,在此清理车马坑1座。车马坑 位于村民窑洞顶部,因窑顶塌陷,坑的形状不 详,文物全部从塌土中清理出土。车马坑中除发 现大量马骨及其他动物骨骼外,还发现青铜容 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及蚌饰等100多件。
5.战国遗存
在正式发掘中,于上部地层中发现战国时 期的中小型陶器墓10余座。有土坑墓、洞室墓 和瓮棺葬三种。多数破坏严重,保存好的仅4座。 如M10,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330°,葬 具为一棺。已朽成板灰,棺内葬一人,头向西北, 面向上,仰身屈肢,北部北侧有小石圭片7枚, 未见其他随葬品。M11,为洞室墓,由竖穴墓道 和土洞组成,未见封门设施,方向330° ,洞室 内有一棺,木质已朽,棺内葬一人,仰身直肢, 头部右侧随葬铜镜一面,另有铜珠、石珠、绿松 石珠各一枚,玛瑙珠一件。在棺外头端有小型坑 1个,坑内随葬陶器5件,即罐、釜各1件,盆 3件。另有漆器1件,已朽成红色漆皮痕迹,其 形状难辨。瓮棺葬1座,葬具为釜盆相扣合,内 有婴儿骨骼,并有骨饰2件为随葬品。全部墓葬 的随葬品具体情况以及地层中出土的遗物,此处 从略。
洩湖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关中地区的 史前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这里的仰韶文 化连续发展的四个文化类型及龙山时代早晚期的 地层叠压关系,为我们研究它们的早晚关系、年 代分期提供了直接证据,已引起学术界的特别重 视。在处于最下层的第九文化层发现的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遗迹遗物,其特点与西安半坡早期、临 潼姜寨一期的同类遗存相同。在第八文化层发现 的仰韶文化史家类型遗迹遗物,其特点与渭南史 家、临潼姜寨二期的同类遗存相同。第七文化层 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遗物,其特点与 陕县庙底沟一期、华县泉护村一期的同类遗存相 同或相似。第六文化层发现的仰韶文化西王村类 型遗迹遗物,其特点与芮城西王村仰韶晚期、姜 寨四期、半坡晚期的同类遗存相似。第五文化层 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时代早期)遗迹遗 物,其特点与陕县庙底沟二期、泉护村三期的同 类遗存相似。第四文化层发现的客省庄二期文化 遗迹遗物,其特点与长安客省庄二期、临潼康 家、姜寨五期的同类遗存相似。但该层发现的第 3号墓,其随葬品的3件单耳陶罐,与偃师二里 头出土的同类器近似,研究者认为应属于二里头 文化 (夏文化)。第三文化层发现的西周时期的 遗迹遗物,其特点与长安客省庄西周早期的同类 遗存相似。第二文化层发现的一批战国墓葬,其 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与关中地区战国中晚期 墓葬相似。总之,通过对洩湖遗址的发掘,揭露 出了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 类型、西王村类型,到龙山时代的庙底沟二期文 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完整地层堆积。这是目前 陕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地层最多最全文化序列最 为清晰的一个遗址,对陕西史前考古研究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洩湖遗址发现和发掘以后,一直得到地方 各级政府文物部门的重视和保护。2003年9月24 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具体保护范 围为东至洩湖村北土路以东20米,西至沙河东 岸,南至洩湖街以北100米,北至洩湖砖厂以南 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西1500米,南北1000 米。东至兀家崖村西,西至沙河,南至洩湖街, 北至洩湖砖厂以北3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