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志:安徽垓下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皖北新石器研究展望
2021年3月19日下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论坛”邀请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志副研究员,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安徽垓下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皖北新石器研究展望”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强副教授主持。
垓下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2007-2009年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城址,获得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202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重启垓下遗址发掘之际,王志副研究员作为垓下遗址2008年度发掘的主要参与者和2009年度发掘的现场负责人,从遗址的概况、考古发现、再次发掘需要关注的问题及对皖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展望和期待四个方面向大家进行了讲述,增进了师生们对垓下遗址及皖北新石器研究现状的了解。
王志副研究员先是简要介绍了垓下遗址的地理位置。遗址位于黄淮平原的边缘地带,在淮河北侧支流沱河的岸边。遗址主体是一座新石器时代城址,整体上保存较好,城圈至今轮廓清晰,城墙高于周边2-3米。
接着他回顾了垓下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历程,以及2007-2009年度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上世纪80年代,李广宁先生调查并考证了垓下遗址,促成“垓下遗址”于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为制定遗址保护规划,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北半部进行了整体钻探,在随后的试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城墙,可惜城墙的解剖并不完整。2008年再次解剖东城墙基本了解到了东城墙的完整结构,但仍未发现叠压城墙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地层,对于城墙的建造年代初步定为龙山时代。2009年北城墙的解剖发掘通过叠压城墙的城内地层、城墙顶部的房址等依据最终确定城墙的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同时初窥了遗址的居住形态。
随后,他分别从城址整体布局、城内的地层和文化遗存序列、城墙与壕沟的结构、居住形态几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垓下遗址的考古发现和他的个人认识。同学们被丰富的遗存和精彩的考古发现所吸引,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垓下遗址的文化内涵,学习了垓下大汶口城墙、壕沟的形制结构和分期、白灰面烧土排房的特殊做法、各年代遗物的特点和演变规律等,认识到了垓下遗址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对于山东大学考古系即将发掘垓下遗址,王志表示这将会大为推进对垓下遗址的布局、聚落形态演变过程、城址与周边聚落之间的联系以及皖北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但从个人经验出发,他提出了七点在发掘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在城内民房拆迁后需要重新进行系统的考古勘探来摸清城内尤其是南部遗存的分布;二是要关注沱河河道的历史变迁问题,这又牵涉到城址的选址、布局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关注垓下与“垓下之战”的问题;四是关注史前地震对城址的影响;五是注意遗迹中的白土现象,白土见于淮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多个遗址、墓地中,其性质和形成机理值得研究;六是注意居住形态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七是继续探索城墙的功能,以垓下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城墙的高度大多都较矮,除考虑破坏因素外,应关注城墙的出现与洪水的联系,注意城墙的高度与洪水水位是否有对应关系。
最后,他展望了皖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前景,希望山东大学能够以在皖北的工作为契机,系统梳理出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序列,解决一系列遗留问题,揭示出淮河流域先民与水相处的方式、过程,以及治水在皖北乃至全国的城址出现和文明化进程中的作用。淮河流域在史前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一直被低估,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将大有可为。
报告结束后,王志副研究员对参会同学们踊跃的提问进行了悉心解答。王强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和致谢,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撰文:耿一淏 供图:李志伟、讲座ppt)
(图文转自:“山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