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新形势下各地对保护地下文物创建的好方式有哪些?
通过上期文章我们知道,我国的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形势严峻。九十年代以后,为彻底改变地下文物保护不力的被动局面,各地重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经验。
新形势下各地对保护地下文物创建的好方式
湖北荆州市为对付20世纪发生的盗掘楚墓的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了群众保护组织并建立了保证群众保护组织正常开展工作的制度。各村与古墓葬保护区的农户签订无封土古墓葬保护责任书;对有封土的古墓葬则采取多户联防责任制,以每一农户为主,其他就近农户为辅,共同保护有封土的古墓;荆门市则建立了“三级责任、四级保护”责任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文物保护网络。“三级责任”就是强化县(市)、镇(乡)两级行政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这种村民自治组织的文物保护责任。“四级保护”则是确立了各乡(镇)文化站、派出所、村治保主任和组长、农户的保护职能。它是由乡(镇)长与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农村小组组长,组长又与农户签订古墓保护责任状。要求农户们当好文物保护员、信息员、情报员、联络员“四员”;当阳市健全了文物保护网络,落实责任制,狠抓三条线责任网络的落实。一是政府一条线,由分管文物工作的市长与乡(镇)行政一把手签订古墓葬保护责任书。乡镇长与各村组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二是政府部门中的公安一条线,由公安局局长与乡(镇)派出所所长签订古墓葬保护责任书。派出所所长与村治保主任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三是政府部门中文化一条线。由文化旅游局局长与各乡(镇)文化旅游站长签订古墓葬保护责任书。
课题组2001年5月在湖北当阳河蓉镇
与范平宽保护员交谈
河北的邯郸市在1998年建立了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网络,建立责任状制度。首先是由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政府与村委会签订责任状;其次是县文化局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派出所签订责任状。还有就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文物保护员签订责任状。同时建立完善了一支基层文物保护员队伍。市政府在《关于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要在就近的村确定1至2名文物保护员,正式颁发聘书,要求发给每个文保员每月不低于60元的报酬。全市共聘用文物保护员510余名。
湖北当阳河蓉镇范平宽保护员制作的警告牌
宁波市制定了《宁波市业余文物保护员暂行管理办法》,对业余文保员的概念、条件、职责和义务、权利及其组织管理、奖励等都作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要求全市各乡、镇、街道都必需建立文保小组。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必需配备5名以上业余文保员,万人以下的配备2至3名,每个县(市、区)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需落实1名以上文保员进行常年性的监督管理,拥有文物保护单位(点)的每个行政村必需有1名文保员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宁波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印制了《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证》,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员的职责。这里的文物保护员有几大特点:一是业余性。保护员既无编制,亦无经费,都是在本职工作之余,履行文物保护职责,但他们有其明确的责任和岗位;其二是直接性和有效性。文保员分布广泛且来自基层,遇到情况反应快,行动迅速。在几年的时间里,宁波市逐步建立起县(市、区)、镇(乡、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文保员涉及公安、工商、海关、财税、城建、规划、旅游、宗教等各个部门和各行各业。有些县(市、区)建立了“三定一奖”制度,即定人保护、定点落实任务、定期检查、年终评比奖励。他们的活动对保护当地的文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3年11月课题组在陕西西安渭城区白庙村
与文保协会李凤兰等座谈
河南省十分重视农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的建设。1998年以来,洛阳市文物局把田野文物保护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把加强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当作确保田野文物安全的基础工作来抓。下发了《关于加强业余文物保护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迅速建立、健全业余和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网络。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并吸收责任心强、品德端正、身体健康的群众加入保护组织;三门峡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田野文物保护网络。根据地理情况,组成三个小组,经常下乡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指定专人解决,有效保证了田野文物的安全。
2003年11月课题组在陕西西安渭城区白庙村
与文保协会人员合影
陕西省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是全省十八个文物重点县区之一,共有古墓葬230余座,各类文化遗址61处,散存石刻190余件,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八十年代以来,文物犯罪分子不断盗掘、盗窃这里的文物。同时当地工农业生产中炸山取石、砖窑取土等活动对田野文物安全也构成了一定威胁。多年来,为有效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县文物部门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只有依靠专业组织为骨干,壮大发展业余组织,并发展陵区群众,才能形成群防群治的田野文物保护的强大网络,于是创造出了专业文保员、业余文保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三位一体的“三结合”式的保护方法。他们先后从博物馆抽调了专业人员,深入田野文物所在村,采取“墓随地走、地随户走、户有专人”的办法,逐点选定了业余文物保护员,并以村为单位成立了文物保护员小组,壮大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并要求一名文物保护员发展本村5至10名群众参与此项工作。以此为基础,又把附近陵区划成几个区域,由专职文物保护员管理,形成专兼结合的管理格局。为了监督专职文保员的工作,他们实行了“一责五制一考核”,“一责”就是为每个专职文保员划定一个区,并与之签订文物保护安全责任书,要求必需随时掌握辖区文物点及业余文保员的基本情况。“五制”就是建立巡查记录制度,回馆汇报制度,馆领导定期抽查制度,重大线索报告制度,奖惩制度。“一考核”就是将平时的定期抽查结果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1997年以来,专业、业余文保员和人民群众,共报案42起,警方侦破8起,犯罪分子几乎全部落入法网。“三结合”模式开展文保工作,有效地阻止了田野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田野文物安全,该县连续九年实现了田野文物安全无重大事故的良好局面,2003年12月,受到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表彰,授予全国文物先进县称号。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下期文章
(本文原载于李晓东主编《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
图文|李宝才
编辑|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