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昆峰寺石窟
摘要: 昆峰寺石窟北魏至明代。位于原州区炭山乡炭山村西约2 公里石砚子南侧;北纬 36°23′16.4″,东经106°16′01.4″,海拔高程1860 米。东距炭山林场约2.5 公 里,南距张湾约0.5 公里,西距半个山约1.5 公里,北距石砚子主峰约1 公 里。地势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植被差,生长树木少。洞窟区分布在石砚子 山峰南侧东坡,俗称阳洼寺,现存10 个洞窟,形制大多略呈方形。 ...
昆峰寺石窟
北魏至明代。位于原州区炭山乡炭山村西约2 公里石砚子南侧;北纬 36°23′16.4″,东经106°16′01.4″,海拔高程1860 米。东距炭山林场约2.5 公 里,南距张湾约0.5 公里,西距半个山约1.5 公里,北距石砚子主峰约1 公 里。地势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植被差,生长树木少。洞窟区分布在石砚子 山峰南侧东坡,俗称阳洼寺,现存10 个洞窟,形制大多略呈方形。最大窟深 8 米,宽7.8 米,高4 米,内有一佛龛,长约3 米,宽、高约1 米,刻有花纹雕 饰。窟门两根石柱上刻有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重修莲花山昆峰寺碑 记》。碑文记载:寺在“开城(开城苑)山坳间百三十里许,重修于明万历三十 三年(1605 年)。岁次乙巳春二月,有僧众37 人,原有大殿,奉大士像,石凿 如来。盖有年,今有明宗,殿宇重兴,金碧烂漫,更创石佛龛三处,禅室左右 八间,及韦驮神楼,山门碑楼烂然毕具,依然大观,奉之上司,明文赐给空闲 荒地四段,永为常住,供圣养膳之资……”现窟外仅遗留一蹲一卧的石狮残 躯。北侧山崖面上开凿有小龛,内刻佛塔一座。
北魏至明代。位于原州区炭山乡炭山村西约2 公里石砚子南侧;北纬 36°23′16.4″,东经106°16′01.4″,海拔高程1860 米。东距炭山林场约2.5 公 里,南距张湾约0.5 公里,西距半个山约1.5 公里,北距石砚子主峰约1 公 里。地势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植被差,生长树木少。洞窟区分布在石砚子 山峰南侧东坡,俗称阳洼寺,现存10 个洞窟,形制大多略呈方形。最大窟深 8 米,宽7.8 米,高4 米,内有一佛龛,长约3 米,宽、高约1 米,刻有花纹雕 饰。窟门两根石柱上刻有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重修莲花山昆峰寺碑 记》。碑文记载:寺在“开城(开城苑)山坳间百三十里许,重修于明万历三十 三年(1605 年)。岁次乙巳春二月,有僧众37 人,原有大殿,奉大士像,石凿 如来。盖有年,今有明宗,殿宇重兴,金碧烂漫,更创石佛龛三处,禅室左右 八间,及韦驮神楼,山门碑楼烂然毕具,依然大观,奉之上司,明文赐给空闲 荒地四段,永为常住,供圣养膳之资……”现窟外仅遗留一蹲一卧的石狮残 躯。北侧山崖面上开凿有小龛,内刻佛塔一座。
昆峰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