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四道沟遗址

摘要: 四道沟遗址:位于木垒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东城乡的四道沟地区。地理座标:东经90°10′32″,北纬43°46′21″。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面积很大,遗物丰富。其文化内涵,可分早、晚期,为氏族部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工具方面,是以石器为主,也有数量较多的骨器、陶器和铜器。在石器中,磨制石器占石器总数的78%,而打石器和压制石器占22% ...
四道沟遗址:位于木垒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东城乡的四道沟地区。地理座标:东经90°10′32″,北纬43°46′21″。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面积很大,遗物丰富。其文化内涵,可分早、晚期,为氏族部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工具方面,是以石器为主,也有数量较多的骨器、陶器和铜器。在石器中,磨制石器占石器总数的78%,而打石器和压制石器占22%,石器中的石锄、石球、石纺轮、磨盘、石杵等的磨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一些骨镞,还发现细石核,石核上有晰的打剥石片后留下的痕迹。细石核在早晚期文化层中均有发现。四道沟遗址的年代据C14测定距今2400——3000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羊毅勇对其进行过调查(11)。1988年8月昌吉州文物普查队又对其进行过普查(12)。


四道沟遗址



春天的四道沟呈现出典型的新疆北坡风光。绵延起伏的丘陵与远处的天山遥相呼应,雪山、绿野构成诱人美景。

四道沟是木垒县东城乡的一个普通村落,过去老地名叫回回槽子。当地村民说,以前回族最早在这个村子居住,因此老人们就将这个村称之为回回槽子。但是村主任陈恩录说,他们家100多年前就来到这里,那时村子里已经没有一户回族了。一个村民说,现在村子里只有一户回族,还是以后搬来的。

回回槽子的地名已经难以考证,但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在这里最早发现了新疆的原始村落遗址。这缘于30年前的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6年秋,当时的四道沟大队第二小学师生在修建草场跑道时,挖出了石锄、石球及人头骨,他们觉得事关重大,就立即向上级报告。1976年10月和1977年3月,自治区博物馆两次派人实地调查,发掘工作从1977年5月开始,1977年7月完成,那次挖掘共开挖沟两条、探方6个,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清理了6个古墓葬,出土文物150余件。发掘证明这是一个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村落古河床中间的一个土丘上,土丘南北狭长,从地形看,以前土丘两边都有河流通过,及时现在仍然可以发现一条南北向的水渠从遗址西侧通过,易守难攻,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地势相似。土丘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村民说,以前在这里盖房子时经常发现有石器、陶片,没有在意。1977年发掘后,学校就搬了家。



通过发掘发现遗址有灰坑、灶址和柱洞,说明这些先民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遗址共有6个文化层,说明先民们在这个村落生息繁衍久远。通过对出土文物碳14测定,证明村落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400-3000年之间。

在四道沟遗址发现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石器80余件,大部分是磨制石器,有石球、石锄、石锛、石纺轮、磨谷器、刮削器、石杵等;骨器40余件,有骨针、骨梳、骨纺轮等;陶器40余件,其中一件残高约3厘米的陶狗,仰天狂吠,形象生动,是早期陶器精品;铜器10余件。这些文物说明四道沟村落是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遗址,他们过着畜牧业与农业并存的生活。

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件造型精致的石祖,就是石雕男性生殖器模型。石祖通长16厘米,根部直径7厘米。这件石祖是反映父系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祭祀圣物,反映了原始人祈求人丁兴旺的愿望。

遗址2号墓还发现了一个十分罕见的彩绘狩猎纹棺墓。墓主人是老年男性,随葬品有弓箭、镖、木碗、陶碗、铜饰件以及丝织品、皮靴等20余件,木棺长2米木棺板上绘有彩绘狩猎图,有人物、动物、穹庐、符号等。这是新疆发现的第一座彩绘狩猎纹棺墓。

四道沟遗址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氏族公社晚期的村落遗址。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文物,有的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或二级、三级文物,分别陈列在自治区博物馆、昌吉州博物馆、木垒县博物馆。

木垒县文物局局长徐延珍介绍说,由于遗址有极大的考古价值,每年都有国外的文物专家到这里考察,近几年,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几次来遗址发掘研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建新说:这里就是新疆的“半坡遗址”。来这里考察的专家建议,在这里恢复建立一个仿原始村落的建筑,一定很有历史知识普及意义,同时也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探坑



细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



发现的石器



发现的石祖



发现的陶罐



发现的铜戈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