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讲座纪要丨张居中老师:一个文化迁徙的假说——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文化格局的演进

摘要:   2021年4月15日下午,张居中老师继续昨日关于贾湖遗址的探讨,讲述了自己从探讨贾湖人群来源出发,提出了一个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地区文化格局的演变和文化迁徙的假说。  为追踪贾湖文化的来源,张老师将之与李家沟、灵井、彭头山等遗址作了比较,也从细石器遗存、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作了探索,发现了贾湖与上山文化的相似性。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 ...

  2021年4月15日下午,张居中老师继续昨日关于贾湖遗址的探讨,讲述了自己从探讨贾湖人群来源出发,提出了一个末次冰期及以后东亚地区文化格局的演变和文化迁徙的假说。

  为追踪贾湖文化的来源,张老师将之与李家沟、灵井、彭头山等遗址作了比较,也从细石器遗存、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作了探索,发现了贾湖与上山文化的相似性。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张老师从人类学角度说明了中国古人群的两个来源——古北方内陆人群的扩散和古东南方沿海人群的扩散,接着从生存环境和气候演变角度,说明了在距今10000年左右海平面急剧上涨可能带来的文化大迁徙。其中近距离迁徙的人群前往高处,例如上山、顺山集和后李,远距离迁徙人群深入内陆,寻找与原居住环境相似的生境,例如贾湖和彭头山,琉球海槽东西的人群分别前往日本列岛、西海岸、台湾及其以南海岛,后两者分别创造了跨湖桥-河姆渡文化以及南岛语系文化。在这一文化迁徙的过程中,由北而南的北方平底罐系统和自东向西的南方圜底釜系统相碰撞,催生了鼎文化系统和礼乐文明的萌芽,逐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张老师还从太阳崇拜和占卜习俗等东方文化传统的共同因素、东海大陆架中的水稻植硅体、贾湖与其他遗址的共源关系等视角为该假说列举了佐证。

  张老师此次讲座内容的格局宏大、论证新颖,同学们深受启发,在讲座结束阶段,张老师就同学提出的环渤海地区资源获取模式、农业起源动力、鼎罐壶的使用与产生等内容作了探讨。(撰稿:崔明旻 摄影:袁博)

(图文转自:“首师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