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画中有话”——诸缘普现 共生和鸣
序
金光明经变是敦煌壁画中较为独特的经变画,据《历代名画记》和《益州名画录》记载,《金光明经》图像在长安、西蜀等地均有绘制,但在中原地区却没有金光明经变图像保存下来,然而在西部边陲的敦煌、高昌等地保存了数十幅金光明经变,这其中包括存于莫高窟的十一铺。因此,从文化角度看,莫高窟的任何一铺金光明经变都是传世珍品。
《金光明经》是一部在西域、敦煌及中原地区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经典,与《妙法莲华经》、《护国仁王经》同称为镇护国家的三部经典。念诵此三经,国家及持诵人可得四大天王守卫 ,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金光明经》此经包含了大量护国护法、忏悔灭罪的思想,并在传播、信奉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灵验事迹,加之经中的长者子流水护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著名故事,使得这部经成为被广泛持诵的大乘经典,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
敦煌莫高窟的金光明经变最早出现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至北宋时期仍有绘制,图像均是以金光明法会为中心,经典依据为唐代义净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在敦煌石窟中,第154窟两铺金光明最胜王经变是最早出现形式完备的图像,此后诸本多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主要表现为两侧的“长者子流水品”和“舍身品”的位置变化。莫高窟第55窟建于宋初,东壁南侧绘制的金光明经变是较晚的一铺,画面中央的金光明法会中心绘制了佛在王舍城鹫峰山讲深胜大法,左右两侧为上首菩萨及其部众听法,经变中的四天王护国品、大辦才天女品、大吉样天女品、坚牢地神品、僧慎尔耶药又大将品等各品分别绘制在金光明说法会下部,并以上中下三排,左右相向排列的形式进行布局,它们之间都以小方框榜书自然分割开来。主体画面的左右两侧分别绘制了《舍身品》和《长者子流水品》。

金光明经变 第55窟东壁南侧 宋
其中,《长者子流水品》为此经之重点,该故事自下而上展开,内容大致为:有一位叫流水的长者心地仁慈,行医为生,流水长者经常带二子水空、水藏游历于城乡间,治病救人。有一次,他们在野外看到有一水池快要干涸,池中之鱼在烈日曝晒下将为鸟兽所食。流水长者心生慈悲,寻找树枝覆盖水池,并借二十头大象运河水,更对池中之鱼施予饮食,池中之鱼才得以再生。后来万鱼命终,灵魂升入天界,转世为一万天子。一天,流水长者宴请宾客,醉卧高楼。此时,大地震动,一万天子从天而降,将许多珍珠璎珞放于流水长者身边,又撒鲜花报答流水长者的救命之恩。
《长者子流水品》和《舍身品》表现的是《金光明经》中所谓的“大悲接物”部分,为该经之精髓。从世俗信仰来讲,这两品故事性强,便于接受,虽这铺经变画从本身来看,艺术形式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而逐渐趋于僵化,但它所传达的慈悲众生、戒杀护生与和谐共生的思想却流传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