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韦州古城

摘要: 韦州古城,西夏、明,吴忠市,同心县,古遗址,省保第一批《宁夏史志》2010年第5期刊登了两篇涉及韦州城历史的文章,金玉山《同心县境内的十座古城》一文说:韦州有“新、旧两城堡”;余海堂《旱塬名镇韦州历史文化随笔》一文说:韦州有“两座古城”。我想就此问题与二位作者商深榷,不妥之处,还望指正。下面是两篇文章有关韦州城的文字摘录:金玉山文: ...
韦州古城,西夏、明,吴忠市,同心县,古遗址,省保第一批

《宁夏史志》2010年第5期刊登了两篇涉及韦州城历史的文章,金玉山同心县境内的十座古城一文说:韦州有“新、旧两”;余海堂《旱塬名镇州历史文化随笔》一文说:韦州有“两座古城”。我想就此问题与二位作者商深,不妥之处,还望指正。下面是两篇文章有关韦州城的文字摘录:

金玉山文:“韦州城是同心县最东偏北的古老城堡,它有新、旧两城堡。旧城往西,新在东,二城相连。旧城是西夏元所筑,城内东南隅有康济寺塔……新城位西,与旧城相连……新城建于明初,是明代庆王行宫,城内有王宫。

余海堂文:“韦州镇区内有两座古城,东西座落,仅一墙之隔。东边俗称新城,建于弘治十(1500)。西城称为老城,是西夏时期所建(大约1140-1193)……城内建了佛教康济寺,又在寺内建了个塔称康济寺塔。”

韦州是不是有两个城?笔者提出质疑,我认为,准确地说,韦州古城是一座古城带一个东关,或者说是带有一个东关的一座古城。

白述礼教授应宁夏电视台邀请韦州古城拍摄《大明庆王》电视片,2009年夏

同心县的韦州古城是宁夏历史名城之一。据宁夏有关历史专家考证,古韦州城为唐威州、宋韦州。《新唐书》记:威州郡阙本安乐州。初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咸亨三年以灵州之故鸣地治州以居之。至德后没于吐。大中三年收复,更名。⑾ 安乐州在安乐川,即今韦州镇附近的山水河。唐改安乐州为威州。宋时由威州改为韦州。后韦州为西夏占领,嘉佑七年(1062)“夏国改韦州监军司为祥佑军。”元、明仍为韦州。

今同心县韦州,唐朝置安乐州,据宁夏著名历史地理专家鲁人勇先生考证:“鸣沙县,治今中宁县鸣沙镇。北魏置”,“唐仍为鸣沙县,属灵州。”“咸亨三年(672年)于(鸣沙县)境内置安乐州(治今同心县南韦州镇南),安置吐谷浑部,仍领鸣沙县。”(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贞观十四年(640)二月,唐太宗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与其国王诺曷钵成婚。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是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开唐朝用和亲加强民族团结之开端,是中华民族民族团结史的一件大事。

唐咸亨三年(672年),唐高宗安置吐谷浑王诺曷钵携王后弘化公主率吐谷浑部族,迁到灵州安乐州居住,让其“安且乐也”。弘化公主身份特殊,她曾经朝廷获准三次回唐朝省亲,是唐朝唯一回朝省亲的和亲公主。武则天赐弘化公主姓武,册封弘化公主为“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的出身也是历史之谜,史书有记载为“宗女”,又有记载为唐太宗“堂妹”,而弘化公主李氏墓志,则明确记载“公主陇西成记人,即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也。”弘化公主“以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寝疾,薨于于灵州东衙之私第”。后葬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弘化公主是“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应该是真公主,那非常了不起了!墓志铭如此记载,按道理或应信以为真。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唐汉族弘化公主与吐谷浑族王结合,在唐灵州今吴忠市同心县韦州,与灵州各族人民,和谐相处,长达26年之久,直到“薨于灵州”。她和诺曷钵生的的两个王子,父子三人,都是唐朝女婿,在古灵州安乐州今吴忠市同心县大地上,演绎了一段几十年民族团结佳话的历史,她的民族团结事迹精神,值得宁夏历史大书特书,颂扬、传承。(以上三段内容为2017年10月29日作者补写)

明代志书中,韦州最早见诸史册也是最权威的记载,应该是大明庆靖王朱的《宁夏志》。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册封为庆王。据《万历朔方新志》记载:“韦州群牧所……洪武间,庆靖王猎于此,见罗山秀丽,遂宫室,居之九年,移宁夏。”③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自庆阳徙居韦州”,④ 在韦州成婚娶孙氏为庆王妃,撰写了许多著作、诗文,其中有多首赞美韦州、罗山的诗。

在《宁夏志》中有“韦州城”条目:“韦州城,周回三里余,居蠡山之东二十余里,未审筑自何代?名亦未详。宋张舜民有诗曰:‘青岗峡里韦州路’,故相传以为韦州。土坚好,城垣尚完如新。洪武癸,予受命西来,居之九年。地土高凉,人少疾病,地宜畜牧。辛已冬,予来宁夏。今宁夏群牧所居之。尝有千、百户镇抚。吏目职专为予牧养羊、马。

明代韦州古城示意图)

指出了韦州因张舜民诗中有“韦州路”,证明韦州之名宋朝已经出现,他准确地记载了韦州古城的位置,并且说明初的韦州城尚完好如新,他所见,当是西夏所重建之韦州城。地理之优越,特别是“地土高凉,人少疾病”,这是他所以喜欢韦州,以至于到了宁夏(今银川)之后多年,还上奏皇帝要求重新在韦州居住。其理由就是因为“宁夏(今银川)卑湿,土碱水咸。”⑥ 相比之下,韦州“地土高凉,人少疾病”,加上有秀丽的罗山,自然还是韦州城比宁夏城(今银川)好。他指出韦州城是一个“周回三里余,居蠡山之东二十余里”的“未审筑于何代?名亦未详”的古城,并没有说明初还有另外一座城。他只是在古韦州城“居之九年”,也就是说他在古韦州城内建有庆王府,有王宫,并没有说是与古韦州城相连,另外建一个新韦州城。金玉山文所说:“新城建于明初”,显然缺乏依据。而且,金文中将所谓新旧城东、西的位置的文字表述,也来回颠倒了。一方面说:“旧城往西,新城在东,二城相连。”另一方面又说:“新城位西,与旧城相连”。一会是“旧城往西,新城在东”,一会又是“新城位西”,所谓“新城”位置在西边吗?不知道该文所说的新、旧二城,到底哪个在西,哪个在东?

笔者近年来曾两次赴韦州城考察,一次是2007年,因撰写《大明庆靖王朱栴》一书,另一次是2009年因拍摄由我主讲的《大明庆王》三集电视专题片。据考,金、余二文所说韦州两个城的新城,在当地百姓中几乎部是这样的说法。其实,百姓们所说的这个“新城”我认为就是明代弘治十三年,都御使王珣筑东关”。也就是说,一个韦州城另外加了一个东关。州城的东关自然在城之东,韦州城当在东关之西。

百姓把东关俗称为“新城”的建筑历史,在《嘉靖新志明确记载为东关:韦州建置沿革:北地郡地。唐灵武郡地。宋赵元为韦州,属‘左厢’,曰静塞军谅诈改祥佑军。元仍名韦州。按旧志,城周回三里余、居山之东二十余里。未审筑于名亦未详。据宋张舜民诗‘青岗峡里韦州路’,故相传以为韦州。地土高凉,人少疾病。洪武二十五年、庆王建宫于此居之凡九年,徙宁夏。以其宜于畜牧故留群牧千户所官军,专以牧养为事。池阔二丈、深七尺。弘治十三年,都御使王奏筑东关,关门一、城门二。⑦ 《万历方新志》也记载:“韦州群牧所、汉属北地郡,唐属灵武郡,宋赵元为韦州,元仍之。……弘治间,巡抚王奏筑东关,门二。”两部明代宁夏志书都记载王给古韦州城“奏筑东关”。⑧ 城应该还是一个古韦州城,只是增加一个东关而已怎么会有另外一个新韦州城呢再看《明史·地理志》记载:宁夏卫……韦州守御千户所,卫东南。弘治十年以故韦州置。西有大蠡山。南有小蠡山。东有东湖。”⑨ 这里明确指出韦州守御千户所是“弘治十年在故韦州置。”“故韦州”即在原来的韦州城设置了韦州守御千户所,也没有说韦州是两个城,没有明初建韦州新城在记载,韦州“新城建于明初”之说,显然也缺乏依据。

《嘉靖宁夏新志》还有一条重要记载:“康济寺在王府东南。”⑩ 因为康济寺塔如今还遗存,这条记载给后人证明了已经被毁的庆王府的位置,也说明康济寺与庆王府同在一个韦州城,没有什么东城、西城的记载。今康济寺塔仍然耸立在韦州城东南,考明庆王府当在韦州城东南康济寺塔的西北。金玉山文说“旧城是西夏元吴所筑,城内东南隅有康济寺塔”;“新城建于明初,是明代庆王行宫,城内有王宫”,把康济寺塔与明庆王府分开在两个城,分别置于旧城与新城两个城,显然,不符合《宁夏志》记载,特别是不符合《嘉靖宁夏新志》的记载。

余海堂文说:“州镇区内有两座古城,东西座落,仅一墙之隔、东边俗称新城,建于弘治十年(1500)。”其实,因为是东关,必然是与韦州城仅一墙之隔,如果另外建一个新城,一般不会与原城是一墙之隔,应该有新城的城墙。我再举一个例子,银川市在明代志书如《嘉靖宁夏新志》的“宁夏城图”中,就有“南关’,但是,不能说也没有人说银川市有两座古城,直到现在,也称做南关,如解放后在南关新建的全国著名清真大寺,也称做南关清真寺。显然,金、余二人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把明朝王“奏筑”的“东关”,误以为是古韦州城之后的又一个“新城”了。其实他们只不过是采用民间俗称,余文也已经指出是“东边俗称新城”。

韦州是一座古城,后来明代修筑了一个东关,有多部历史文献记载证明。应该明确指出的是,百姓俗称的所谓新城,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城,而是东关。更不应采用俗称的新城,说韦州有两座古城,从而掩盖了所谓新城就是东关的真实历史,以免误导读者。

注释:

《宁夏史志》,2010年第5期,第15页、第29页。

朱栴修、吴忠礼证:《宁夏志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57~58页。

《万历朔方新志卷一·城池。

④⑥杨新才、吴忠礼主编:《明实录资料辑录》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65页。

朱栴撰修、吴忠礼笺证:《宁夏志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83页。

胡汝砺撰修、管律重修、陈明校刊:《嘉靖宁夏新志卷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211212页;第216页。

《明史》卷四十二,志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二十四史》,2000年1月第1版,58册,第679页。

⑾中华书局简体字本《二十四史》,2000年1月第1版,33册,第639-640页。

作者白述礼: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