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敦煌研究院将成立敦煌艺术学院
2017年2月18日,敦煌研究院王旭东院长来到成都博物馆,做了“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的专题讲座,我们昨天已经推送讲座的正文部分,王旭东丨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今天我们将王院长与观众的互动梳理出来,以供大家学习。
关键提示:
►敦煌研究生院或许会拍摄纪录片《我在敦煌修壁画》;
►敦煌研究院将建立敦煌艺术学院;
►文化与文化一定要包容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我留在敦煌,是因为我与它已经融为一体;
►敦煌艺术即将进入校园;
►文物保护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主持人:今天的讲座非常精彩,王院长给我们分享、回顾了敦煌石窟保护的过程,然后重点讲了数字科技保护对我们敦煌保护的一种强大的支撑,充分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推广的高度重视,这些科技手段无不透露出文化保护的科技理念,最后引领了文物保护与科技的紧密联系。
我们这么多场讲座都有一个惯例,讲座完了以后,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得到圆满解释的问题。今天我们有三个问题可以互动交流。
王旭东:我是很愿意跟大家互动交流,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提。
观众提问:王院长您好,我有一个建议,去年有一部纪录片特别有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天听了您的讲座以后,敦煌博物院非常适合拍一部《我在敦煌修壁画》,大家觉得非常有必要的请鼓掌。这是我的一个建议,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纪录片能够引起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以及后面一些年轻人对于敦煌文化和对于莫高窟特别有价值的艺术品或者整个氛围的向往也好、了解也好。这是我的一个建议,我没有别的什么问题。
王旭东:这个建议非常好。至于适不适合这样的提法,我再琢磨一下。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一些问题。这中间,不能因为要做一个纪录片而做纪录片,要正确传达文物保护的自身规律和特点,这是对文物的极大尊重,我们一定要传达出这个东西,不能让老百姓看到你们这样修文物,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制作方要跟我们这个团队紧密配合,认认真真把这个脚本写好,然后拍的时候一定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去吸引眼球。它是非常严谨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让大家娱乐。
观众提问:王院长,我提个建议,我看数字敦煌里面,不是有藏经洞丢失的文物进行展出吗,展出之后那个图片是繁体文字,能不能够对古文物的介绍变成简体的?就是你们新出来的藏经洞丢失文物的网站,那个全是繁体字。
王旭东:这个建议挺好的,这个是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一起做的,主要是做他们藏的卷子,因为他们全是用的繁体字。简繁两种版本还是太那个啥了,我们希望保留繁体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吧,让更多人从繁体字看到文化的演变。现在还有人在呼吁恢复繁体字呢,繁体字中间真的可以看到很多美和看到很多文化。
观众提问:王院长您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样,因为历史原因,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国很多文物流失到了海外,近些年因为国人很多人到国外去旅游,比如大英博物馆,去参观之后回来就告诉我说,这个博物馆有很多老旧文物比如敦煌的东西,都保存得特别完整。他们就感叹,要不是探险家把这些东西带到国外,说不定今天就看不到这些精美的文物。
面对他们这些话我心里始终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另外一个问题,以前有一句话,敦煌是在国内,但是敦煌学在国外,请问王院长对这个怎么看呢?
王旭东: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让我有机会能够表达我的一些观点。关于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但是我们也了解那样一种历史背景,就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况下,它对文化根本无暇顾及。当国家在封闭、弱小的时候、闭关锁国的时候,文化没有人去管。
在那样一种背景下,我们藏经洞的珍贵文物让西方的探险家用各种手段把它带到国外,客观上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客观上引起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这个敦煌学实际上就是因为藏经洞文物流散以后形成的,这是客观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客观上有这样的好处,我们就忘记这段历史,来赞扬西方的探险家他们这种强盗的行为。
我也去过收藏藏经洞文物的几个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和印度博物馆,他们保存得非常好,他们有专门收藏敦煌文物的库房,全部是恒温恒湿,我们进去一看,我们放心了,至少给我们保存得很好,至于它们哪一天能回到敦煌,我们让历史去解决。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可能还做不到。
我希望跟第二个问题结合起来,敦煌在中国,我们希望敦煌学在世界,我们没有必要让敦煌去回归,因为越是世界的,越是自己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当这些资料担当重任,而不是让这些资料回来,不开放,让别人拿不到,没法研究。
为什么我们数字敦煌30个洞窟上线去共享,这是希望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要分享,让更多人来研究敦煌壁画、敦煌石窟它的文化、它的艺术及其它与丝绸之路整个大背景的关系。
我们通过研究它,我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样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可以和谐相处,我们在看待今天这样很多地区的冲突,那样民族的冲突,宗教相互的残杀的时候能有很多的启迪。
实际上,敦煌给我们很多很多启示,壁画上不是所有的都和谐相处的,进来的时候还是要排挤的,你的摩尼教,特定的时候都存在,摩尼教、佛教、景教都存在,但是到一定时候一定要把你灭了。
我们要去了解它的背景,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才能回到过去,让外国人来讲中国的故事,讲敦煌的故事,你想想这个传播的力量,一定比我们去给人家讲敦煌的故事要强很多很多。
所以一定是敦煌学在世界,这种狭隘的敦煌学回归了,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绝大部分学者也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关,今天谁敢来把它拿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