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画中有话”——菩提心 胜希愿
序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觉悟有情”、“道心众生”,解脱生死但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度化有缘众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果位。菩萨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众生出生死苦海,不再六道轮回,得大快乐;菩萨自利利他,自利者以自身修行达到圣人境界,利他者度凡夫得证菩萨境界。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到,菩萨的品位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十地、等觉、妙觉。佛经中经常提到的观音、普贤、大势至、地藏、文殊等,就是等觉品位的菩萨(胁侍菩萨),他们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供养菩萨 第328窟 东壁 西夏
佛国世界里菩萨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谁也无法计算。而在佛国世界中还有一类菩萨,品位略低于等觉菩萨,但是却经常出现于充满世俗化、民间化的佛教洞窟之中,绘画题材也是妙趣横生,它们就是供养菩萨。如:奏乐菩萨、歌舞菩萨、献花菩萨、敬香菩萨、燃灯菩萨、跪拜菩萨、持经菩萨、赴会菩萨、听法菩萨、思维菩萨,禅定菩萨等都可以说是供养菩萨。供养菩萨的姿势有站、有坐、有蹲、有跪,供养菩萨没有规定的法相和手印,画家们可以任意创造,所以供养菩萨不仅形态众多,数量也相当大。
在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就保存了从南北朝到西夏、元近十个朝代各式各样的供养菩萨形象。其中西夏时期的菩萨形象更是别具一格,以莫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菩萨为例,便会发现敦煌石窟中西夏的绘画作品一脉相承于北宋敦煌石窟艺术。
西夏(1038-1227)是由党项人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立的西北民族割据政权之一,又称白高大夏国,国祚189年,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与北宋、辽平分秋色,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称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供养菩萨 第328窟 东壁北侧 西夏
第328窟东壁的供养菩萨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赭红线定稿,用色以青、绿、白等冷色与赭红色作对比。该画色彩保存如新,调子热烈明快,绘工较细致。敦煌壁画中宋、西夏菩萨形象高大,身上的衣饰华丽而精致,所覆之璎珞绝美而别致,虽然人物表情较为平和,但无不显示出对于佛的崇敬之情。此幅壁画作品虽为莫高窟较为常见的题材,但是通过西夏时期独特的民族特性的演绎,让其更加具有了西夏所独有的神秘气质。
(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