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郑家坡遗址
摘要: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以东约半公 里的漆水河东岸塬上,1981年2月宝鸡考古队依 据1980年冬此处曾有先周铜器发现为线索,发 现了这处遗址。郑家坡遗址包括郑家坡区、尚家坡区、高家 堡区、梁家堡区(即武功镇砖厂区)。宝鸡市考 古工作队曾于1980~1987年进行了发掘,发掘 区主要位于郑家坡、尚家坡、梁家堡,发掘灰坑 100余座,先周、西周墓葬100余座,发现了 ...
郑家坡遗址位于武功县武功镇以东约半公 里的漆水河东岸塬上,1981年2月宝鸡考古队依 据1980年冬此处曾有先周铜器发现为线索,发 现了这处遗址。
郑家坡遗址包括郑家坡区、尚家坡区、高家 堡区、梁家堡区(即武功镇砖厂区)。宝鸡市考 古工作队曾于1980~1987年进行了发掘,发掘 区主要位于郑家坡、尚家坡、梁家堡,发掘灰坑 100余座,先周、西周墓葬100余座,发现了环 绕郑家坡区、尚家坡区、高家堡区的壕沟一条, 并有先周陶窑多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世 纪90年代也进行过一次发掘。
郑家坡遗址的陶器主要有——联裆鬲、甗、 深腹盆、折肩罐、盂、钵、豆、盘、簋、敛口瓮 (罐)及个别的高领袋足鬲,我们选择联裆鬲、深 腹盆作为典型器,加以论述、比较。
联裆鬲,三足接裆处相连,看不出明显的分 界,裆上凹瘪,故也可称之为瘪裆鬲。足根底或 呈锥形,或为平状,也有的似乎无足尖。这是郑 家坡遗址中最主要的陶器之一,有高直领、直筒 状、矮领、高斜领等。

郑家坡遗址
深腹盆,侈口,深腹,斜壁,平底。
郑家坡遗址最常见的印纹图案是几何形印 纹图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点、圆、 弧为特征,可称之为圆弧类几何形图案,主要有 重圈乳钉纹、S乳钉纹等; 二类是以直线、折线 为特征,可称之为直线折线类几何图案,主要有 方格纹、云雷纹等; 三类是以圆、直线、折线为 特征,可称之为圆点直线折线类几何形图案,主 要有方格乳钉纹、叶脉乳钉纹、重菱纹、重菱乳 钉纹、变体重菱纹等。
根据目前的发掘资料,郑家坡遗址可以分 为早、中、晚三期,各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特 征为:
早期
遗迹方面,可以确认为本期的遗迹有房址、 灰坑、陶窑、壕沟等。房址为半地穴式,有一斜 坡通道。灰坑多为不规则形。陶窑为竖穴式,由 窑室、窑箅、火膛组成。壕沟口大底小,将郑家 坡遗址分成居住区、墓葬区。
遗物方面,陶器中泥质陶与夹砂陶几乎各 半,但均以红褐色为主,灰褐陶、灰陶较少见, 磨光黑皮陶常见,陶胎多为红褐色。
器类有联裆鬲、深腹盆、折肩罐、敛口瓮 (罐)、甗、盂、钵、簋、豆等,并有极个别的高 领袋足鬲。联裆鬲的基本特征为侈口,尖唇或圆 唇,裆上凹瘪较甚,裆较高,多呈尖状(∧),也 有弧状的,足尖较高。高领袋足鬲为敛口,高斜 领外鼓,袋足断面为椭圆形,领部、耳部有齿状 堆纹。深腹盆多为敛口或侈口,宽沿,沿上往往 有一道或两道弦纹。唇外附加泥条,深腹,内沿 弧圆,平底或凹底。罐为折肩,体瘦高。甗为袋 状足,弧形连裆,束腰处有指窝状附加堆纹,内 无横隔。敛口瓮(罐)敛口,折肩,斜直腹,折 肩处有横穿耳。
陶器的纹饰种类较少,主要为绳纹,绳纹一 般粗疏散乱,呈麦粒状。印纹只有方格纹一种, 而且,一般网格呈菱形,即纵对角线大于横对角 线。当然也有纵横对角线基本相等的。印纹主要 施于深腹盆、折肩罐、簋、豆等泥质陶器的腹部, 均为条带状 (区段状),上下一般有两道弦纹相 间。锯齿状花边全施于鬲的口沿部,而且均位于 沿下,按印在附加的泥条之上。
中期
遗迹方面,遗迹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 等。房址一般为半地穴式,椭圆形,坑底较大, 口略小,并有一生土坡道通往坑口,坑底平坦, 有的底部有椭圆形灶坑,有的做成单孔或双孔 灶。斜坡通道和地面上有踩踏土,坑口有柱洞。 本期房址有一部分是建在早期房址或灰坑之上 的,将原来的房址或灰坑扩而大之,垫而浅之。 灰坑和窖穴数量较多,灰坑多为不规则形,窖穴 有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圆形直壁平底坑、口 大底小的圜底坑。
遗物方面,陶器中的泥质陶数量居多。陶色 以灰色为主,红褐色次之,此外还有黄色、砖红 色、黑色等。磨光黑皮陶数量减少。
陶器的种类与早期相似,器形却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从本期开始,几乎所有器物的内沿都 出现了折棱。联裆鬲器形变矮,口沿多为圆唇, 弧形连裆多呈弧状(∩),少见尖状(∧)。A型 鬲的直领变矮,外鼓不明显,内沿硬折,折棱明 显。E型鬲口沿向外翻折,出现折斜沿或平沿, 斜领变矮,袋状足变瘦。深腹盆口沿变窄,多为 圆唇或方圆唇,口沿出现折棱。敛口瓮(罐)肩 下变成三个横耳或无耳。甗的袋足变瘦并出现锥 足尖,有内隔。高领袋足鬲的袋足断面近乎椭 圆,足尖介于扁锥与圆锥之间,口沿外附加泥 条,并饰齿状。
陶器纹饰仍以绳纹为主,但变成粗绳纹,不 见或极少见麦粒状绳纹。印纹图案除流行早期的 网格呈方形的方格纹、方格乳钉纹外,又增加了 重菱纹、重菱乳钉纹、变体重菱纹、S乳钉纹、云 雷纹、叶脉纹、重圈乳钉纹等。印纹的饰法同前 期,只是用于上下相隔的弦纹变得草率,并开始 出现了不用弦纹相隔的印纹带。
晚期
遗迹方面,有房址、灰坑等。房址多为浅地 穴式,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烧灶,灶前有一储 火坑,为椭圆形,灶膛底部低于房屋地面,灶面 上有三个几乎成等腰三角形分布的火孔。灰坑多 为不规则形。
遗物方面,陶器的基本特征接近中期,灰陶 占绝大多数,并有橘黄色陶。
陶器的器类与上期基本相同,器形却发生 了一定的变化。联裆鬲体低矮,方唇较盛行,弧 形联裆较低,开始出现平裆,裆上凹瘪不明显, 足尖多钝圆。陶鬲开始出现沿下及颈部不饰绳纹 的现象。A型鬲领变矮、变直,且多为素面,由 斜沿变成平沿,内沿硬折。高领袋足鬲的袋足断 面为圆乳状,足尖为圆锥形,口沿饰斜绳纹。深 腹盆多为方唇,窄折沿,内沿折棱明显,腹上部 外鼓更甚。折肩罐的折棱不明显,并出现圆肩 罐。窄折沿,内沿折棱明显,腹上部外鼓更甚。 折肩罐的折棱不明显,并出现圆肩罐。甗的鬲部 低矮,束腰部无附加堆纹,内隔变宽。
陶器纹饰仍以绳纹为大宗,规则清晰。印纹 继续流行三期的重菱纹、重菱乳钉纹、方格乳钉 纹等,但数量有所减少,而且多草率,并开始出 现了重圈纹、重圈乳钉纹、S纹、波折纹等。印 纹的饰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般不用弦纹相 隔,而且印纹带变窄,下腹部的绳纹带变宽。印 纹之间多饰加 “∧” 或“∨”形纹。
郑家坡遗址的年代下限为商周之际,似乎 没有太大的疑问,学术界对上限年代的争议较 大。
郑家坡遗址早、中期之间的缺环问题的解 决,有助于认识上限的年代,研究认为郑家坡遗 址早、中期有缺环。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郑家坡遗址早、中期的陶器变化,早 期陶器仍以红褐陶为主,中期则以灰陶为主;早 期的绳纹仍以麦粒状为主,中期则为粗绳纹为 主;早期的印纹只有方格纹、方格乳钉纹,中期 则增加了重菱纹、重菱乳钉纹、变形重菱纹、叶 脉纹、S纹等; 早期的所有陶器内沿为弧圆,中 期的所有陶器内沿则为硬折。如果说它们是一种 渐变关系,其间就应该有一个环节,即一个过渡 阶段,但实际上还没有发现,或已经发现还没有 被完全认识,这种现象似解释为突变较为合适, 或可理解为与某种突发事件有关。
第二,从郑家坡遗址的壕沟的地层关系上 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在郑家坡遗址壕沟的底部发 现有早期的陶器,可能意味着此时的人已经把废 弃物扔进沟内,壕沟上压的房址、灰坑、墓葬则 属遗址的中晚期,说明此时壕沟已彻底失去了作 用,或已荡然无存。否则的话,明知有沟,还要 在沟内挖墓,于理不通。由此我们认为,这条沟 的始建到废弃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其废弃的时代 大致就是早期的末段,也就是说,从这条沟的始 建到彻底不起作用,中间有一段时间的缺环。假 如说其间无缺环,则难以解释沟上建筑与墓的关 系;如果说其间紧密相连,中期又相当于殷墟二 期或殷墟二期后段,那么这条沟从始建到废弃的 时代最多也不超过两代人,父辈所掘之沟,毁弃 于儿辈之手,恐怕难通情理。如果说郑家坡遗址 的时代不早于殷墟二期,那么这条沟的建筑到废 弃很可能就是同一代人所为,这就更难以令人信 服。
第三,郑家坡遗址位于壹家堡遗址的东部, 既说明壹家堡类型文化已经分布于漆水下游地 区,又说明它是通过郑家坡遗址区而到岐山一带 的,既然壹家堡类型文化的时代从二里冈上层到 殷墟二期,而我们又已经证明郑家坡遗址三期的 时代相当于殷墟三期,那么,郑家坡遗址二期的 时代就只能在这类文化的上限之前,而不可能在 其下限之后。因为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遗 存,没有特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同时并存于一个地 区的。
因此,我们认为,郑家坡遗址早期偏晚的时 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下限不晚于殷墟文化 一期。
郑家坡早期与北村、二里冈遗址所见方格 纹,其形式、饰法完全相同,既有纵横对角线相 等或相近的方格纹,又有纵对角线大于横对角线 的方格纹;既有印纹上下间以双弦纹的,又有印 纹上下间以单弦纹的。这三地相距甚远,陶器印 纹的形式及印纹的饰法却如此一致,无疑是同一 时代风格的一种反映。
方格纹作为泥质陶器的常用装饰图案,在 郑家坡、北村、二里冈陶器中的应用,既有同时 出现的可能,也存在相互间受影响的可能。从方 格纹在各种陶器上的使用情况看,二里冈、北村 多用于深腹盆,其他器物上很少见到,而郑家坡 则用于盆、罐、钵、尊、簋、豆等众多陶器上, 显然比前二者的应用广泛。从方格纹的延续时间 看,郑家坡遗址一、二、三、四期均有,只不过 方格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饰法发生了变化,而殷 墟、北村三期极少见这种纹饰。方格纹的用途及 延续时间上,郑家坡遗址远远超过了二里冈、北 村等,如果说方格纹的区段饰法是商文化固有 的,似不如说是郑家坡遗址所代表的郑家坡文化 所固有。
郑家坡遗址处于关中东、西部商文化(商文 化系统) 的中介地带,自然会有某些商文化因 素,同理,关中东、西部商文化中必然会有郑家 坡文化的某些因素。各自文化遗存中对方文化因 素的寻找,无疑有助于认识它们的不同文化面 貌,有助于判断它们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上面 我们所作的有关比较,完全可以看出郑家坡遗址 早期与二里冈时期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之处,它们 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就应该是清楚的。
郑家坡遗址一期的14C测定年代距今3650 ±130年 (为树轮校正年代),可作为早期绝对 年代的参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觉得郑家坡遗址早期 偏早的年代可以定在二里冈时期,其下限不晚于 殷墟文化一期。
以陕西武功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一般称之为郑家坡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先周 文化,先周文化是武王灭商以前的姬姓周人的文 化。换句话说,郑家坡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周人 的起源、早期周人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重要的 实物资料。
郑家坡遗址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 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 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东西1000 米,南北1500米。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的 四面各外延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与一般保护区 相同。